在等待了18年之后,2011年12月16日,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这个消息在国内汽车界引发的波动,甚至比俄罗斯汽车界更强烈。不难理解,俄罗斯曾是中国最大的汽车出口市场,倘若关税壁垒打开,中国汽车的机会可想而知。
对中国车企更有意义的是,相比发达国家市场,俄罗斯汽车标准相对要低,而俄罗斯在2008年便超过德国成为欧洲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市场巨大,这对中国车企更具诱惑力。
虽然看起来很美,但俄罗斯“入世”对中国汽车并不都是机会,很大程度上,融入全球制造体系的俄罗斯汽车对中国汽车挑战意味更浓。与中国一样,俄罗斯也逐渐意识到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中国在汽车业上尝到的甜头对俄罗斯无疑是绝佳案例,可以预见,“入世”后俄罗斯必然会将汽车业置于经济发展的重头。
与中国相比,俄罗斯工业基础更加雄厚,自然资产丰富得多,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更相近的历史文化渊源。俄罗斯“入世”对中国汽车业的威胁,而不仅是商机和市场,恐怕才是国内汽车业更需要考虑的问题。
中国车企须避免“同室操戈”
毫无疑问,中国车企有着浓重的俄罗斯情结。从2005年开始,俄罗斯市场掀起中国汽车热,2007年中国车向俄出口近5.7万辆,达到鼎盛期,到2008年,奇瑞、一汽、比亚迪、哈飞、力帆、吉利和华晨蜂拥而入,以至于俄罗斯成了除本土外中国车亮相频率最多的地方。
然而,一道特别针对中国汽车业的贸易壁垒,将中国汽车业打入冷宫。2007年至2009年,俄罗斯针对海外汽车企业先后颁布法令,不仅提高了在当地组装、认证的门槛,更对1.5升至1.8升的轿车征收30%的进口关税,对中国车企形成致命一击。以至于2009年以后再难在俄罗斯见到中国车的身影。
按照WTO的非歧视、市场开放及公平贸易等原则,俄罗斯国内针对汽车进口的非关税壁垒或将随着“入世”而有所收敛甚至被有效肃清。加上市场逐渐完善、低息贷款或购车补贴等政策的到位,中国汽车企业届时将能获得平等竞争机会。
问题在于,从以往案例来看,中国车企在俄罗斯遭遇的不仅是不公平的贸易壁垒,中国车企间为了争抢定单、竞相压价,自己内讧的案例不绝于耳。
国内一位主营皮卡的企业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该企业的皮卡在俄罗斯售价为2万美元,但国内的另一家皮卡企业的车型在俄上市后,价格降到了低于成本价的1.6万美元。本来2万美元市场,但由于中国企业的内讧,结果价格被彻底搞乱。
俄罗斯“入世”为中国车企重新开启了机会的大门,问题在于,重返俄罗斯,中国车企除了需要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和售后服务外,更需要相互协调,避免“自相残杀”的悲剧重演。
俄国汽车发展后劲十足
记者了解到,对俄罗斯“入世”这条新闻,大多数本土车企直接反应为“机会与市场”,这并不假,但必须警醒的是,放开后的俄罗斯汽车业很大程度上将成为与中国车企一起争夺欧洲市场的有力威胁。
针对俄罗斯这个重要的新兴国家的“入世”,显然将给世界经济带来不可小觑的新机。一方面俄国的基础优势,势必会针对性地强化他们的制造,使一直处在国际市场边缘的汽车很快纳入快车道;另一方面,他们必然会汲取中国汽车在合作与发展道路上的教训,使之尽快地转化成新的制造经验。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俄罗斯“入世”,将很容易形成中国汽车出海的威胁。
与中国捉襟见肘的能源供给相比,俄罗斯蕴藏的庞大油气资源将成为本国汽车业发展最有力的后盾。相形之下,中国在能源上受制于人,又在国内成品油价格上有人为的干扰,与俄罗斯相比明显处于不利境地。
实际上,回首俄罗斯的工业制造历史,俄国企业有相当可圈可点的亮点,不少领域甚至不逊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俄罗斯加入世贸,势必学习中国经验,放开、搞活汽车业,将汽车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FS:PAGE]产业重点对待。这样看来,俄罗斯“入世”,中国汽车遭遇的挑战远大于机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