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发布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规定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8升,价格不超过18万元。随后,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申报工作启动,要求在12月2日前完成。
相对于奥迪、帕萨特等传统意义上的官车,18万元、1.8升的规定确实可以算是节俭了。然而,就在新政发布两天后,爆出甘肃校车特大交通事故。万民所指之下,这次 低调的公车改革没有赢得多少掌声,甚至还招来骂声。
监督缺位
改革了还遭遇冷淡,公车委屈吗?其实并不算是。因为和以往类似规定相仿,这次出台的所谓管理细则同样缺少细节,比如党政机关何时购入新车?预算几何?是否向社会公示?谁来监督执行?违反规定如何处罚?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没有答案,所谓细则也难逃一纸空文的命运。
就拿预算来说。现在正值年末,各级政府一向有突击花光预算的习惯。一位税务局的公务员抱怨,年底最忙了,“太多工作项目集中在年底开展,要用到发票的地方自然就大大增多了。”这种习惯已经成为顽疾,多年难改。据透露,去年政府采购汽车金额攀升至800亿元。那么2012年的公车预算是否有所减少?预期减少多少?这些仍然无解。
有人大代表表示,今后豪华公务车或将减少,中国每年直接减少的公务车支出大概在8亿到10亿元之间。姑妄听之吧,因为,减少仅仅是1%,这么说就只是作秀而已。
再比如监督执行的问题。如果政府部门采购新车,既没有向社会公示,也不接受监督,那么是否按照规定执行,就无从考证了。
河南一位吕姓摄像记者3年来拍摄了数千张公车私用、违规驾驶与停放的照片,然而,这些照片在网络上曝光后,却只有数十个公务员受到了处理。比例也不过1%,这种监督和处罚的力度可以说是毛毛雨。近期还有广州网友开了曝光公车私用微博,但仅仅是围观和谴责,也奈何不了违规的官员。
尤其不可忽视的是,我国一直有深重的官本位文化,总觉得公车一定要豪华,才能和官老爷的身份相配。和讯汽车频道近日进行的在线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网友印象中最常见的公车品牌,奥迪的选择比例最高,占56.8%,其次是大众,占29.6%。奔驰和宝马分别有4.6%和2.3%的人选择。惟一的国产品牌红旗,只占6.8%。
在这种文化影响下,加上预算失控,监督缺位,公车改革能不能真正执行下去实在要画一个问号。
钱该花到哪里
公车新政出台时间恰好撞上与甘肃校车特大交通事故撞上,因此随便打开一个论坛、微博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议论:“为什么只见豪华公车,不见豪华校车”、“一年公车 采购800亿,拿出10%就够全国学生坐安全校车的了”。
这并不是借题发挥,实际上,政府收取纳税人钱之后,用在什么地方,是教育(包括校车)、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还是用在自己身上,盖豪华办公楼、用进口豪车,这是一个相当严肃的问题。
中国行政支出到底占到GDP多大比重,各个口径说法不一,但基本上都不低于25%。国家信息中心披露的数字显示,2004年,全国公款吃喝3700亿元,公车消费3986亿元、公款出境旅游性消费2400亿元。3项相加达1万多亿。时隔7年,这个数字肯定已被刷新。而我国教育支出至今没有达到4%的目标,养老金亏空8000亿元,对于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的中国来说,负担非常沉重。
相比之下,美国政府财政开支的73%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产品,行政开支只占15%左右。在福利更高的欧洲地区,政府的行政开支比例普遍在10%以下。
毫无疑问,中国的行政开支必须压缩,政府采购公车不仅仅应该限价,而且应该限量。
节省下来的资金不但够全国学生坐上安全校车,也可以弥补养老金的亏空和医疗的黑洞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