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不去查证车市销量,也能感知自主汽车品牌日子不好过。站在北京、上海街头,数一数日渐稀少的自主品牌汽车,就能看出自主品牌的窘境。
数据更加犀利。上半年,自主品牌乘用车产销同比下降0.2%,而同期乘用车整体增长超过7%。自主品牌呈现明显的逐月下降趋势。
当此低迷背景,各地频出的限购政策进一步挤压了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在限制汽车消费的同时,不经意间,车型销售结构也在发生明显变化。高档车多了,经济型小车少了。限购对合资企业来说,或许不过是利润多少的问题,但对许多产品集中在中低端的自主品牌来说,无疑是生存还是消亡的危机时刻。
按照中汽协秘书长董扬判断,未来3年内,自主品牌的生存状态都将处于低谷,必将有部分企业熬不过这个寒冬。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就此断言自主品牌走向衰落还为时尚早。事实上,从主流自主品牌车企数据来看并不乏亮点。上半年,华晨、上汽等自主品牌依然同比正增长,而奇瑞、吉利虽然国内市场萎缩,但墙里开花墙外香,在海外市场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这一定程度上证明自主品牌经过过去两年的整合改革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并正在努力改变低端低质的形象。
特别令人欣慰的是,7月6日,2012年度第二批C-NCAP碰撞测试结果公布,多款自主品牌车型获得五星安全评价。实际上在C-NCAP近期的安全考验中,自主品牌车型的成绩越来越优秀。无论对企业还是消费者而言,这都是一种鼓舞。
中汽研中心主任赵航甚至认为,目前自主品牌在安全性能方面已经完全不逊色于合资品牌。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绩,也正源于过去几年的发展和技术沉淀,一些自主品牌在安全技术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方面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提升和突破。
看得见的改变表现在数据上,看不见的整改正在日常工作中。北汽股份副总裁董海洋日前表示,北汽自主正在调整节奏。原本预期今年发布的自主品牌中高端轿车C70G可能延至明年春节后。之所以延期发布,业内人士表示,与北汽股份的整体上市迟迟不发正在等待估值高点一样,寻找更好的市场切入契机也是北汽做出此决定的主要原因。
多了一些沉稳踏实,少了许多急功近利。无论是韩国现代后来居上,还是意大利汽车的败落,都证明品质是汽车企业生存并发展的惟一标准,做品牌根本不需要花拳绣腿,只有一点一滴将品质融会贯通在消费者心中,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品质和技术优势,自主品牌也就能在失望中找到希望,在困境中破茧而出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