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调研机构麦肯锡对中国电动车发展缓慢的诊断言犹在耳,不久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汽车中国联合编著的《2012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对这一现状予以确认。报告认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与国外差距正在拉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引用麦肯锡的结论说,过去中国电动车技术曾在国际上处于第三的位置,而现在则处于第六。
报告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后,汽车电动化这一革命性的技术创新,推动了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发生重大调整,未来20-30年将是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主要汽车强国,纷纷加快推进电动汽车产业化进程。
随着国务院日前正式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国电动汽车发展战略逐渐明晰。专家认为,中国电动汽车技术取得较大进步,但部分领域发展滞后,关键技术有差距。
《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混合动力商用车产业化取得较大进展;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开始起步,进展缓慢;纯电动汽车产业化开始起步。与通用、日产的Volt和Leaf等量产车型相比,我国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缺少明星、主力车型;动力电池产业化总体水平有所提升,但主要企业与国际差距较大;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初步形成,主要车企对关键零部件的掌握不够。
对于国内电动车发展逐渐落后的趋势,报告有针对性地建议,当前应重点突破动力电池等关键技术,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引导示范运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模式创新,并整合国内外资源,加强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之间的国际合作。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进华表示,未来10年将是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要以电动汽车为产业化的重点,并重视混合动力汽车作为过渡技术的发展。
高端访谈
大众汽车中国执行副总裁 张绥新
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鲁志强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张进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冯飞
大众电动 本地造“芯”
张绥新认为,中国电动车市场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联合意识不强,电池厂、整车厂单打独斗,亟待出现更为开放的联合。
他说,目前从全球来看,无论是哪个国家或哪个企业,电动汽车都还处在探索、研发,最多是尝试商业化、工业化的初期。目前,大家还只是在传统汽车的研发基础上,把现有的动力总成换成另外一种动力总成技术。
根本原因,就是目前的电池技术,无论从技术还是从成本上讲,还远远达不到汽车行业所需要的大规模的生产需求。这个挑战对所有国家、所有的汽车产业和相关产业而言是一个共同的挑战,而不是中国特有。
在这个基础上,要应对这个共同挑战,需要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联合与共同努力。在一个国家里,这将体现为从政府到研发机构到企业,大家共同应对这个挑战。从全球来看,需要全球所有的相关方面,从政府到行业,大家联合行动、互相配合,来应对这个挑战。
张绥新强调:“我们感觉到中国在目前研发电动汽车的过程中,联合的意识还是不够。现在就是一个电池生产企业或者汽车企业单打独斗,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在中国汽车产业内组成一个联盟,想解决这个问题,也是不够的。这需要国际上的开放式合作,才能真正应对挑战。”
张绥新透露,大众汽车正计划明年将包括e-up!和e-Golf在内的几款电动车在全球发布,随后在中国上市。他强调,这不是简单地把全球技术拿到国内;这包括了本土研发,还有使用当地的核心零部件的问题。他肯定地表示:“大众汽车在中国生产的第一辆电动车,肯定是采用在中国生产的电池。”
企业不易 期盼理解
鲁志强表示,电动车发展出现落后态势,这不光是汽车工业的问题。因为中国现在整个的处境是一个传统工业化没有完[FS:PAGE]成、又面临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起作用情况下的越来越大的挑战。中国就处在这样的阶段,明明落后还要干。好处在于,他觉得整个中国处在一个赶超的阶段。不处在领先的地位上,就有后发优势。所以中国在争取规模的速度非常快。
新能源汽车有一个“新”的问题,全世界的差距都不是很大,也都是最近这些年开始起步。中国现在面临着先进国家同样的问题,在技术选择上的风险也增大了。
中国现在是有困难,但是要扎扎实实地做。电动汽车方面,中国的起步不理想,但是不但是这些汽车在准入上还有问题。从而形成了当前我国电动汽车进展慢于其他国家的局面。
冯飞强调,虽然发展缓慢了,但不要将其定位为不进反退。实际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这几年表现得更加理性,真正把功夫花在了技术上。目前的几大汽车集团,新能源汽车的能力在形成过程中,他认为有可能处在一个蓄势待发的状态。
创造需求 强强联合
张进华介绍,从全球范围来看,现在的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对中国来说,差距更大。中国单个企业的技术基础、投入能力,包括相关产业的技术基础都跟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所以,在中国通过合作推动和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尤其重要。从2010年开始,以汽车工程学会牵头,尝试组织一个电动汽车产业联盟,希望能够组织大家聚焦关键技术、开展共同研究。
张进华认为有几点非常关键:
第一,要真正基于共同的需求。有共同的需求,大家才有意愿组织起来。
第二,基于这样的共同需求,还要强强联合。中国电动车本来在各个环节上都不是很强,希望把各个环节相对较强的环节,从大学、研究机构、关键零部件到整车制造企业进行组合;希望组合起来的各个环节都是强的,而且它们有联盟的意愿。
第三,还是以市场化机制为主。能够用市场化机制建立起共同投入、共同承担风险、利益共享的联盟。联盟支持开展的攻坚技术的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归承担单位;同时,在联盟内部,享有永久的无偿使用权。这也体现了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另外,政府的引导支持非常重要。
发展放缓 蓄势待发
冯飞认为,虽然中国电动车也在发展,但是相比国际汽车巨头联合起来不断发力,中国发展缓慢了。他引用麦肯锡的报告说,过去中国电动车技术曾在国际上处于第三的位置,而现在,则处于第六。他认为,主要问题还是与和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能力有很大的关系,与技术基础有关。为此他做出了“三个劣势”和“四个优势”的分析。
“劣势”有三个:一个最主要的方面是国内整车企业在电动汽车发展中占有的支配地位不够。从其他的汽车生产大国来说,既有的整车企业,在电动汽车发展中是居于支配地位的。而中国的整车企业在电动汽车核心技术上缺乏基础。
第二个方面的劣势是基础研究,特别是在电池技术上。动力电池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看,还不具备完全替代传统汽车动力技术的条件,尤其是纯电动汽车。
第三是政策问题。有些非既有体制内的汽车企业现在很活跃,甚至在某些核心技术上就某一个环节取得了突破。但是这些汽车在准入上还有问题。从而形成了当前我国电动汽车进展慢于其他国家的局面。
冯飞强调,虽然发展缓慢了,但不要将其定位为不进反退。实际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这几年表现得更加理性,真正把功夫花在了技术上。目前的几大汽车集团,新能源汽车的能力在形成过程中,他认为有可能处在一个蓄势待发的状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