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则两害 “台服贸”风波的汽车考量

时间:2014-12-22 15:22:45 来源:中国商报汽车导报 作者:安丽敏 点击:
关键字:
摘 要:相比在宏观政治经济层面的问题,具体到汽车业,两岸之间的合作可以说是已日益紧密

严肃的政治经济问题,往往不太受媒体和大众的待见。在台湾闹得轰轰烈烈的抵制“服贸协议”的学生运动,在对岸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然而事实上,这一协定对于台湾而言更为重要,同时,对于汽车业而言,两岸合作进程的加快,也将为对方带来一个全新的发展契机。

3189点,300名台湾学生冲撞立法院,台立法院有史以来首次被外界攻破,现场有台湾民众倒挂“国旗”以示愤怒。在占领立法院过程中,台湾学生提出了几点诉求,其中包括撤回服贸协议和制定两岸协议监督。

台湾地区领导人、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在回答这方面的质疑时表示:“区域经济整合是全球势不可挡的浪潮,台湾不能被边缘化。服贸协议是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一部分,如果在国会中通不过,将严重伤害台湾的国际信用以及台湾贸易自由化的努力,也一定会影响台湾加入跨TPP(太平洋伙伴协定)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马英九还拿韩国和加拿大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可享受零关税,来对比台湾当下所处的困局。事实上,一直以出口为导向的台湾经济近年来不断恶化,签订服贸协议对台湾来说利大于弊。 

对于台湾的反服贸风波,国台办新闻发言人马晓光说:“放眼未来,我想大家都认同八个字‘和则两利,分则两害’。所以,两岸同胞都不愿意看到两岸经济合作的进程被干扰。”

尽管目前受到学生运动的抵制,但是经济发展是大势所趋,服贸协议给两岸经济带来的影响仍将会展现出来。


台湾经济窘境

台湾曾经以出口为导向,依靠出口制造和跨境资源整合,曾经有“亚洲四小龙”美誉。但是到了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台湾经济不断恶化。

有评论人士撰文指出,台湾的固定投资由正转负,产业转型迟缓投资不足给台湾经济和社会造成了隐患,台湾目前为止只有跟新西兰和新加坡签署过FTA,而放眼周边,中日韩的FTA谈判直接关系到台湾的命运,一旦中日韩抱团,台湾就可能被彻底边缘化。

有人以台基电为例,要想击败韩国三星,超越台基电历史上曾经创造的33%净利润空间神话,需要一个更为广阔的大陆市场。正是基于台湾的现实困境,台湾需要和大陆谋求合作。两岸通过协商服贸协议,台湾承诺对大陆开放64项,大陆承诺对台开放80项。根据解决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需要经过的流程如下:经济合作→投保协议→服务贸易协议→争端解決与修正→货品货贸协议,最近一个服贸协议已于2013621签署。

目前,主流的经济分析人士都认同服贸协议对台湾人民来说是利大于弊。一位专家表示:“我认为这些学生没有仔细看过服贸协议的具体内容,否则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车业加强合作

相比在宏观政治经济层面的问题,具体到汽车业,两岸之间的合作可以说是日益紧密。

据了解,台湾汽车产业主要采取竞争与扶持兼容的产业政策,台湾中华汽车便是其本土企业的翘楚,多年来也与中国大陆汽车业发生着紧密联系,先是与福建汽车和日本三菱汽车组建东南汽车,随后又与东风组建了合资公司东风裕隆。

目前来看,这两家车企的产品都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在此前ECFA签署后,台湾中华汽车董事长严凯泰当时表示,ECFA是台湾经济的“维他命”,中华汽车会在ECFA有利政策下,进行两岸资源整合,发挥更大效益,这样的“维他命不吃太可惜”。可见其对中国大陆市场的兴趣和信心。

除整车企业之外,台湾零部件研发力量和品质也已具国际竞争力。由于台湾岛内汽车市场规模有限,台湾汽车零部件大多销往北美、欧洲及大陆等地,主要外销产品有钣金件、轮圈、车身、发动机与刹车零件以及碰撞零件等,并以供应汽车售后服务市场为主,且在全球售后服务市场占据重要份额。据统计显示,目前台湾汽车零部件业有超过200家厂商在大陆投资,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和江苏等地。台湾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如东阳、六和、大亿、江申、和大等都已在大陆投资设厂。

此外,得益于台湾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加上台湾地区政府的大力扶持,汽车电子产品也是台湾企业的强项所在。


或迎来新机遇

日前,台湾国民党与民进党第三次就服贸协定商讨仍未达成统一,而反服贸运动仍在进行之中。

不过,尽管目前反服贸在台湾引发巨大反响,但现在力挺服贸协定的力量也开始觉醒,一位支持者表示,反服贸的学生并不能代表全台湾的声音,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反服贸,因此他们也需要发声。据了解,支持者也已经组织相应的活动。

同时,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服贸协定并没有根本性的障碍。而服贸协定通过的话,将为两岸车业带来更大的机遇。台湾车企以及零部件企业可以进一步在大陆发展,同时,中国车企也可进入台湾市场。另外,双方还可以在一些领域开展合作,譬如电动汽车、汽车智能技术等等。

正如国台办发言人所言,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在当前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汽车业也同样面临着大融合的发展前景,谁也不能孤立地存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转载请标明来源《中国商报·汽车导报》,违者中国商报将追究其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10-63045013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63135270
  • 联系电话:8610-63135270
  • 邮政编码: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时刻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汽车人新闻APP
  • 下载汽车人新闻app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特车圈
  • 关注特车圈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喵豆气车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