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北京一家KTV的包厢里,嘈杂的音乐和觥筹交错中,微醺的小玉红着脸颊说:“只要他能要我,不管是5年还是10年,我都等着。”
请不要误会,这不是什么爱情故事,而且,小玉是个男的。
认识小玉是在TESLA的展厅里,那天是TESLA公布售价的第二天,展厅里的人络绎不绝,和奢侈品狂甩季一个节奏。穿过喧嚣的人群来到工作区的尽头,一辆珍珠白Model S在角落里熠熠生辉,车里坐着一个目测1米9的小伙子,紧握着方向盘,目光穿过风挡与玻璃墙,似乎落在某条无际无涯的公路上,这个小伙子就是小玉。
在之后的10多分钟内,小玉从驾驶座走出来,托着下巴围着Model S左看右看上看下看,还不时兀自点点头,好像每个细节都不简单。
《汽车人》这场“探馆之旅”被小玉的一句“您也是来看车的吗”注上了起点,此后长达3个小时的对话中,在小玉的带领下,《汽车人》看到了关于“铁粉”这个词的最佳诠释。
而小玉的“芳草地之旅”,有两个更重要的意义:一是订车,二是求职。特意赶来的他本在深圳工作,是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一位老师。可怕的是,他想放弃目前的工作来TESLA工作,更可怕的是,他的家人还支持他!
那次见面至今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后,突然再次听到了他的消息:小玉要来北京了!
追星
小玉绝对是个话痨,他可以一口水都不喝,滔滔不绝地为陌生人讲解TESLA的种种技术创举,可一见到TESLA的人,小玉就无限腼腆起来,充满热爱的演讲立刻变成了羞涩的一笑,真是急煞旁人。
前一分钟,他还在说着与TESLA的种种“心动瞬间”,一分钟之后,当他梦寐以求的老板Kingston站在面前时,小玉登时只顾得签订单、选配置,完全目不斜视地变身“车主模式”。
没别的,他就是紧张啊。
紧张的原因是,这场与TESLA高层的“偶遇”,他已经等了太久太久。
2013年年初,香港TESLA开始预约试驾的时候,小玉激动坏了,亲密接触之后,小玉操刀写了国内第一篇车主自发撰写的试驾报告,很多车友首次接触TESLA这个概念,都出自那篇文章。
从此,小玉的写作之路只为TESLA而开启并延续着,他开始翻译官网上的资讯,从底盘结构到充电模式,他从每一个细节入手,逐字逐句地表达着心中的热爱。在主动请缨之下,他成为了多家汽车论坛TESLA板块的版主。9月,他独自成立了“特斯拉电动车”微信公共平台,开始仅凭一人之力,把TESLA的技术与理念传递给周围的人。
小玉心想:“既然一个人爱着电动车是如此孤独,何不直接加入TESLA团队,和有共同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并肩作战?”
于是,小玉开始了他的漫漫求职路,从TESLA香港店的产品经理、到北京修理厂的维修工,从官网招聘信息、到“硅谷猎头”的微博⋯⋯他的求职简历一而再、再而三地石沉大海了。
小玉没有气馁,而是坚信,这样无言的结局,代表着有比他更适合的人选加入了TESLA,小玉并不难过,相反,他为TESLA感到高兴。
与此同时,其追逐梦想的旅程并未停止,而是换了一种继续的方式:他萌生了学习电工技术的念头:他采购了一些书籍(《电工技术——从入门到成才》、《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法律风险及其对策》、《电池制造过程与质量检验》、《动力电池》等等),准备自学成才。
通过一段时间的充电之后,小玉已觉得自己对电动车有了一定的认知,为了向公共平台的粉丝证明电动车的安全性,小玉还自己动手做起了实验:
他从京东上买到了松下18650,并在未充电和满电两种模式下对电池进行了榔头击打、穿刺、打火机点火等一系列破坏(因为TESLA的电池组确由普通电池构成),实验结果如本页右上图。正如北美TESLA起火事件一样,电池只是安静燃烧,并未发生爆炸,车内人员有充足的时间逃离驾驶室。由此,小玉得出的结论是,TESLA是安全的。
他的实验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合逻辑的幼稚,也许他这样的行为只能换来其他人的嗤之以鼻——因为一辆车的构造远比一节电池要复杂得多,但他的结论背后是NHTSA五星碰撞的分和TESLA工厂内部严谨的安全测试,不论如何,这个“铁粉”的努力都值得肯定。
如此,“早就准备好了”的小玉一直在严阵以待,终于,机会来了。2014年的2月9日,也许已成为他实现梦想的重大转折点——凌晨3点钟,他接到了Kingston的微信,此次求职也终于得以进入下一节奏——敲定细节。
小玉兴奋得整晚没睡。
缘起
小玉的本名是刘子玉,硕士研究生学历,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专业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现就职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这样的工作可谓是万众瞩目,换做别人,肯定会跟这样的工作“死磕”,但小玉偏偏想来TESLA从零开始。
其实,这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硕士专业与TESLA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小玉读的是法学院的专业,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这门具体学科与新能源密不可分。就读之后,他一直很关注新能源和电动车领域的发展。
2012年8月,小玉以准车主的身份,用假期时间预约参观了TESLA位于旧金山的工厂,在工作人员热情、高效的安排之下,他终于踏上了那片梦中的圣地。十几个小时长途飞行并没有让他有半点疲惫,相反,那几乎是他人生中最“鸡血”的一次,甚至还出现了把墙上的海报抠下来带回家的冲动。
小玉在“参观报告”中写道:“硕大的NUMMI工厂,让我见识到了TESLA强大的生产能力以及在未来实现第三代电动车量产的可能。”在他拍摄的所有照片中,比例最大的当数充电桩了,造型各异的普通充电桩和超级充电桩着实让小玉看花了眼,他苦于无法让每个人都能见识一下这些充电桩是十分易于安装且节省空间的,于是只能一张又一张地记录,目的是让国内的消费者都能知道,充电真的不是问题。
此前,关于硅谷边缘的厂址已有过诸多报道,小玉无法亲眼见证一台Model S从铝板开始逐渐变成一台高级电动车的过程,但也已从视频中略知一二。
像他一样,TESLA的粉丝并不是狂热追逐着其华丽的外表、柔润的车漆和流线的外形,而是追逐着一个共同的信仰:“当大街上奔驰的都是电动车之前,我们不会停下脚步。”(此话出自“教父”——伊隆·马斯克之口)
这种精神并不只流于文字或浅尝辄止,伊隆·马斯克关于汽车行业的颠覆不仅在于环保,而是在于让电动车具有超越其他车辆的性能,换句话说,TESLA不仅环保,而且要做到在驾控上臻于车中极品。
在短暂借用莲花底盘造出Roadster之后,完全出于自主技术的Model S的诞生才是TESLA的真正起点,在购置了通用与丰田的旧厂址之后,TESLA的第一个颠覆就是让工厂不像是工厂。
用“锃光瓦亮”来形容TESLA的工厂似乎有些俗气,但事实的确如此,全部白色的地板和墙面让生产线拥有更高的明度和舒适性,伊隆·马斯克说:“我认为,改造的重点是,环境要让人期待来工作,所以让工厂变得漂亮是一件非常值得努力的事情。”除此之外,TESLA为全部员工提供了自行车,便于员工这个有95个足球场大的空间之内自由穿梭。
当然,这一切只是在制造上精益求精的前提,对于汽车工业这样一个“不支持新人的工业”来说,创新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技术才是关键。
熟知TESLA前世今生的小玉更感兴趣的是其优越的性能和驾控感受,他在试驾也中亲身体会到了——“不是开得太快,而是飞得太低”之感。
在得知北京接受TESLA预定之后,小玉第一时间取消了香港的订单,再一次追随TESLA的脚步来到了位于北京的芳草地展厅,他订车的时间仅为其他消费者的几分之一,从外观、内饰到动力配置,小玉就像背课文一样一股脑儿告诉了销售,而且非常坚定地不改了。
而今,小玉自己或也将成为TESLA的一员,假以时日,他也会西装革履地出现在芳草地的展厅里。
在坚定的“信仰”之下,每一个小玉都不会放弃。
【法律声明】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转载请标明来源《汽车人》杂志。联系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