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科幻片中的未来汽车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这要归功于互联网技术对汽车业的“冲击”,甚至有人认为,互联网技术将对汽车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甚至替代汽车业。
当然,替代是不现实的,但革命性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出来:无人驾驶技术从谷歌“试水”之后,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涉足这一领域,越来越多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有可能将人从驾驶之中解放出来,宝马正在研发一种可自动变道的“免提”汽车。
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表示:“现在汽车已经从机械的1.0时代和电子的2.0时代,步入智能化的3.0时代,未来能够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必将引发一场革命。”在他看来,汽车企业必须要拥抱互联网,以底特律为代表的传统汽车工业正在走向破产,而以硅谷为代表的新兴汽车业正在崛起。
由此可见,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冲击将在今后迅速展现出来。
除了互联网技术之外,新能源等技术的应用也让汽车业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在未来新能源的路线方面,近期各车企之间的争论愈发激烈。不久前,特斯拉CEO伊隆·马斯克(Elon Musk)等车企高管因为看衰燃料电池技术而遭到丰田高管点名反对。丰田正在积极推进燃料电池技术的量产,2014年将有望推出首款量产车型。
事实上,在新能源技术面前,各家车企和不同的技术路线都是平等的,哪一个最终胜出取决于许多必然和偶然的因素,在没有定论之前,一切皆有可能。
无论是互联网技术还是新能源技术,汽车业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门口,材料方面,碳纤维等先进材料也开始在高档车上逐步配置,被誉为是将引发又一轮技术革命的3D打印技术也已经开始在汽车业实际运用,不仅在汽车研发阶段可以节省很多费用,在后期维修保养方面,3D打印技术同样可以在关键零部件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各个行业的新技术创新有望引发汽车业的质变。汽车,一直是新技术的集大成者,最新的技术都会在短时间内应用到汽车行业,在有可能迎来又一次技术革命的背景之下,汽车业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原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告诉本报记者:“汽车业有3个终极命题,那就是能耗趋近于零,排放趋近于零,人员伤亡趋近于零。”互联网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将成为达成这3个终极命题的有效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次的科技浪潮中,跨国车企仍然占据着主动的地位,中国汽车业冀望的“弯道超车”可能很难实现,但是如果能够把握住这一次的机会,或将大大缩短与汽车发达国家的差距。
只是挑战非常巨大:在互联网技术方面,我国的汽车企业还并没有专门的项目进行研究;在新能源领域,在当前汽车巨头之间合纵连横结盟研发的局面下,我国的汽车企业之间的联盟仍然比较松散。这暴露出的一个致命短板是,我们的汽车企业过于关注眼下,即便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汽车业仍然是主流,但是一旦跨国车企再次确立起在新技术方面的领导地位,中国汽车业实现“做强”仍然是雾里看花。
无论面临怎样的争议和挑战,一个新的时代是切实摆在面前的,汽车企业需要做的就是面对它、适应它。(文| 安丽敏)
【声明】本文系《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独家原创,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商报·汽车导报》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