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记者|管宏业
同去年一样,细读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能找到振奋人心的干货和金句。
在谈到汽车业所属的制造业地位时,李克强表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而对于民众关心的污染问题,他强调: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
特别是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车业发展的紧箍咒。能否全面实现小康汽车社会,一定程度上在于能否最大限度地减少汽车带来的排放污染。所幸这并不是一个无解难题,业界早已达成共识,汽车业发展的出路在于新能源汽车。
实际上近两年的两会期间,新能源汽车一直都是行业的热门话题。今年两会前夕,与新能源有关的股票纷纷涨停,也说明了资本市场对此看好。问题在于,雷声虽大,雨点依然难觅,即使有国家政策站台,新能源市场依然不温不火。
即使在201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74763辆,比上年增长3.2倍,实现了爆发性增长,但必须看到,现状与目标仍有较大差距。按照国务院此前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2012年到2015年累计销量要实现50万辆,但到去年为止,这一目标不过完成了五分之一而已,要在今年内完成剩余的40万辆几乎是不可能。
虽然政府已经出台相应政策,加大、加快充电桩站的建设,但从目前来看,收效并不明显。仅以北京为例,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北京市有108人申请安装充电桩,但成功安装的只有8人。从实际使用上来说,倘若充电桩进不了家门口,无论插电式混合动力还是电动车,基本就都是空谈。
表面看来,阻碍新能源汽车普及的最大难点在于配套,但背后反映出的不仅于此。
一方面,就同大多数新生事物推广面临的难题一样,新能源汽车也陷入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境。之所以推广步伐被凝固,关键在于背后根深蒂固的利益纠葛,其中交织着电力与石化、管理与行政、甚至是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利益交集。在多头监管和部门利益下,最终的结果是谁都管得了,谁又都管不了。
另一方面,国内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概念被限定在纯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而此前被看好的混合动力车则被划分为节能汽车。实际上,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混合动力才是现阶段最便捷有效的节能模式。
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就认为,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中,混合动力是绕不过去的一条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也肯定地认为:“如果说混合动力是一项过渡技术,那么我们要给它加一句话,这个过渡期会很长。”
按照专业人士的判断,混合动力技术是在传统内燃机技术基础上对优化与提升,对降低汽车油耗和排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战略意义。这点对于雾霾笼罩中的中国更有现实价值。此外,对于国内车企来说,即将实施的CAFÉ法案(油耗限制标注),则无疑是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倘若不依赖混动车型,很难达到“2020年百公里油耗5升”的标准。
如何能够有效地将两会对新能源汽车的“利好”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落入周而复始、年复一年的老生常谈,关键在于两点。
一方面需要协调全社会资源,为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汽车建设更多更大范围的充电桩,打破部门和条块利益,实现车企与电力部门、车企与城市管理部门甚至与房地产开发商的大协作。
另一方面,还是需要加强对混合动力汽车的重视与投入,同时辅助以适当地政策支持,毕竟,相对于同等排量传统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30%以上的节能和排放减少量,是触手可及的真实利好。(作者/管宏业 责编/吉盼丽)【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汽车人》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