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换不换得来技术?市场换不换得来技术?如果能,那么人才又如何换得来?
关景成
深圳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人才是一个企业的精髓所在,我们讲核心技术的竞争或者是企业市场品牌占有率等等的竞争,都离不开人的策划,自主品牌也不例外。
我个人认为,人才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企业的培养,其次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事。现在很多技术已经公开化了,你就不要浪费时间,但是我们都要记住,不管哪一个领域,你是买不来人家经过千辛万苦、大量的积累的核心技术的。我们的技术都是用血和泪换来。金钱换不来技术,市场换不来技术,更换不来核心技术。
换位思考,如果说这个核心技术是通过你10年20年打造出来的,你会随便地卖给人家吗?也不可能。所以谈到核心技术,平台上我们可以合作,真正的自有技术还是中国汽车人要认真地用10年、20年甚至是30年,一代人、两代人甚至是几代人来打造。
没有稳定的人才团队,是不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业最大的悲哀?
陈康仁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总裁
现在我们汽车零部件方面的人才,特别是自主品牌的汽车零部件人才紧缺非常严重。因为我们目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大部分都是上世纪90年代之后才建立起来的,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农民起家。
中国的零部件自主品牌变强是有相当难度的。因为我们的人才基本上都被民营企业、整车厂、外资企业给吸引走了。而现在国内零部件企业没有大型的企业集团,没有稳定的团队,这是我们零部件业最大的悲哀。
平台决定人才的归聚。吸引人才最核心的东西是平台,汽车人才现在最缺的不是技术人员,而是汽车产业的经营人才,特别是后市场人才。一定要靠一个好的模式去打造。这几年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汽车零部件各产业链平台,在贸易方面打造有一定规模的平台,制造方面要有一个大的制造平台,包括研发、检测,包括产业机制,还要打造资本平台。
我想我们人才研究会应建立一个人才教育平台,中国现在最紧缺的人才,一个是商业管理人才,一个是后市场的经营人才,要比我们的工程技术人才还要稀缺。汽车产业的范围很多,不仅是制造,还有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为中国汽车人才发展做出贡献。
自主品牌汽车在技术上如何突破?怎么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任晓常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自主品牌汽车的突破,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自主研发。在这一方面,难度很大。它有几个要素要具备,首先就是拥有国际视野的人才。第二是一定要有条件,也就是研发的硬件和软件都要具备。第三是要有资金,研发是一定要烧钱的。
第二点就是在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一定要本着开放、合作的态度来进行产学研的结合,将各种资源合理地聚合在一起。
第三就是坚持。千万不要见困难就退步,不要因为一两个产品不成功而退却,我们就没有其他的出路。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我们的自主品牌就会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不断缩小和国外企业的差距,而且总有一天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中国汽车必然会是一个强国。
刘小稚
亚仕龙汽车科技董事长
我们可能用不着过多地说自己的品牌,因为地球是平的,现在的品牌不再是本土的,而是国际的。所以我们首先要站得比较高,如何让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做的东西可以走向世界。我们现在要做一个全球的品牌,一定要吸取别人或者是同行的经验教训。比如说通用汽车过去做品牌的时候,一下子做了48个平台,但是它的品牌出现了危机。说明在这个过程当中,第一不能急躁。第二也不能重复大量地投入。通用汽车在培养人才过程当中,有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在数字化过程当中,可以让所有人比较快地变成产品,通用汽车一般培养人是培养全才,以前我们做一个项目要七八个人来做,而现在是让一个人轮流做8个岗位,通用用了10年时间把8个人变成1个人。从人才利用来说,这样的做法也是最有效的。因此我们的自主品牌要成为全球的品牌,我们的人才也要是全球的人才。
面对人才的流动性,企业如何吸引高端人才,并且保持这支队伍的稳定性?
郭谦
观致汽车董事长
直接的行为是找一个猎头公司。观致的猎头公司确实很不错,他们很多人本身就是汽车企业的专家,对人才的理解很深刻。当然,这是开玩笑。
我觉得最本质的,能够把人聚起来的,还是因为大家有个共同的目标,并且相信我们有能力把这件事情做起来。
我们是一个合资公司,企业里面没有中方,没有外方。我们选人也不看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我们建立一种开放、民主的、扁平的企业决策模式。我们在内部做文化调查的时候,总是有正面和负面。但是其中一个正面的是说,很多人都觉得我们这个企业没有企业政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个企业的主人,参与企业的决策讨论, 这样形成的决策,使得每一个企业骨干人员都觉得,他们是对这个企业负责任的。
关景成
深圳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在人才培养上,我们靠两种方法,一是靠自己的培养,第二就是通过国际的竞争和合作,把我们的基础的品牌打好,招来金凤凰。在研发上,航盛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为满足国际的同步开发的脚步,我们在美国底特律、日本的东京,都有办事处,为了引进高端人才,我们从英国引做新能源汽车全球知名的学科带头人,但我们主要人才导向还是自主培养为主,引进高端的学科带头人为辅,同时这种学科带头人,我们必须配上由本企业文化理念的人去引导他,叫他专心做技术工作。
在留住高端人才上,还需要有好的激励措施,从200多万到40亿的规模,从仅为国内企业供货到进入日产、PSA等跨国企业全球采购体系,深圳航盛电子成功还源自于管理机制的创新,通过3次重大的股权变革,形成今天的混合所有制的组织形式,让高管和核心技术团队持股的方式吸引了一大批人才加盟和坚持。
与发达的北上广城市相比,老工业基地如何接轨人才全球化?
宛虹
江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从HR的角度,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操作层面如何去做。但是我想说,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平台去看。HR工作一定要和企业的发展战略、市场定位,企业的发展方向、愿景结合起来。这样你才知道企业的需求是什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你才有你真正的配合企业,可以很好发展的人力资源的共性。
我们是一个老国企过来的,原来都提倡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现在很多合资企业做的是两项,即事业留人和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是看企业有没有发展,待遇留人是看能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待遇。但是感情留人方面做的不一定到位。而我们这家公司是具有国际性的公司,如何让所有员工融入共同的企业文化,是需要感情投入的。因此这3项工作是结合起来,贯穿到我们的员工培养和成长过程当中的。通过这些工作,应该说江铃的员工流失率是很低的。我们去年职员的流失率大概就是3.2%。
当然我们还是希望,当有一天,我们培养的人员可以走向世界各地,世界各地的汽车的主要把关人员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到那个时候,我们就是一个汽车强国了。
刘雁冰
金杯股份人力资源部长
现在人才已经是全球化了,而且不是太受地区的限制,这实际上对于高端人才引进上影响不很大,毕竟可以通过待遇弥补。但是对一些普通的中低端的人才而言,受一定的影响,比较基层的技术人员并没有那么高的薪水,吸引一些特别远地方的人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如果这个企业没有达行业领头的位置的时候,更难。
金杯股份是华晨汽车集团的子公司,我们在人才方面,整体的是跟随集团,培养自己的人才,同时把我们的人才向集团内部输送。我们有自己的技师学院,培养生产线中的蓝领队伍,同时向沈阳市其他一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输送人才。作为国企,我们在人才培养上,除了注重企业的发展,也注重社会的责任。这或是一些传统企业和一些新兴企业最大区别。
国有汽车集团在自主人才培养上,又背负着独特的责任。如何搭建一个高效的人才管理体系?
金先桢
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工作部部长兼人力资源部部长
我们结合自己的发展阶段,提炼了自主企业的人才能力模型。
这种能力模型可分为3个部分。一是核心的行为特征,遵循企业的核心的价值观,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去针自己的战略目标去创新。二是专业能力。再一个就是管理能力。我们要打造的人才,无非是几方面。经营者的领军人,可能是董事长,总经理,专业里头的领军人才,可能就是在这个领域中行业专家,甚至说工程院的院士等,在我看来,专业人才走专家之路的同时,还需要横向打穿培养项目经理,这3种人才如果不断地涌现,就能支持自主事业的发展。
就一汽而言,为加快年轻干部的培养,做了一个叫优计划,这么多年结合经验,借鉴世界上先进方法,主要总结起来就两大部分,一个是要有一个先进的测评手段,来把有潜力的人,符合一汽价值观的人选拔出来。再一个就是在岗位上的实践,包括互动式的培训,实际上培训对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占30%左右。真正的管理能力提升,在于他岗位的实践和锻炼,占70%左右,所以说赋予他相应的任务,赋予他相应的责任。这样的干部,锻炼出来才能承揽更大的事业。人才打造上,大企业有大的责任,自主小企业人才有小的烦恼。
周坚刚
郎特集团副总裁
郎特是个规模与体量都不够大的企业,因为是民营企业,和国企相比,在企业管理方面灵活,经营成本低一点,某种意义上,我们在人才上的困境与我们企业与整个自主现状息息相关。
尽管我们在移动源后废气处理领域技术水平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与外资企业竞争我们还存在很大的劣势,这种劣势不是技术,而是体现在市场中,在客户的选择上。
现在绝大多数企业催化剂的配套商都是外资品牌,只要少数自主品牌企业是我们的客户,比如,吉奥汽车、东风朝阳柴油机汽车、北旅汽车、江淮集团、江铃汽车、北京华泰汽车集团、金龙汽车等。
在人才引进上,国营企业应该更财大气粗一些,我们管理层的人员工资不高,我们在吸引高级别人才的加盟上,也尽量会提供有竞争力的薪水,但肯定还是希望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在人才打造上,国家应扮演何种角色?
东风
华晨汽车集团总裁助理兼人力资源部部长
我们加入到自由贸易协定之后,为什么经常受到反倾销调查。因为我们把这个钱补贴到产品出口中去了,国家的钱更多的投入到什么地方呢?产品的后边去,比如人才这种支持,让它最终形成有技术水平、有成本优势的产品。
企业的成本很高,很难以现有财务能力中,拿出很多钱去投入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中去,有心无力。
这个时候,国家应该给企业更多的支持,不是补贴到产品方面、市场方面,而是补充到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这是企业更坚实的发扬基础,也能够规避合资企业所提到的不公平。政策的制定者,应引导把国家的支持更多地投入到人才培养中忽然产品的上游去,才能够使企业产业有更好的发展环境,真正实现人才强国,汽车强国的这个梦想。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杂志独家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杂志社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汽车人杂志)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