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派与学院派,校企联合如何走?

时间:2014-12-22 15:35:02 来源:《汽车人》 作者:张敏 点击:
关键字:汽车强国,自主品牌,吸引人才
摘 要: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最关键的还在于人才这一核心竞争力,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自主品牌如何能够在以外资品牌为主流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吸引人才,培养出一条自己独有的人才渠道模式呢?高校研究机构又如何能够按照企业的需求去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如何让“海归”归来生根?并在自己的国家产生归宿感?

赖薪郦

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

  在人才引进方面,秉承放眼全球、为我所用,不一定要归我所有的原则,坚持选得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以长安为例。首先是薪酬和市场接轨;其次为专家搭配一个团队,建立相应的技术、体系需求,让其在自己的领域可进行规范的设计和体系标准建设;第三是人才考核,每年在设置专家的KPI指标的时候,长安须遵照622的原则,60%是考察专家的业务完成情况,20%是考察专家的体系和标准建设情况,20%是考察专家的带队伍的情况。除此之外,长安还专门成立高级人才管理室,重点对专家进行服务,不仅服务于专家本人,同时服务于专家的家属,如陪同专家太太逛街,帮他们抓吵闹而搅扰睡觉的青蛙等。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为什么是天经地义,必不可少?

赵永乐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河海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首先,要认识到现在的汽车制造业和以前是不一样的。它应该是信息化的、智能化的、高端化的、服务化的、国际化的。这样的“五化”所需要的人才和过去有着天壤之别。以前单纯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行了。现在学校必须要提前进入产业,根据产业需求,来营造自己的专业。所以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天经地义,必不可少的。

  第二,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很重要的是在校企联合过程当中进行协同创新,用创新驱动发展。

  第三,不能忽视技能人才。如果说这个产业最后技术上不去的话,有很大程度就是工艺问题。而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高校理论支撑与企业技术实践。

高校目前汽车人才的培养如何与企业接轨?高校科研中心在自主品牌发展中应承担什么样的作用?

杨志刚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风洞中心主任

  第一,汽车领域人才,国际化和市场化是一个很核心的趋势。在国家逆向设计时代结束的情况下,给学生教什么?从2007年开始,我们培养学生开始用数字化进行全套设计。通过参加卓越工程师计划单位,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和国际院校合作,建立创新基地等多种的角度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

  第二,纯粹的产品设计肯定是企业做,但是我们国家汽车行业起步比较晚,人才稀缺。相比企业来说,而高校的技术实力和人才储备都基本可以和国际相接轨,因此可以承担产品设计之前的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

  第三,汽车有一套研发技术体系,这个技术体系的建立,如果说企业不去做汽车研发,那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建立的。因此无论市场是好是坏,汽车产业都不能放弃研发,并且要把青年学生放到研发的岗位,给他们成长的机会。高校培养人才,企业给他们成长的机会,从而留住人才,尤其是研发人才,这是自主品牌发展的关键。从我得到的反馈看,企业希望同济能够培养所谓的有国际化能力的研发人才。我们认为我们的学生的出路应当是从本科要走到硕士。如果他没有读到硕士生,我就认为是退出机制。同时,我们给我们的学生比较多的是游学机会,或者是到国外交流访问,或者是双学位的机会。让他们有一个从事研发,然后有国际化的视野,然后又能够在团队工作,然后又能够掌握各方面研发中相应的工具和机会。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成为骨干,成为这个产业和行业的发展的领先者。

自主品牌企业能不能吸引来优秀大学生?打造自主人才体系的挑战有哪些?

东风

华晨汽车集团总裁助理兼人力资源部部长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储备人才机制的形成。就华晨汽车来说,目前,在吸引优秀大学生方面,更多的是走向学校,让学生认识到自主品牌,认识到大学生在担当中国汽车企业发展的责任。相比合资品牌,我们可以给大学生更多的机会。在自主品牌企业中,他可以更多参与到正向研发的项目当中去,有更多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两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产品的技术、产品的质量,以及产品的成本价格。这是对我们的一个挑战。要想完成这样的艰巨任务,就得需要人才。我们企业在人才的培养遇到的困难,是成本的困境。市场化背景下,人才必须走市场的道路,意味着我们要用市场架构,才能吸引到人才。那就意味着企业承担更多的成本。而中国的自主品牌企业,它的盈利能力很弱,甚至多数都亏损,这对自主品牌来讲它是很有压力的。

  但在事业平台层面,合资品牌待遇高,但是机会少。自主品牌机会更多,更能让人有使命感和成就感,这是自主品牌的一个优势。华晨,在人才方面非常重视的。尽管自己很困难,但是每年都拿出很高的成本来吸引高质量的人才,这是坚定不移的。同时也想方设法让他们有更大的成就感,能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给他们更多的一种培养机会,因此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杨志刚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

工程学院院长、风洞中心主任

  

   由于很具体很实在的原因,很多的合资企业相对来说是很多学生喜欢去的地方,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自主品牌怎么吸引这样的学生呢?我认为就是要给他比较多的发展机会,这真的是惟一的方法,也是有效的方法。我常对我的学生讲,你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合资企业与你到了自主品牌企业以后,你得到的是什么?你得到的是一个相对来说稍稍安逸的生活,但是你可能失去了一个当总工程师的机会。当总工程师的机会你真的想失去吗?如此,10个学生里头可能还有两个热血沸腾,他觉得他无论如何要去当总工程师,这就是追求梦想的力量。

中国汽车是不是一直要跟着老外的屁股走?

胡志宇

上海交通大学纳微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汽车是一个结构,有轮子有箱子,可以装人装货,有动力,还需要人车互动的界面。未来电动汽车一定会走向微电子和信息革命。自主品牌可以大胆尝试微纳米技术在汽车能源方面的作用,开拓一些全新的领域,另辟蹊径,制造一种新的潮流,去创造一个新的市场,而不是一直跟着老外的屁股走。

如何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创新能力?

朱强

北京有色金属

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

  中国现在发展为制造大国,那么下一步怎么做?很多东西要创新,如何创新?这是需要人的,而人,无非一个引进、一个培养。

  引进有很多措施。原来各个部委科技园有百人计划,有不同的计划,后来国家认为这种引进是松散的,所以就搞了一个千人计划。从1982年开始我们收集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我是第四批。回来后我已经带了9个博士1个博士后。我发现国内培养人才,一个问题是注重培养学位,比如培养个博士,而不是技能。他们更多关注的不是我学会了某一个技能,上很多课,看很多资料。我现在亲自给我们研究院博士上课,跟他们探讨培养学生注重专业技能培养。一般我给他们上课,没有任何固定的参考书可以看,我列了一堆书,全是用我以前做过的课题。我会指一个方向:要做什么东西,你自己找。但是第二年的时候,发现他们进步非常快,我的博士生们可以调研社会,可以改装设备,可以设计实验方案,可以找新的研究方向,这些他们都可以做。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杂志独家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杂志社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汽车人杂志)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10-63045013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63135270
  • 联系电话:8610-63135270
  • 邮政编码: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时刻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汽车人新闻APP
  • 下载汽车人新闻app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特车圈
  • 关注特车圈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喵豆气车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