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车队:玩转赛车游戏

汽车人传媒 2014-12-22 16:54:54 作者:颜光明

     

现在让夏青回忆起8年前买下上海333车队时的情景,他说当时就没有想那么多,大有玩一把的意思,15分钟内就敲定了。但他做梦也没想到,就是这个很随意的决定把他拴在了上海,成就了他的赛车事业。

     如果现在有人找到你买车队的事,会这样冲动吗?已过不惑之年的夏青朗声笑道,不太可能了。当时年纪轻嘛,就当做赌一把吧。反正出价也不高,输了也不影响我的产业。他的潇洒,掩饰不住他豪气,那是一种年轻气盛的底气。

     这正是歪打正着,不轻意间就捡了个金娃娃。

     6年前我曾以《赛车商人》为题采访过夏青。主要是介绍他从不懂赛车到成为赛车行家的商人。当时夏青给我的印象是一个会做生意的浙江商人的印象,对他能否从事这行当表示过怀疑。现在看来,杞人忧天,也就是他不懂赛车帮了他,反而用另一种思路倒是“柳成荫”了。他的精怪之处就是把功夫花在“诗外”。以车队的名义办赛车学校、成立广告公司、买地建赛车场等。他把车队当做了商业平台。起先我还不太留意,当他向我展示车队发展远景及规划方案与沙滩模型时,这才注意到此人不是等闲之辈。此时的夏青已不是我两年前(2001年)在松江赛道上看到的那个对赛车什么都不懂的夏青,而是完全进入角色的赛车商人。

     “我是把赛车当做经营项目来看待的。”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临时借租的办公室里,夏青对我说,他不懂赛车,但他知道如何去经营。他的坦率由不得你不能不正视他的年龄和这句话的分量。

      以我的阅历看夏青还是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但他已经拥有人生历练的资本,从事过不少行当,竟敢辞去公务员下海经商辗转来到上海办企业,练达精明,在与同年龄的上海人想比,他的过人之处除了眼光与众不同外,还有他的敢闯的魄力。他自嘲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心里的算盘打得不知多少遍。机灵的眼神透露出激情,不时又有点子闪现。这就是他的冲动不带盲目色彩的原因,目的性很强,找到了一种朦胧的感觉。用他的话说,有时机遇就在瞬间被捕捉,稍纵即逝,不像外面对成功所说的那么神奇。偶然是这个时代的特产,不少成功者对自己怎么成功的连他本人都没弄明白。被夸大的成功往往成了民间故事。

      这是个讲话语速频率很高的人,是个急性子,即便是现在也是这样。对于难以表达的意思不时会用肢体替代,表现出很强的说服力,甚至带有鼓动的成分。敏锐和直觉告诉夏青,赛车市场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而在世纪之交的中国,赛车圈里谁都还没有意识到赛车运动会衍生出无限商机。这是一个谁也没有闯入的平台。现在赛车被夏青玩得风生水起,呼风唤雨,实现了他要靠赛车赢利的目标。如今,他不仅是赛车圈里屈指可数的大享,还是开拓赛车市场的勇士。

  

      薛雷退出成就夏青

      命运有时就会捉弄人。薛雷说,333车队转到夏青手里就盘活了。这正是老天不公。

      上海333车队是薛雷创办的。他是南通人,也是个很有商业脑袋的人。从小就喜欢玩车,很早下海经商。对赚钱好像也是与生俱来的敏锐,不过他总是在江湖上漂,没有归宿感。他曾对我说,为玩车烧了不少钱。他也办过不少汽车俱乐部和赛车队,但干的时间都不长。熊猫拔竹子,拔得多丢得也多,连他自己都弄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薛雷可以说是最早闯荡上海滩的“新上海人”的那拨。很早就在市中心买房,穿梭于这座城市。他说,如果有投资意识的话,他早就发了。但他把心思全花在了玩车上。成立赛车队这是薛雷在上海的独创。他的想法来自何处?上海人是很难想得到的,也只有像薛雷这样的外地人,痴迷于赛车的人才会这样干。北方人玩赛车很投入,喜欢扎堆,图热闹;南方人也玩赛车,但会思考怎么玩,有经营意识,就像玩车模收藏,不会傻到为收藏而收藏。赛车也是这样,以赛车养赛车这也是一种玩法。

      这也是被逼无奈的想法。薛雷说,我喜欢赛车,但又总不能老是烧钱,还得生存。成立赛车队除了继续可以玩车外,还是一条不错的营生。其依据就是来自国外的经验。我先后参加过由他组织的吉普车越野活动,观看过由他组队的汽车表演,及他参与的汽车品牌推广活动。我们每次见面交谈时,总会提到333车队。他一脸的无奈除了经营上的失意之外,更多的还是怪罪于命运的不公平。但我说,你的贡献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商业思路——赛车可以市场化运作。尽管车队已经改姓,但车队还在,而且创立了品牌,名气越来越响,应该感到宽慰。

      这就像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跟随成风,泥沙俱下,甚嚣尘上。

      在赛车与商业两个圈子里十分活跃的薛雷,在谈到当时车队坚持不下去的原因时,归纳为拉不到赞助,没钱维持下去。这与当初设想有很大的差距。作为原上海333车队合伙人之一的朱玮回忆说,当时薛雷找到他时,他对赛车一无所知,但被他的描绘所吸引。

      “赛车运动在国外是很赚钱的行当。”薛雷带着朱玮考察,当时(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上海正在时兴玩卡丁车,成了年轻人追逐时尚和流行的娱乐方式。薛雷对朱玮说,成立赛车队可以拉到赞助商,招募车手,创出品牌,建立商业平台。当时在一家电信公司任市场部经理的朱玮感到很新鲜,年纪也轻,觉得尝试一下也未尚不可。冲动之下,辞去工资待遇不菲的铁饭碗,于1998年与薛雷等几个人一起创办了333车队。其中333,就是赛赛赛的谐音。寓意要赛出个新天地。

      “事实上当时我们的想法过于天真和幼稚。”同样是年轻人的朱玮也是30几的人,上海人,又在国有企业呆过,受过良好的教育,又有组织管理方面的经验,思考问题的方式比较全面,会从车队发展的角度考虑。令他最棘手的是,当时国内汽车厂商对赛车的概念几乎是空白,根本不知道参与赛车活动是品牌传播和营销的手段之一。零部件企业根本不感兴趣。不过,朱玮认为,上海大众在上海,作为全国知名的汽车公司会得到支持。经调查,在赛车圈里,上海生产的桑塔纳被认为不适合做赛车,玩赛车的首选的不是捷达就是富康。桑车被排斥在圈子之外。尽管如此,上海大众还是认真地考虑了朱玮提出的赞助计划,采用桑塔纳做赛车参加全国拉力锦标赛。

      “上海大众给我的印象很好,他们没有架子,很热情地接待了我。”

      事隔多年,朱玮回忆起来还是很难忘。他说,8年前去地处安亭的上海大众是要坐长途汽车去的。当时的曹安路狠窄,两边都是农田,十分荒凉,去一次要花上半天时间。不过大公司的热情给我带来了希望,再辛苦也就觉得不辛苦了。

      其实,在上海333车队之前,贵州车手黎军一就主动找过上海大众,提出以优惠的价格购买桑车改装成赛车参加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黎军一说,他是贵州的法警,常年开桑车在贵州的山区里执行公务,对桑车的性能了如指掌,认为桑车可以改装成不错的赛车,有把握。结果上海大众同意了,以很优惠的价格满足了黎军一的要求,后来比赛成绩喜人,拿了不错的名次。这就增强了上海大众对上海333车队赞助的信心。

      对于这个背景,朱玮不清楚。当接到上海大众同意赞助计划,向车队提供3辆桑车用于改装参加全国拉力赛时,朱玮觉得有点不信。但当确认这是真的时,朱玮和车队就像久旱逢甘霖,喜极而泣。他们迅速把此事通知给媒体,一起分享这一突破性的赞助成功。负责经办此事的上海大众销售公司市场部的蒋朗宇先生说,当时我们做出此决定是非常慎重的,要经过层层审批,要冒一定的风险。他说,我们认为,这既是对上海的车队支持,也是对桑塔纳品牌的宣传。不过,当时我们的权限也只能提供车辆使用,改装则由车队自己负责,参赛完毕还要归还。即使这样,上海333车队已经感到很幸运了。朱玮说,当时我们邀请了上海电视台的节目主持和记者一起去安亭提车,晚上我们在庆贺时都喝醉了,也不知是怎么把车开回家的。

      “为什么就赞助一次不再合作了呢?”

      对于我的疑问,原上海333车队谁也不愿说。即便是当事人朱玮提起此事也感到有点对不住大众。后来我了解到,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履行承诺。

      “赞助是有条件的。”蒋朗宇说,当时我们提出改装3辆车中,其中一辆是要给黎军一参赛的。结果没有执行,他们自己去了,也没有与我们沟通。这就为以后的合作关上了大门。

      在回忆这段往事时,朱玮说,此事给他的教训很深刻。他总结道,与赞助商的合作是一种契约关系,都不是无偿的,而是资源交换。尤其是与正规的大公司合作,信誉是首要的。这也是薛雷所没有意识到的严重性。多年的游击习气和随意性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但在当时整个赛车圈子也不规范,所谓的赛车队也就是三五条枪、七八个人的散兵游勇,谈不上正规。

      进入赛车圈后,朱玮才感觉到不是好玩的事,而是需要管理和资金筹措等诸方面的支撑才能运行的一个组织。从事管理出身的朱玮说,原333车队基本上是没有管理的概念,对赛事运作看得也非常简单,在赛车改装和技术要求上也没有保证,显然没有做过充分的准备。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事隔近10年,回过头来看中国的赛车运动还是比较幼稚,当初的赛车运动被看作是近似成人的游戏。汽车厂商对赛车认识很浅显,对于车队的赞助也仅限于车辆的提供而已,车手也缺少对自己的规划,凭着一股激情在玩赛车。徐浪的父亲曾对自己儿子从事的赛车运动一直表示不理解,当做是玩车,认为是不正经的事。持这一看法的不在少数,社会认同度很低。就连他们自己也这样的认为。处在这样的环境下,对赛车运动的理解不可能到位,知识的传播也不可能全面,况且又是很少的受众,仅限于圈子范畴,不误导也就不错了。

      没有市场需求的这项运动被看成另类。偌大个上海,几乎很少听说有人是从事赛车运动的,尽管也有发烧友,但是极少数。有人分析这主要是中国的汽车尚未普及,对汽车消费还很陌生,自然对汽车运动的关注度也就不高。用业内人士的话说,赛车运动其实是汽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汽车知识的普及、汽车性能的提高还要有赖于赛车运动推动作用才能认识。缺少后援的原上海333车队生不逢时,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面临不小的困境。退出也许是明智的选择,否则就毫无声息地就被蒸发了。好在夏青接盘有了转机。其原因是什么?果真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夏青的运道好?

  

      夏青碰上了罗德涵

      “接盘之后我才知道上当了。”在浦东一幢别墅的办公室里,夏青说,我什么也不懂。找赞助商困难很大。但有一点我很自信,国内最大的两家汽车公司都在上海,就不愁没机会。

      这又是直觉告诉他,“这行当虽陌生,但有刺激。”他的冲动很快就冷静下来,然后进行分析,认为原333车队为何难以支撑下去,关键没有当做企业化去经营,投入产出有问题。他分析说,当时国内车队基本上都是靠赞助生存,惟一日子过得比较好的就是FRD车队,那是靠一汽-大众养着。但他很快就明白了车队与赞助商的关系,不就是赞助与回报的关系?

      想明白之后,他首先在赛车圈里网罗一流的赛车高手,包括懂行的车队管理人员在内。这对于一个初来乍到又不懂赛车的人来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按市场规律办事。他认为,以市场化的手段操作最简单,买断车手,再有好的装备和管理,就不可能拿不到好的比赛成绩,有了这样的业绩就不愁拿不到赞助。他就凭这样的逻辑推理,闯进赛车圈,完全是用商人的套路在玩赛车。他与其他车队的不同,就是玩市场运作,与车手的不同是,就在于一个玩的是竞技,一个玩的是金钱。

      朱玮是夏青特意从原333车队聘来的车队经理,也是打理这支队伍的“老人”。可以说,他既是原333车队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扶持现在333车队的大管家。而把王睿从FRD挖来时,是夏青亲自出马的第一个硕果。成功就在于他开出来的薪酬一下子就征服了对方,几乎是没花大力气。不过,他手里捏着一张王牌,那就是与上海大众合作的牌子。徐浪就是冲着上海大众这张牌子不问任何条件就加盟了。事实上,与其说夏青开出的薪酬有吸引力,倒不如说,上海大众这块牌子有号召力。

      在网罗赛车圈里人才之前,夏青已经摸了底,当时上海大众转制,新成立了上海大众汽车销售公司,来了一个老外出任副总。此人叫罗德涵,懂赛车,又是这方面行家。而在这之前,朱玮也与蒋朗宇沟通过,介绍了新组建的333车队的情况,认为夏青还是有想法的人,这对桑车品牌的宣传会有益的。但没有上升到“体育营销”的层面。当时蒋朗宇的考虑是,桑车的知名度已经很高了,做广告实际上已无大意义,但也总要做宣传,就把这笔费用移到对赛车的赞助上,不影响整个年度的广告支出。这一想法很快就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在向主管营销的罗德涵汇报时,发生了新的变化。罗德涵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个机会,上升到了“事件营销”的策划思路上来。他说,此赞助计划要搞大,而且要投入。当做一件大事来做了。

      这也可以说夏青的运气好,正碰上一个懂赛车的罗德涵。而此人也正想通过赛车运动来提高上海大众在业内的影响力,由此提升桑车品牌价值,完全是用一种“事件营销”的手段来引起社会的关注度,达到营销的目的。此背景,对于局外人并不清楚,但作为商人的夏青已经感觉到了,否则他也不敢出手阔绰,以买断车手的极端做法来招兵买马,壮大车队的实力。他的计划就是要保证车队拿到成绩,惟有这样的回报才能得到赞助商的支持,他把承诺当做了成败的关键。他说,赞助商对于车队来说,就是衣食父母。

      从这一点上看,夏青在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在加快车队的配备上是非常有头脑的。他的参赛方案很有说服力,再加上他的经商能力,厂方看了不会不满意。其中他做得最地道的是,一切都用合同的方式进行,即便是与车手签约也是用契约方式,明文规定了权利与义务。同样,他对厂方也是这样。他得意地说,现在赛车圈里车队与车手签约的合同都是照他的办法来的。事实上,现在不少车队管理的办法也都是参照333车队模版制定。

      商人的精明就在于对信息的判断。这也是商人与商人不同之处的重要区别。当夏青找到上海大众时,对于赛车运动的看法已经不是薛雷那时的背景,而是罗德涵,这也是薛雷一直在抱怨的心结,为何不坚持一下呢?而夏青的幸运也就是碰到了罗德涵。但这并非一帆风顺。后来罗德涵对我说,主张赞助333车队还是有不同看法,毕竟中国对赛车运动的理解与汽车消费是有距离的。但他声明,我们不是在赞助一个车队,而是传播一种汽车文化,这是推动汽车消费最为有效的手段。但最终还是为了提升品牌在市场的号召力。

      罗德涵的见解无疑是一种崭新的营销观念,但又非常朴实。实际上是他把中国赛车运动推向市场化的启蒙者。在他看来,刺激中国汽车消费,赛车是最有效的手段。他在德国曾发起和组织过路波和甲壳虫的赛车比赛,他本人也是保时捷赛车的爱好者。对于赛车,他认为,汽车比赛没有输家,只要你能参与,大家都是赢家。

      这样的理念在当时可谓是全新的,即便是今天也是没过时,许多人还不完全理解。当然,罗德涵面临的压力,不是决定赞助不赞助的问题,而是如何赞助,要按照罗德涵的思路来做,上海333车队只不过是他经营棋盘上的一颗棋子而已。

      赛车对于欧洲人是很娱乐化的事。我曾在比利时观看过一场卡车比赛,就很有感触。平时通往赛车场的马路很少见到车流,此时就像市区那样拥堵。进入赛场,人潮涌动,摩肩接踵,到处都是停放的宿营车和露营的帐篷。看台上是人头济济,声嘶力竭的叫喊声此起彼伏,赛车的呼啸,排山倒海般的震撼。而赛车场的服务区则又是另一番景象,成了沸腾的集市,卖各种各样的汽车用品和生活百货,还有风味小吃,其乐融融,情趣盎然。此情此景,就像中国的庙会。

      赛车成了欧洲人娱乐休闲的方式,即便像卡车也能吸引人,这是我所没想到的事。而且看比赛又都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往往是全家出动,开着宿营车,找个空地,支起一顶帐篷,过起了周末度假的生活。赛车场轰鸣的发动机声、集市的喧嚣与绿树环抱静谧的宿营区形成很大的反差。

      事实上,赛车在欧洲就像庙会、蒙古人的赛马节,有着广泛的民间参与基础。它为营销转播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平台。在此背景下出生和生活的罗德涵,尤其是在海外多年的职业生涯,他已经娴熟地把汽车营销当做了一门学问在研究。事后,蒋朗宇回忆,由于罗德涵从营销的角度考虑,把赞助赛车的事当做了一种营销策略,全力投入和包装,重塑桑车形象,再度提升了上海大众的社会认知度。

  

      闻所未闻的大手笔

      参赛的目的就是要夺冠。这不仅是夏青出于商业目的必须要考虑的,也是上海大众从营销的角度打出去的一张奇牌。朱玮说,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罗德涵除了答应赞助之外,几乎是对整个车队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无论是参赛车辆,还是整个车队的包装,包括赛区的帐篷和旗帜,都焕然一新,在硬件上一步到位,成为全国装备最精良的车队。但同时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是我们以往都没有想到的。现在回过头来看,正因为有罗德涵这样懂赛车的专家才使上海333车队一亮相就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创造了神话。

      2001年,上海首次举办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地点在上海的松江。这是上海大众第一次在家门口比赛,也是检验罗德涵决策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仗。当外界获知用桑塔纳参赛,谁都表示怀疑,就连不懂行的人也替上海大众捏一把汗。尽管当时是以上海世纪新秀333车队的名义参赛,但谁都明白这是由上海大众赞助的车队。

      “赛车改装空运到德国改装。”

      这在当时是一件不能想像的事。此决定实际上已经决定了桑车神话的诞生并不神秘。当改装好的赛车运回来时,赛车老手王睿打开引擎盖看傻了,惊呼:“赛车还能这样改?”在场的所有人都从未见过,改装的赛车简直就像工艺品,而先前他们见到的赛车改装那简直就不叫改装,包括他们自己的赛车改装。朱玮说,这是中国赛车界第一次看到了由国外改装的正规赛车,领教了国外精湛的改装技术,也第一次意识到,赛车比的不仅是个人竞技,也是改装技术。

      有了样板赛车,其余两辆赛车改装就有了蓝本。罗德涵还不放心,还专门请来了德国赛车改装的技师跟随进行指导,并请专门的技术人员现场服务。整个比赛期间还派专人跟踪,参与管理。

      果不出所料,首战告捷。桑车在家门口夺得了冠军。赛车界一片惊愕,难以置信。但桑车终于打破不能做赛车的铁律已成事实。不过还是有人提出质疑,说是桑车赢在改装得好。言下之意,这完全是改装技术的成功。但赛车玩的不就就是技术?而一部赛车历史就是由技术进步走到今天,谁又能否认?也就是因为桑车在赛场上的出色表现引起了赛车界关注,同时也向赛车界提出了“赛车赛的是技术”的命题。中汽联的官员说,这是中国赛车运动的一大进步,对推动中国汽车业的技术升级起到了积极作用。桑车跑了第一名,在汽车厂商中引起很大的反响,尤其在“老三大”(桑车、捷达、富康)在赛车圈里重新排定名次是个不小的刺激。捷达、富康感到了压力。这种颠覆性的挑战谁都没有想到。对厂商来说,最直接的恐怕就是来自市场的压力,影响到了销量。至此,现在才搞明白了营销是可以这样运作的。 

      2001年对于上海333车队是一个幸运年。在取得了上海战胜利之后,又先后在昆明、韶关等全年的比赛中连续夺冠,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最终还拿到了厂商杯。

      如此辉煌的成功,车队和赞助商都得到了很好的回报。尤其对上海333车队,旗开得胜,一举成名。而“厂商杯”的获得,无疑是对赞助商最好的回报。说明桑车已经被车手们所接受,用于赛车比赛的比例不小。

      就在夏青挖到赛车第一桶金时,中国车手职业化由萌动开始走向明朗。签约车手成了价值衡量的标志。想不到用极端挖人的办法竟然开风气之先,就连夏青本人都没有想到。历史就是在不经意中产生,但谁都没有刻意,而是需求和欲望的驱动所致。同样,罗德涵也没有想到,中汽联对他的评价是,“推动中国汽车运动的第一人”。他在赛车界受到的尊重已经超过了他对营销的贡献。

      善于总结的朱玮说,由于在罗德涵的支持下,上海333车队开了眼界,使车队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包括对车手的要求都上了好几个台阶。其中启发最大的就是,赛车其实是一个团队在参加比赛,需要一流的车手固然重要,还要有一流的赛车保障,一流维修技术的支持,一流的现场指挥和一流的服务等。

      “这一切都是老外教的。”

      “怎么说?”

      朱玮介绍,第二年上海世纪新秀333车队就更名为上海大众333车队。说明我们已经是厂商队了,得到了厂商的认可。在车队的管理上厂商也参与了。他们派出上海大众的德国技术专家和中方的主管经理指导车队比赛。吸收了德国赛车的经验进行管理。比如,赞助商不能只赞助不管理,还要在多方面给予支持,尤其是在软件上的指导非常重要,请外国技师面授技艺,讲究比赛形象,程序化管理等。这在一般车队是没有的。

      赛车也讲究套路和行头,还要包装和造势。这在每年上海举行的F1赛事期间我们已经感觉到了。对车队的介绍和车手的宣传以及路演,还有不同形式的新闻发布会,车手的商业活动等,就像一幕幕精彩的活报剧,一场接着一场,你方唱罢我登场,要比比赛还出彩,连篇累牍的报道,狂轰滥炸,眼花缭乱。我把它比喻为大赛帷幕拉开前的京剧敲打的过门、西餐的开胃酒、歌剧的序曲。

      这就是商业炒作。F1商人伯尼说得很直白,这就是个圈钱的运动。上海大众333车队虽然没有F1的排场,但已经这样做了。无论是比赛的阵容和车队的包装都是一流的,以及传播的跟进等,达到了赛车是实物广告的最佳效果。

  

      桑车火爆续写传奇

      赛车对营销究竟起到怎样的效果?

      我曾在上海瑞金宾馆采访罗德涵时问过。他回答说,事实证明这一招是非常成功的。但他并没有喜形于色,而是对于这样的尝试做了解释。他说,我们的决策并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一种提高品牌价值的方式,也不全是为了营销,主要是为了让市场了解上海大众的实力,展示我们的产品,对桑车用户的汇报。

      这一连串的理念,在6年前听起来还是非常新奇。当时担任罗德涵翻译的李宏鹏告诉我,罗德涵对推行他的赛车营销思路不是没有阻力。毕竟当时谁都没有意识到,这就是“体育营销”。在国外,汽车厂商赞助赛车运动是很平常的事,在欧美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也被看作是最好的广告和营销手段。但在中国就是很小众的“玩车现象”,变成了圈子里的运动。但我们也不可忽视一个现实,在2000年之前,中国还没有明晰的汽车消费概念,轿车市场还是以公商务,出租车为主。统计数据显示,当时私人购车比例占整个汽车市场的比例不足20%。主要车型还是以“老三样”为主,其余就是夏利、奥拓微型车,即便是上海通用和一汽-大众推出的别克、奥迪A6等车型也都是瞄准了公商务市场。

      但普桑车确实老了。从1984年引进到2000年,生产了十几年,这在国外早就换代了。但我们也看到,自从桑车2000型上市之后,普桑的广告“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开始淡出,随之市场不时传言普桑停产,引起“骚动”,辟谣与澄清,成了媒体的热门话题。当时厂方最典型的解释就是,普桑推出了新款叫“世纪新秀”,替代了老桑。在2000年上海放开私人购车额度竞标(即私车牌照拍卖)时的一项调查中显示,当时私人购车首选车型还是老桑(世纪新秀)。我曾采访过不少私人购车者,问他们看中老桑的原因是什么?这车皮实,维修方便,配件便宜。回答得非常明了。购车群体多数是个体户,或私企业主等。事实上,老桑已经不完全是供私人生活消费的车型,而是担负起私人商务和代步的功能,虽以私人的名义,却已成为介入私有经济活动重要的交通工具。这不啻是个讽刺。一些专家和市场人士的尴尬就在于他们还不了解国情,尚不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

      此外,2000年对中国汽车市场来说,又是一个市场转型年,即公款购车开始向私人购车转变,学界称这一现象叫“中国汽车元年”,也称“中国汽车消费的启动年”。

      处在这样的背景下,罗德涵看到的是如何让桑车抢到私人消费市场的一块蛋糕,跳出传统市场的思维定势。而当时上海大众手里也只有普桑这款车型能冲击10万元左右的家轿市场。显然是勉为其难,但通过赛车改变公商务车的形象、打造成私人消费的首选车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好在桑车的品牌效应在,还有诸多的优势被市场所认可。

      一石激起千层浪。老桑也能做赛车,这无疑是个活广告,口口相传,再一次用事实证明,这是一款成熟的车型。尤其是它在赛场上的表现,市场更加确信桑车的动力毋庸置疑。据当年的销量来看,桑车打破纪录,再次成为全国的单一车型的销量冠军,这与桑塔纳参加赛车比赛有直接的关系。本来已经沉寂的普桑再度被激活,像明星般地被媒体追捧,娱乐和时尚媒体在对赛事和车手的报道的同时,桑车的曝光率也随之进入公众的视线。

      2002年,上海大众333车队更命,以厂商队的名义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二次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首发仪式在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举行。在灯火通明、流光溢彩的商业街上,上海大众成了东道主。车队在媒体的包围下,变成了现场新闻发布会。

      “这在中国汽车运动史上是最奢华的发车仪式。”中汽联的一位官员说,这恐怕在中国还是第一次。令这位官员高兴的倒不是赛车运动从未受到过如此高规格的礼遇,而是赛车运动第一次在中国受到了厂商的重视并得到了支持值得欣慰。这意味着中国汽车运动在迈向市场化上开了个好头。

      作为亲历者,我目睹了隆重而热烈的场面。发车仪式成了上海人的节日。当时不少外地人都说,发车就像是花车表演,还有不少玩赛车的票友前来助兴,养人眼球。上海大众333车队还专门组织了一批媒体车手参与,使本来就热闹的发车仪式更是添了一把火。用今天的话说,叫做秀。国外的观光客也好奇地与港台赛车明星合影留恋。我当时想,100多年前,这里是外国人的跑马场,是用来赛马的,现在又变成了赛车的发车场。正是历史轮回,沧海桑田。

       “这是一种资源。”罗德涵很清楚桑车在赛场获胜的传播效应,在销售上将会起到促销作用。于是,各种桑塔纳赛车海报和赛场的照片被上海大众旗下专卖店张贴在店头和大堂里,来店流量明显增多,销量上升。当时我也注意到,人们对桑车的关心已经成为公众的话题,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对桑车改装成赛车很感兴趣。不少业内人士对上海大众在赛车上大做文章看作是一种差异化的营销个案,其显著的市场效果在业界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这种后续效应后来一直在支撑着普桑的销量,成为市场最坚挺的“不老松”。迄今为止,普桑仍旧是上海大众销量的主力军,每年销量保持在10万辆左右。

      一款生产了20几年的老车型还在效力于市场,生命力还是那样顽强,这在中外车坛上算是奇迹。尤其是在新车层出不穷的今天,还有不少人在首次购车中想到普桑。我想这里除了时代留下的情结外,是否还有与桑塔纳参加赛车比赛的故事有关?

      其实,这都并不重要,与销售关系也不大,问题是,这款车成熟,使用成本低,经济实惠,已经用不着做广告就能达成共识的驱动力还存在。而靠桑车起家的上海333车队也把这段传奇融入了老桑的生命里,写进了中国的赛车史。

(作者/颜光明)【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