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中国排放法规

汽车人传媒 2014-12-22 16:54:44 作者:安丽敏

 

政经

“尴尬”的中国排放法规

引言:国际通行的办法是用税收作为鼓励减排的手段,进行相关设施建设,如果打着环保的旗号,却没有达到环保的目的,征税将会沦为一种敛财的手段文

来源《汽车人》杂志记者 安丽敏

如果南极冰川融化将会怎样?答案是:海平面将上升61米,美国的迈阿密将成为潜水者的乐园,纽约将从地图上消失,帝国大厦将成为一个小岛……这可不是好莱坞大片中的虚拟场面,随着温室效应日益明显,一切都将变为可能。 全球变暖已经威胁到了整个世界,人类不得不为自己曾经的行为买单。《京都议定书》就是为解决气候问题所做出的全球努力,根据协议,2008年~2012年,全球工业化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

在该议定书的指导下,所有与气体排放有关的产业都将受到相关限制,汽车工业无疑首当其冲。相关资料显示,截至去年8月份,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征收燃油税,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和污染严重地区征收排放税,普遍认为,汽车工业燃油税和排放税的征收,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危机,减少废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节能减排工作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推进。今年5月份,欧盟出台了严格的排放技术法规,要求在2012年实现CO2排放量减少为120g/km,如此苛刻的标准,让欧美汽车厂商大发怨言,因为他们不得不为此投入更多的技术研发资金,以保证自己的产品满足欧盟的排放要求。 在加拿大各省中,魁北克省也从今年10月1日起率先开征排放税,而所得收益将用于资助该省的温室气体减排计划。毋庸置疑,西方国家正在用自己愈来愈严格的排放标准,筑起一道道森严的壁垒来保护本国的汽车工业,尽管相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并不需要承担太多的减排义务,但如此形势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汽车工业却十分不利,而且,从全球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发展中国家因为起步较晚,排放治理问题更显紧迫。

作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制造国,1998年,中国以快速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身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甚至还实行了节能减排不达标就对官员实行一票否决的办法,“减排”工作在中国已经被摆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谁该为排放“买单” 近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 Development Programme)报告提议,在2050年前,要求中国和印度等国减排20%。但按照目前形势,无论是政府各方面的工作力度,还是中国持续膨胀的汽车产销总量,都导致了中国距离这样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而去年节能减排目标没有完成也导致任务难度的进一步加大。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成为一种“有效”的捷径,税收政策开始“大行其道”,所谓的燃油税、养路费、消费税……都有可能被纳入中国减排计划的一部分。 有消息称,燃油税将在明年春天择机征收,现在的实际情况却是,北京等地方已经开始征收养路费,因此有了一种非常可怕的说法:燃油税将与养路费等同时征收。需要为此打开腰包的中国消费者开始发出了抗拒的声音。

就在CPI高位运行、油价上涨的时候,另一个陌生的名词又登场了,这就是“排放税”。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在“2007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论坛”上透露,财政部、国税总局、环保总局三方正在研究制定征收污染产品税和排放税的有关政策。“排放税是针对终端消费者征收的,例如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车主就要为其缴税,可能会在加油的时候一并征收。”杨朝飞这样解释。

针对排放,国际上的通行办法是:法规“逼”着技术进步。从欧盟制定排放标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从2005年1月起执行Ⅳ号排放标准开始,欧洲汽车企业为了达标,纷纷运用先进技术改进发动机、排气系统的环保水平,政府强制性的要求使得企业不得不去努力改进自身的技术,所取得的成效也证明:控制排放,必须盯住汽车企业的产品改造这一关键环节,从源头上为大气环境把关。

但在中国,如果按照杨朝飞所透露的意思去理解,征收的对象则是消费者,让消费者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买单,显然,排放税的征收对象在中国发生了变化,不见推陈出新的尾气排放标准,也少见对汽车企业出台有力的环保措施,此举真能“逼”着技术进步吗?中国消费者无奈地被放在了一个不公平对待的位置之上。或许有声音这样解释:汽车厂家将会因为政府出台的国Ⅲ乃至稍后的国Ⅳ标准,来投入技术提高产品的环保功能,而排放税从消费终端征收,将会更好地配合尾气排放标准。但业内资深人士陈光祖却表示:“现在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排放针对的应该是二氧化碳,污染气体是由排放标准来规定的,比如目前北京实行的国Ⅲ标准,但现在很多人把这两个概念混淆了。”如此一来,排放税与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变得很难界定。

排放税的背后 从目前国家的宏观政策来看,明年“绿色环保”将成为主流,排放税的“应运而生”似乎也是合情合理之事。排放税毕竟还没有正式出台,在相关细则还处于制定阶段的时候,目前的议论也都是猜测。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则是,征收排放税后就能顺利解决排放问题吗?答案恐怕并不乐观。

现在征收排放税恐怕并不是最佳的时机,在很多现实问题都没有厘清的情况下就酝酿出台排放税,对于汽车消费来说反而是一个消极的因素。 资深分析师贾新光认为,排放税一旦正式出台,将会有悖于国家拉动消费的相关政策,导致中国汽车消费紧缩。“政府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鼓励消费来拉动经济发展,现在这样不是抑制消费么?”也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这个征收的比率应该怎么确定?太低了起不到作用,太高了就抑制消费。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技术不断进步才是解决排放问题的根本办法。”

搜狐网站的一项相关调查证明了上述的担忧,在2000多名参与调查的网友中,有89.2%的消费者表示,将会因为排放税的征收而推迟购车计划,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应,应该与国家相关部委制定排放税的初衷大相径庭。

其实,反观中国政府针对汽车消费和节能减排所拟征收的一切税收,尽管出发点甚好,但似乎都难避大形势之下应急“口号”之嫌。一方面,是全球环保意识的大声疾呼,另一方面,却是中国并不成熟的现实条件,以致提了许久的燃油税、消费税……至今还无一个明确的说法。 从燃油税开始,税费结构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政府部门之间的博弈使得燃油税一再难产,今年春天燃油税错过最佳征收时机之后,更是引起许多争议。因为几乎所有的业内人士都知道,征收燃油税是更为公平和科学的,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都是采用这样的方法。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明年的养路费依然要交,燃油税对于中国人来说依然是个谜。

相比争议已久的燃油税,拟征排放税的消息更是非常突然。这也引起了消费者强烈的反应,一位网友在国家三部委拟征收排放税的新闻后面跟帖调侃:“又要征排放税了,以前是买得起油买不起车,以后恐怕是买得起车买不起油了!” 其实,新法规的出台,并非简单如一纸公告,它所牵扯的是整个产业的方方面面。举例来说,目前的尾气排放标准是国Ⅲ,国Ⅳ标准又在紧密的酝酿过程之中,但中国究竟有无完善的油品供应机制、相应的监管体系等等来支撑国Ⅳ标准的执行?

除此之外,中国政府也一直未能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来配合新法规。比如如果消费者购买了国Ⅳ标准的汽车,政府就应该有相应的鼓励措施,这样才能够调动企业和消费者的积极性。 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排放税争议的背后,中国目前的税收体制应该引起注意,正如贾新光感叹:“中国的GDP远远落后于日本,但税收却是日本的两倍。”

中国的税收冲动 中国车主的税负是否太重了呢?陈光祖认为,如今的汽车费税加起来有30多种,有的地方还另有自己的费税种类,这正是中国汽车税制不合理的典型表现。

其实,“费改税”是促进汽车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消费结构合理化很现实的办法,是用市场经济调节手段,可以促进消费者向小型化、电动化、柴油化需求方向发展。但现在的问题是,费没有改税,或者说新的税种开始征收,旧的并没有废除。 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这些税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如何分配。贾新光介绍:“在日本,每一个税种分为两部分,比如燃油税,有一种汽油燃油税是国税,柴油燃油税是地税,这样中央和地方划分得非常清楚。在我国如果征收这些税,一般情况下是首先中央统一收上来以后,先对需要补贴的部门进行补贴,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返还给地方。”同时,这些税收用处也不明朗,按照怎样的标准、如何操作也是一个难题。

与国外模式比较,一个明显的缺憾是,中国缺少税收杠杆。欧洲各国在汽车消费方面的税收主要包括汽车消费税、燃油税和公路使用税等,但无论是哪种税收,都能通过判别税率的实施实现调节功能。比如,为了增加使用汽车等消费行为,欧盟许多国家对公共汽车、通勤车、学生用车等实施优惠税收政策,以抑制能效较低的私车消费。再比如,为了促进环保、节能柴油车的消费,欧盟国家对柴油使用征收的税比使用汽车要低,甚至低很多。相比于中国目前所面临的新法规出台普遍遭遇的尴尬局面,这些在欧洲被称之为“绿色税收”的法规,都是通过用户的“自愿”选择来实现控制的目的。 偌大的中国,当汽车保有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根据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控制无可厚非,但即使控制也不应是强行控制,而应像新加坡那样,配之以适当的财税政策,尽量通过财税杠杆来进行调节。

税收的国际通行办法,都是用这部分税收作为鼓励减排的手段,进行相关的设施建设,如果打着环保的旗号,却没有达到环保的目的,征税最终也将沦为一种敛财的手段。

(作者/安丽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