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华泰汽车天津基地启动仪式在天津滨海新区隆重举行。这被誉为华泰汽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如果按照华泰汽车董事长张秀根对天津基地的定位,那么这也意味着华泰海内外同步发展的战略再一次“水到渠成”。
这个规模不大的自主车企,2011年以来在包括中东、南美、非洲、南亚、西亚在内的海外市场开拓方面都取得不错成绩,其独有的柴油发动机已经获得出口份额较大的定单,每年出口俄罗斯1000多辆柴油版圣达菲。2013年以来,更是凭借宝利格、圣达菲、特拉卡等明星SUV系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频获大单。
正是基于海外市场的体量需求,2013年年初华泰汽车与天津政府签订合约,在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华泰汽车天津生产与出口基地。
对于天津基地,业内人士看法不一。但从华泰本身而言,它显然既有着自己国内突围的任务,也有着实际的海外体量需求。
近年来,面对合资车企的不断下压,自主品牌车企受到了比创业期还艰巨的冲击。古语道,“富家子守乡守土,穷家娃离土离乡”。而在“走出去”的道路上,海外市场为华泰这样的民营车企开拓了另一个空间。
而能够在海外市场斩获丰厚,与华泰拥有核心优势——柴油动力总成系统密切相关。柴油动力+海外布局,这会是身处国有与合资车企夹缝中生存的华泰行之有效的突围模式吗?
在过往的十余年中,华泰汽车大胆探索了一条依靠技术创新建立汽车自主品牌的道路。这个民营车企如野草般强韧生长,几经曲折,却始终游离在中国主流车企之外。相较于汽车本身,人们更加关注它的鄂尔多斯能源背景,它的产品形象模糊,甚至于它的高层人员变动也颇为神秘。
与中国大多数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道路不同,凭借集团早期的资本积累,华泰刚进入汽车业就瞄准了汽车业最关键的发动机与变速箱,不吝投入巨资寻求与全球顶级公司合作,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技术。
在今天看来,华泰先技术再整车的发展路径似乎有点押对宝的意味。但在当时,却是创业者张秀根不得已的选择。
在业内,华泰的创业故事谈不上惊心动魄,却往往在看似绝地处柳暗花明。作为跌跌撞撞闯进汽车行业的民营企业,华泰一开始就“先天不足”。
彼时,其握在手中的底牌几乎为零。在实施“避开大路(轿车)占领两厢(越野车、客车)”的汽车策略后,2002年7月,韩国现代汽车与华泰签署深度技术合作协议。
受益于韩国现代技术,华泰成就了“专业的SUV制造企业”的美名。但另一方面,对于没有研发实力的华泰而言,必须牢牢依附于现代汽车才是生存之道。这也是华泰后来痛感韩国现代产品掣肘的根源。
摆在华泰面前两条路。一是像国内其他自主车企一样,将资金实力全部压在整车开发上,核心动力总成通过购买获得;二是将核心技术拿到自己手上,由自己掌握产业链条的关键。
不愿意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张秀根,选择了后者。
纵然,每一步皆充满不确定性,但底牌没有揭开前,没有人知道终将要面对什么。
2006年,毅然走向自主之路的华泰汽车与德国、英国、意大利、日本四个国家5家设计公司签定了整车联合开发协议,而此前它已完成同意大利著名发动机设计和制造商VM发动机公司的全部技术转让工作。张秀根最后如愿以偿。
通过“技术引进+自主创新”,一家命名为欧意德的柴油发动机公司,2006年出现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这家公司先后从意大利VM公司和德国ZF引进1.5L、2.0 L、2.8L、3.0L柴油发动机和柴油版的四速、六速AT自动变速器,从而一举成为国内惟一同时掌握这两项技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企业。
按照业内人士的解读,这两项技术形成的黄金组合,不仅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强的驾驶动力,而且也能够满足更高的节油要求。这也成就了华泰坚持“技术为本,差异竞争”的独特品牌DNA。
经多年探索,华泰汽车已获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欧意德柴油发动机,与同排量汽油发动机相比,欧意德清洁柴油发动机油耗可降低30%,二氧化碳排放比汽油机低25%,排放可达到欧IV(可提升至欧V)标准,而扭矩则比汽油机高出50%。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华泰研发9速自动变速器已经初见成熟。目前,整车高档位自动变速箱只匹配到8速自动,9速自变器研发在国内更属于空白地带,一旦成功上市,欧意德动力将再次拥有绝对的首发优势。
“华泰是国内惟一同时拥有高效清洁柴油发动机和自动变速器技术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是今天华泰汽车差异化竞争力的核心。”“少帅”张宏亮曾对《汽车人》介绍,这使得华泰汽车的海外出口业务量不断攀升。
多年来坚持发展的核心动力技术正是华泰顺利破局海外市场的原因。
而另一个契机则在于政府决策的转变。近年中国深陷雾霾之苦,改善空气质量势在必行。国务院连续出台多项政策,提升燃油品质被作为减少尾气排放、防治雾霾天气的重要手段。如是,以其柴油技术的积累,华泰或将迎来先人一步的发展机遇。
截至目前,华泰仍然在等待时机。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