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破产

汽车人传媒 2014-12-22 16:00:28 作者:颜光明

‍

写下这个题目酝酿了很久。本来拟定的是“鬼城底特律”或者叫“废墟底特律”。总觉得不妥,没点到位。因为在这之前我为一本汽车杂志策划了一个“汽车文化地理”的专题,其中就有底特律。由此联想到世界第一汽车都城的衰败觉得匪夷所思,大有无可奈何花落去悲凉。

曾经的不可一世,说倒了就倒了,现在连底特律这座城市都快要进入破产程序。

这是继三大汽车巨头倒霉之后面临的政府危机。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事,在美国就见怪不怪,一切皆有可能。

鬼城

不少去过底特律的人回来都说,现在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底特律了,成了一座死城,到处能看见无人居住的空房,一到夜里,游荡的不是流浪汉就是抢匪,恐怖到像进入地狱的鬼城。而发回来的影像资料证明,用荒芜两字来描述城市的凄凉一点也不为过,许多别墅都长满了野草,破碎的玻璃窗积满了厚厚的尘土,废弃的厂房和楼房随处可见,城市的死寂程度可怕到见不到人影,就像战争过后人去城空留下的废墟般可怖。

但我还是用“从辉煌走向破产”作为对底特律直击的标题来得比较直观。因为,我不仅看到了这座城市的哀鸣,也感受到了死亡的挣扎——就在今年北美车展开幕的这一天,不少底特律人拉着横幅,举着牌子,手持电喇叭在科博中心(展场)门前集会抗议“外国汽车入侵”、“声讨汽车公司裁员”、“要求就业”等。

在积雪尚未融化的新年里,底特律的寒冷将这群失业者的绝望锁在了大街上。四周空荡荡的高楼和街面上的空寂联手制造了一幕让人感到孤独无援的画面——天堂变成了地狱。一位当地人告诉我,现在很多人都弃城举家出走。3月14日,底特律宣布濒临破产,随即爆出“一双鞋的钱竟能买两套房”的新闻。这要比我在元月时听到1万元能买一幢别墅还要夸张,但这是事实,涌现出不少投机者前来抄底。这股风甚至刮到中国,鼓动中国车企到底特律捡漏。消息灵通人士现身,奔走于太平洋两岸,名义上是为中国车企招揽汽车人才,实际上是穿梭于底特律与中国内地之间的猎头,顺便搂草打兔子。

曾经喧嚣的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灯红酒绿的不夜城,现在就像卸了妆的戏子落寞地卷缩在舞台的一角。有人曾这样描述底特律:“在市内任何地方都绝对无法安睡。狭小而弯曲的街上来往车辆川流不息……闹得连死人也会惊醒过来……”

如今,我从Motor City Casino酒店的19层望去,整座城市连个鸟儿的影子都不见,偶尔有汽车在空旷的街道驶过,就像活物在移动,想到的则是好莱坞大片中的科幻场景,把真的疑作假

“隔了几分钟,时间刚过六点,他那辆凯迪拉克就转入电报局,朝着落奇高速公路和城市新中心驶去。这是个爽朗的十月早晨,一阵阵西北风里透着冬意。密执安州底特律——汽车城,全世界的汽车首都——正在醒来。”

这是加拿大作家阿瑟?黑利在以底特律为背景的小说《汽车城》中的开场白。小说中的“他”,就是通用公司的总裁。尽管是虚拟的,但从忙碌的工作从家里吃早餐拿起第一份报纸起(头条就有他和通用的新闻),就已经开始。不仅“他”是如此,福特、克莱斯勒的总裁们也都是如此,不是坐在车内遥控他们的区域经理,就是乘上公司的公务机在天空上开起了晨会。这种在电影中才能看到的镜头,曾经是底特律生活节奏的缩影。

“在埃德塞尔?福特和沃尔特?克莱斯勒两条高速公路那挤满汽车的汇合处,树着一块奇大无比的固特异轮胎广告牌,牌上标出汽车生产的进度。一个个数字都有五尺高,看上去像只巨型的里程表,在一分一秒地转动着,记录了本年度的汽车生产进度,并与全国新闻报导联系在一起,就像华尔街的道琼斯指数,在及时播报

这样的夸张尽管我没见到,但我在从机场去底特律的高速公路上看到一个巨大无比的轮胎耸立着,就像纽约的自由女神那样证明架在轮子上的底特律在向你招手。但可以想像,以底特律的生产指数号令天下的威严曾经在无数文人墨客笔下成为神话,令无数艺术家倾其才华被放大,甚至成为汽车新闻产业化的策源地。对于媒体的讨厌,老亨利曾这样说过:“如果一条狗对你乱叫,你就冲过去揍它。”从黑利的小说中可以看到,底特律的出名不仅是汽车还有相伴随的新闻炒作有关。在福特家族看来,“一位作家可能对推广公司产品有用,但一旦涉及日常生活,则是个讨厌鬼。”

底特律从不缺新闻。即便是今天也是如此。三大车企的跌宕起伏就像美国的大片,在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戏剧性外,上演的则是美国人的传奇。如果说老福特生前曾经左右过美国的国家大事的话,那么,今天汽车还在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的走向。奥巴马已发出狠话,要让汽车摆脱对汽油的依赖,并列入10年行动计划。

然而,奥巴马的高调并没有给底特律带来新的希望,而是更加糟糕的失望和焦虑。尽管北美车展上三巨头都把宝押在了新能源汽车和小型车上,但面对德系车的强势和日系车的优势,美国本土车的尴尬是不上不下,陷入了两难境地。当菲亚特成为克莱斯勒新主人时,并没有缓解当地人的不满,对于“日产威胁”(对抗议工人裁员)开始升级。而车展门口举行的游行却得到了政府的批准。大有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抗暴历史的重演。而今天底特勒的不满不是种族歧视,也不是政治原因,而是经济萧条所带了的大批企业的破产和工人的失业,游行抗议是为了吃饭和生存,不同肤色的人携起手来在向政府讨生活。

去留

北美车展上,作为主场,美国三大巨头惟有福特处在车展中央的位置,并祭出了它们的鼻祖——T型车,放在展台最显眼的地方,然而,这毕竟已是明日黄花。尽管有两厢福克斯在撑门面但还是掩饰不住产品的乏力,而林肯豪华车依然比不上德系三大豪车凌厉攻势,连凯迪拉克都难以匹敌,并没有正面叫板。

而日系车在不动声色中却暗香浮动,美国车企的大佬们都在关注丰田和雷克萨斯的混合动力及新能源汽车。而且都是悄悄地去展台看。

我在采访笔记中这样的写道:“北美车展不大,两个小时就能逛完,但消化就不止两天,认真琢磨就要更需时日。门脸不大的车展,全部在室内,媒体日人头攒动的全部是记者和专业人士,没有闲人。”

规模不大的北美车展,却是全球汽车业的风向标。这是国际汽车界的共识。世界汽车巨头悉数到场对此车展的重视,足以说明其地位之重要。虽然展场外依然萧条,但展场内却充满生机。不论怎么看,汽车业对于当下作为经济和生活的驱动器谁也丢弃不了。

美国人包括政府对于汽车的重视程度极为关注。在车展现场,美国媒体聚焦本土汽车寄予希望,他们认为美国车只有摆脱汽油的依赖才能重新回到业界的领导地位。三大汽车巨头面临危机对于美国而言是一种灾难。底特律王朝的终极,美国人很难接受。我在北美车展上多次听到美国汽车的复苏必须在新年能源汽车上发力。曾经是美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汽车,与美国工业紧密相连,在经济上改变了国民生活。

在全球五大车展中,北美车展具有王者的风范,这倒不是指它的规模,而是对于市场和产业的走势具有预测性。加上每年第一个举行的国际性车展,历史悠久,持续不断,全年的不少信息都会在第一时间提前公布,这也就确立了在车展中的影响力。重要的是北美车展是在世界汽车之都的底特律举行,本身又有庞大的市场支撑。其地位相当于纽约的华尔街。

那么,今年北美车展传递了那些信息? 来自华尔街评论称,主要是“省油的轻量级轿车”。而新华社的观察是,混合动力、皮卡和“底特律中国全球论坛”。这就是说,尽管美国汽车制造业在政府的强力干预下开始复苏,但对于传统汽车业的革命目前还顾不上,这不等于汽车转型不重要。而日系混合动力车在美国普及事实让德国车企坐立不安起来。

作为美国文化标志的皮卡再度归来,传递给外界的是老美对汽车业自信的重拾,而美国三大车企同时推出他们最新的皮卡争艳车展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说明。尽管中国车企仅有广汽一家参展,但中国市场依然是全球向往的投资圣地。可以说,在北美参展的汽车厂商几乎都与中国汽车市场有关系。

这是我飞抵底特律机场时就能听到中文广播的最好解释。这说明底特律与中国汽车业的紧密关系。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底特律对于中国的关注可以用“动作迅速”来形容。通用前总裁瓦格纳曾在接受采访时很明确地对媒体说,通用在中国的战略就是以速度取胜。他很自豪地说,上海通用仅用27个月的时间就建成,是国内率先突破年销百万辆的车企,也是最早尝试走出上海向外扩张的合资企业。而在这之前的80年代,当中国决定要上轿车产业时通用公司并不看好,而向中方提出了以生产零部件换整车的建议遭到了否决,不过他们建议以合资经营的方式进行整车生产倒是被采纳了。时至今日,人们在提到汽车合资企业时历史没有忘记这一点。而在中国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北京吉普)就是与美国人合资的。

也正因为此,国内汽车营销理念包扩汽车资本运作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通用的影响比较深。我曾这样总结外资车企对业界的影响:“大众教会了中国人怎样造车,通用教会了中国人怎么买车,丰田教会了中国人怎么服务。”其实,在上个世纪80年代,底特律的汽车观察家已经在《21世纪汽车大对决》中预测到了这种趋势,并把这种现象上升到财务以外的文化博弈,而不是简单的汽车产品的比拼,则是现代性文明的展示。

汽车作为载体业已呈现不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事实已经谁也无法回避。在汽车同质化、市场趋同化的今天,文化的差异成了人们选择汽车的最大理由。当美国人在检讨底特律衰败是由于汽车消费过于奢侈浪费所养成的不良习惯怪竟罪于SUV时,幡然醒悟的日系车的成功正是钻了他们的空子,放弃了小排量车,忽视了节能环保的文化自觉。所以,有人把SUV当做了“汽车中的毒品”。这样的理由看起来深刻,其实根子还是出在对待汽车态度的问题上。 美国汽车观察家们说,处在“大觉醒”的时代,人们在寻找环保节能替代性汽车时,底特律已经落伍了。在《在不缺定的未来》这本书中,作者分析指出:“消费者对底特律汽车制造商在21世纪头几年性能低劣落后的印象过于深刻,而且他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凯美瑞、思域等日本车的卓越性能,要恢复对美国本土汽车的信心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美国汽车业的集体“瓦解”并不是受之于外力打击和挤兑,而是自己打败了自己。尽管这样的事实不能接受,竞争的残酷性绝不会同情眼泪,这样的惨痛留给美国人的记忆只能是“文明的失落和重建”。

警钟

“底特律闹市区,有一英里绿洲,像是一个小型的慢哈顿;前面紧接着由一英里的浅褐色街道、大楼、住宅、高速公路——大多数蒙着尘土;一个其脏无比的生产城,竟然不给清洁工拨出一点点经费。西边,比较整洁,比较葱翠的迪尔博恩市,毗邻着鲁奇河的大工厂区;恰成对照的是,东端的五个大角,一片树木,修得整整齐齐的,都是有钱人安身的地方;南边是烟雾弥漫的工业城怀恩道特;贝尔岛,在底特律河里显得那么大,像是一只满载货物的灰色绿色驳船。靠加拿大那一边,底特律河对岸,是肮脏的温泽城,论丑陋,到可以跟美国老大哥的最糟地方相匹配。”

透过Motor City Casino酒店的落地窗望出去,沿着黑利所描绘的底特律城俯视,眼前除了能看到密密麻麻的建筑物的屋顶连着天际线外,就是远处巨大的屋顶停车场,从清晨到暮鼓,处在冬季底特律是一片萧杀,看不到了一丝绿意,灰蒙蒙的天空有几处烟囱在冒烟,能够感觉到这座城市还没有停止呼吸。即便是中午有阳光时,也很少见到有人在室外活动。没人住的房子外墙被涂鸦成各种怪异的图案倒相似顽皮孩童留下的调皮劣迹。酒店的工作人员告知客人,晚上请不要外出,最好结伴而行。

参观完车展,来接我的司机是个美国黑人,见我是中国人,很友好地与我攀谈。可惜我的外语不行,只能借助简单的手势替代了交流。好在他知道我是汽车媒体,在送我回酒店时特地在通用的总部大楼外面兜了一圈。我掏出相机赶快留下这难得的瞬间。善解人意的司机后来又重新绕了一圈,并沿着底特律河告诉我,对面就是加拿大。有趣的是,司机在路上还一再指点标志性的汽车地标,如福特体育中心,还有克莱斯勒的建筑等。看得出,这位司机还在为他的底特律引以为自豪。这使我想起斯隆在他的自传中说过:“我们成长的历程,基本上就是内燃机驱动的交通工具的大规模生产历史。”他说,通用汽车的历史覆盖了当前的这个世纪,覆盖了地球上很多地区——无论这个地方是否有路可达。

在底特律,人们提到通用还是怀有敬意。空中轻轨在环城时专门在通用大楼前拐了个弯,设有站头,它离车站会场科博(COBO Center)中心近在迟尺,有人说,通用大楼就是底特律的象征。但在民间人们更多的地还是把亨利?福特当做砖砌的硬性人物。相对于洛克菲勒和肯尼迪家族是慈善家和政治家,半职业性的文化名人比较,福特家族所带给人的则是美国梦。这是一个人梦,也是大家的梦,更是一个国家的梦。

我很欣赏有人对老福特这样的评价:他造出了他的第一辆汽车,继之而来的是他的公司,他的事业也是他伸展的影子,比它的寿命还长。

这就是底特律的灵魂。可惜,现在变成了幽灵。一位上了年纪的台湾籍美国人在做口译时有点吃力,跟不上技术名词,离不开照本宣读。随同急了,替代了她的工作。她私下里对我说,这样下去我就找不到饭吃了。我望着她愁苦的脸,心里很是同情。我对她说实话,现在技术口译难度很大,许多技术专用名词很难译,像你这样的年纪已经赶不上年轻人了。她说,现在底特律的华人有本事的都回大陆找工作去了,我手里没本事只能会一点生活口译,再深一点就有点困难了。

这一幕让我想起不少来自底特律的汽车专家和工程师们在“回流”时的情景。近年来我接触到不少这样的“海归”,他们持有美国绿卡,家也在底特律,但工作却在中国大陆。这些人当中有不少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潮中出去留洋的“洋插队”,打拼了好多年好不容易在美国生根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现在又面临经济萧条,工厂大裁员,不得已重又回到国内寻找生计,把老婆孩子丢在了异国他乡,产生了新的乡愁。一位学者对此现象做了这样的解释:“在非价值性的富强层面,中国人可以说如今比欧洲人还更‘现代’,身上充满着19世纪欧洲人冒险、进取、竞争、理性的精神气质,但为的只是世俗的幸福。”

想不到底特律的衰败与中国也有关系。当我行走在底特律机场时,觉得并不陌生,见到不少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已经化解了语言上的障碍。尤其是在国外听到有中文广播觉得亲切。此时我才明白,中国对于底特律意味着产业转移,华人在这里意味着桥梁。

这正是历史的轮回。如今的中国正如美国当年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那样,汽车成了时代的宠儿,包括上下游产业在内都成了香饽饽。

到底特律抄底去。这几乎成了当下业界聪明人的营生。这是继前几年到底特律挖人才之后的又一拨浪潮。中国汽车业的崛起引发了全球的关注。中国汽车产销现在名列世界第一,而产业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却不尽然。有人曾这样的对我说,现在国内豪车满大街,在国外则不是这样,人们对于汽车消费持理性和刻制的态度,遵守一种“约定成俗的秩序”,而不是过于随意和放纵,在乎别人的看法。有人开玩笑说,外国人开豪车有两种,一种是有钱人,另一种是黑帮。说明汽车代表了一种文明的认同,由它的文化意识和内涵。

于是,从辉煌走向破产的底特律,敲响的看来不仅是一个产业衰败的警钟和城市的危机,还有美国汽车文化遭到了质疑和动摇。那么,这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汽车产业从应吸取些什么,又要思考些什么?现在中国终于实现了汽车从小到大的梦想,但还没有颠覆以欧美为中心的汽车历史,至今还没有找到一条自强的汽车发展之路,如果站在世界汽车认同的角度去看中国汽车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附文:

标题:底特律真相

本刊记者 黄超

引言:底特律城和大底特律地区的概念不是一回事。说起来,这还要追述到上世纪60年代的城市骚乱。

抽言:大底特律地区的房价走势确实不太乐观,但没有夸张到几百美元一栋房子的地步。当然,有些状况很不好的房子,比如经历过水灾,或者被银行拍卖的房子,价格会非常低。

正文:

底特律最近又被很多人挂在嘴边上了,不是因为汽车,而是因为房产。源头是央视做了一个专题报道,讲的是底特律房价特别低,甚至一套房子仅卖500美元。央视影响面果然很大,被房子折磨得死去活来的国人,听得两眼放光,恨不得立刻去底特律抄底。

不过且慢,买机票冲过去之前,还是多了解一些当地状况为好。笔者联系了多位曾在当地工作生活的美国朋友,发现事实还是有些出入。

首先,底特律城和大底特律地区的概念不是一回事。

底特律城里,很多地方确实给人以真实版“寂静岭”的感觉。虽然城市基础建设不错,主干道很宽,耸立着高楼大厦,而且不拥堵,但是仔细看来,很多曾经是市中心的住宅相当残破,被遗弃的商用楼也比比皆是,门窗斑驳。路旁堆着旧家具和垃圾,别说走路,甚至开车走好一段路,都看不见行人。当然,也不是底特律城里所有地区都是如此,有些地方还是有普通居民的。

大底特律地区,也就是底特律城附近地区,原本的郊区,有些相当不错。既有琳琅满目的mall,也有很好的学校,用一位住在纽约的女士的话说就是“除了天气太冷之外,还算比较宜居”,但和美国很多学区一样,这里的学区房价格不菲,上百万美元的房子也不少见。

为何会有这样鲜明的对比?很多国人以为底特律的衰落是从近年来的美国“三大”陷入危机开始的,其实说起来,这还要追述到上世纪60年代的城市骚乱。

在1964年到1971年,美国城市爆发了几百起骚乱,其中带来重大伤亡的就有1967年的底特律骚乱。事件的导火索是警察在凌晨进入黑人区一家小酒店,逮捕了数十名黑人。

据官方统计,那一场骚乱中,有43人死亡,近2000人受伤,被捕者达7200人,财产损失十几亿美元。整个底特律城满目疮痍。

骚乱过后,白人逐渐搬到郊区,这一现象被称为白人群飞(White flight)。原本市区的很多房子遭到遗弃,有些大型建筑拆除费用不菲,于是默默矗立了几十年。

其次,大底特律地区的房价走势确实不太乐观,但没有夸张到几百美元一栋房子的地步。当然,有些状况很不好的房子,比如经历过水灾,或者被银行拍卖的房子,价格会非常低,但这并不是普遍现象。

一位居住在波士顿的老先生告诉笔者:“我的女儿和女婿就在底特律,原本想搬到另外的城市,但房价是以前的一半,卖了太亏了,所以只好暂时不动,看看房价以后会不会上来。”

至于当地的房地产经纪,宣称当地的市场正在转暖,房价在上升之中。但利益链上的表述难以尽信。想抄底的,还是先观望为妙。

如果再往深了说一点,在美国城市里,所谓区的概念是有很多含义的。如果是在北京,海淀和西城虽然是两个区,但差别多半只是地域上的,再深挖也就是海淀的高校多一些,西城的金融更发达。

但在美国就不一样了,以纽约为例,曼哈顿区可能全地球人都知道,但其中也有“声名远扬”的哈林区。布朗克斯区现在已有不少中国人在此开餐馆,但在当地人嘴里还是个“危险区域”。至于皇后区和布鲁克林区,治安状况好一些,但基础设施又有点不敢恭维。

所以谈到美国房价,乃至谈到经济发展,笼统地谈一个地名,往往得到的信息差着十万八千里,还是在了解当地情况的基础上尽量细化,才能还原事情的真相。

(作者/颜光明)【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