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速平:收官与发力

汽车人传媒 2015-10-17 16:14:46 作者:汽车人传媒

从2013年开始,北京奔驰多项投资项目将进行阶段性收官。蔡速平的宣言是,北京奔驰将按每年一款紧凑型新车的速度,向对手发起挑战。

最近,北汽集团党政领导班子都在忙着一件事情——落实十八大精神。蔡速平是其中一员。

根据十八大精神,北汽集团将谋求跨越式发展,并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一个核心思想则是:“纠正过去只讲规模、片面追求速度的倾向,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立足点放在狠抓质量和效益上来。”

北京奔驰,尽管属性为合资公司,还拥有全球最知名的汽车品牌,但作为中方一把手,身为北京奔驰告急副总裁的蔡速平,其管理思维与行事风格,对企业经营有很大影响。质量与效益,在北京奔驰内部,都是战略层面的原则。而在整个北汽集团,北京奔驰属于成长最快者与贡献最大者。

不过,业界看北京奔驰,聚焦两个现象,一是与奥迪、宝马两大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二是北京奔驰在奔驰中国战略中所承担的比重。两者融合,实则是一个统一的命题:北京奔驰本土化进程的落实。当然,大家判断的共同指标之一,则是销量。而销量背后的软肋,则是单薄的产品阵容与较慢的国产化工作。

与奥迪、宝马等在华合资品牌相比,北京奔驰所引进的产品只有E级、C级以及GLK,在豪车市场面临产品单一与国产化较慢的软肋。

奉行“凡事都需要一个过程”,蔡速平很少正面回应,但他会将北京奔驰的进展与动态一一公布,北京奔驰并非原地踏步,但每决定走一步,就要有一步的成效。如若没有成型的想法,北京奔驰就不会每年都有新的动态。正是在蔡速平当年的周旋下,北京奔驰中外双方才搭建起了良好的沟通桥梁,而合资企业也获得与奔驰总部对话的平等权,一揽子投资计划相继进行。

从2013年开始,北京奔驰多项投资项目将进行阶段性收官。蔡速平的宣言是,北京奔驰将按每年一款紧凑型新车的速度,向对手发起挑战。一盘早就想好的棋局,开始进入实战阶段。

产品阵容已经可窥一二。在2012年11月的广州车展上,刚刚上市7个月的北京奔驰GLK,提前推出了2013中期改款车型,以保证中国市场与奔驰全球同步,此举再次证明奔驰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新GLK的投放,仅仅是奔驰加速在中国产品投放速度的一个开始,改款C级车和E级车也即将上市。其中,改款C级车将把现款的C200车型更名为C180,同时还将增加一款C260优雅型车型。而在E级车方面,改款车型共包括5款新车,取消了原有的E200L车型。

2012年9月25日,北京奔驰二期工程项目正式奠基。这个投资约150亿元的基地破土动工,宣告着“将北京奔驰建成奔驰全球最大紧凑车基地”的宏大计划,正式拉开大幕。

按照既定规划,从2013年到2015年,北京奔驰将投产3款奔驰紧凑型轿车。到2020年,北京奔驰生产的紧凑型豪华车将占奔驰全球销量的20%,成为最大的紧凑型豪华车生产企业。这也意味着,2013年,将成为北京奔驰“产品攻势”的开端。

可以确定的是,在2013年有望落成并试投产的北京奔驰发动机工厂, 主要将生产3款汽油发动机,其代号分别为M270、M274、M276,而其中M270将有1.6L和1.8两种排量,而且属于横置式设计,未来将有望搭载到奔驰国产MFA平台车款上。这一戴姆勒在德国本土之外的惟一一家发动机工厂,将大幅提高北京奔驰的国产化率,从而降低成本,直接利于市场价格的拉低。市场热销的GLK,所匹配的国产发动机,将在2013年全部到位。

至于有人一直诟病的“北京奔驰不过是外方的代工厂”,将在2013年得到最有力的事实反驳。2011年12月北京奔驰研发中心正式开工建设,有望在2013年竣工,将融入更多中国市场元素,且会进一步提升新一代紧凑车型的技术,主要关注点在设计和技术应用上。

还有一个好消息是,曾闹得沸沸扬扬的“渠道门”事件,使得业界关注北京奔驰与奔驰中国之间的角力。现在,奔驰和北汽将共同合资成立销售公司,尽管还未正式揭牌,但奔驰在华渠道整合一事已算落定。内部结构理顺,无论对于奔驰中国还是北京奔驰,都是利好消息。 至少在2013年,市场成绩应该能证明。

某种程度,上述的一切,更多是顺势而为,并非改革立新。这取决于企业经营者的战略思维与战术执行。蔡速平知道此前有人诟病过,认为其没有经营高档品牌的经验,但他不以为然,因为无论是小品牌还是大品牌,让企业实现良好盈利与可持续发展,才是根本。

随着多项投资计划的阶段性完成,北京奔驰的2013年被赋予更多的期待。这也将会是蔡速平入主北京奔驰第6个年头收获到的最好总结。与此同时,2015年需要实现国产奔驰与进口奔驰的销售比例从3:7调整为7:3,那么这一年,更是其新征程的一年。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