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群氓力量的形成与瓦解

汽车人传媒 2014-12-22 16:16:25 作者:姬康

我们将那些临时拼凑、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称为乌合之众。虽然带有贬义,但这群人却频繁出入于现实和历史之中。当下,网络中的暴民、五花八门的粉丝、各种愤青,虽然他们注定不会成为主角但又无处不在。个体在群体中的“失语”在股市操作、海选草根、政治博弈、种族冲突、法制建设、宗教影响等社会现象中广泛存在。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极为精致地描述和分析了集体心态的形成、作用和瓦解的过程。

勒庞历经民主初成和暴民频起的时代,于是,把民主与暴民的合力看成了历史的宿命。作者指出,“人们在智力上差异很大,但却有着非常相似的本能和情感,因此,在群体中这种同质性吞没了异质性,形成了群体的共同属性”,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被淹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基于此,在分析了西方的历史之后, 勒庞忧心忡忡于这些“乌合之众”的崛起,“当文明赖以建立的道德因素失去威力时,它的最终解体总是由无意识的野蛮群体完成的”。确实,在某种狂暴的感情——譬如在以国家和民族的名义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集在一起,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正是群体,而不是孤立的个人,会不顾一切地慷慨赴难,为一种教义或观念的凯旋提供了保证,会怀着赢得荣誉的热情赴汤蹈火。当读到“群体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是也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即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极崇高的行为。以名誉、光荣和爱国主义作为号召,最有可能影响到组成群体的个人,而且经常可以达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不知会有多少中国读者会不自觉地比照自身的历史和国民性。

不过,勒庞对于群体行为不以为然的分析,无疑低估了民主机制的自我完善的能力,而理所当然地高估了群体势力的能量、持久性。我们不该对群体求全责备,虽然他们可能经常受到非理性的左右,但如果每个个体都充分开动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这个星球上根本就不会有人类文明和属于自己的历史了。

在如今的全球化背景下,勒庞笔下“群氓暴力”的威胁已经渐行渐远,自由宪政制度也让大众有了享受权利和行使权力的充分保障。他预见的“群体时代”并没有变为现实,在民主社会里,更为成熟的政党和选民开始操控国家的运行。网络平台虽然会产生幼稚的愤青,经常能够左右大众舆论和个人看法,但多元的社会无疑形成了更多的群体,分化了群氓形成合力的强度,瓦解了盲目信仰的平台。从这个角度来说,勒庞虽然进行了一次严密的推理,但由于新变量的带入却导致了不同的可能性。

(作者/姬康)【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