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人物

专访邵奇惠:产业发展须与中央政策紧密联系—记者手记

作者:
陈瑶
时间:
2008-01-15 17:36:12

一个严谨的“旁观者”

文 《汽车人》杂志记者 陈瑶

一个月前,在第五届广州国际车展论坛上,邵老以“避免中国车企早衰”为主题所做的讲话,着实在中国汽车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看似盛景一片的大好局势下,早衰之言不啻为中国车企“其乐融融”的高昂情绪泼下了一盆冷水。  

认同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但无论如何,能够引发业界对中国汽车产业现状的激烈讨论和深层次思考,而不是单纯对当下800万产销数字抱以盲目乐观,这应该是邵老希望看到的局面。  

深研邵老近年所做的几次发言,主题都是紧密围绕着中国汽车产业如何健康高效地发展,只不过每个时期、每个阶段的提法不一、重点各异,厚厚的发言稿背后,也绝非其一时的突发奇想,正是这位73岁高龄的老人对中国汽车产业长期思考的结果。   

按照常规逻辑,哈尔滨市委副书记,齐齐哈尔市委书记,黑龙江省省长,机械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部长,国家机械工业局局长……任何人在历经这一系列“光辉”的职业生涯之后,如今似乎都应该安享晚年,图份自在。但对于邵老来讲,让自己躬身大半辈子的汽车产业与其现实生活脱离,却并不容易,如他所说:“我就是从这个行业中出来的,与朋友在一起也多以汽车为话题,现在虽然不在一线领导的位置上,但对这个行业始终还很关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自然的状态”;但另一方面,公开场合却少见邵老的身影,媒体也难能得到与其单独会面采访的机会,“我不在一线工作了,没必要见这么多人,也没那么多话说。至于公开活动,一般我只有选择性地参加一两个,北京车展都不参加,看看电视就足够了……”  

不放弃对汽车产业的执着与热爱,但将那份关注融入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低调,无疑已成为这位老人的处事原则。邵老也自认现在是一个“旁观者”,需要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待汽车产业的发展,而不是对当前现状做出具体指示和建议,因为那是一线领导需要履行的职责。相比而言,他更倾向于从健康发展的角度,考虑中国汽车产业未来需要践行之事,换言之,其关注的重点在于对产业的思辩,并非对产业的适时性指导。  邵老笑言自己的这种状态,“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因为过去了的事情就应该忘掉”,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依然以一种严谨的态度来把握自己对产业的思考。“不是我讲话有多少分量,人家也可能只把它当做一张废纸,但本着负责的精神,只要是我讲的话,我都要做到有根有据,要说就说认真的话,而不是信口开河。”   

尽管公开场合的讲话为数不多,但每一次的发言,邵老的确做到了自己所谓的“有根有据”。他传达给业界的思想,并不是某一天突然形成,其准备工作,无论是主题的确定、资料的搜集,还是最后的成文,都是自己亲历亲为,而这个准备过程一般都会持续大半年的时间,对于一个已经退居二线、左眼视网膜曾三次出血失明的高龄老者来说,能够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早在去年11月份第四届广州车展的论坛上,邵老所做的《关于汽车产业发展的理性思考》的讲话,就是从2006年2月份开始,甚至邀请业内专家进行了两次座谈,准备时间长达10个月左右。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总体形势,我始终都是乐观态度,因为客观条件决定了中国汽车有着足够大的发展空间,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少点损失、有效地节省时间成本,这个却是要注意的,处于这个行当中的人,都需要为产业负责,也总要有人提出来进行思考,不健康的发展最终会导致企业衰败。”  

基于这样的考虑,此次在第五届广州车展论坛所做的“早衰思考”,始于2007年3月中央“两会”召开之际,根据当时国家领导人的发言报告和国家对汽车产业发展的最新要求,考虑到在与世界汽车产业接轨的过程中,产销量过度夸大为中国与国际对比的首要标准,“吹捧颂扬的偏多,真正思考的较少;研究产品寿命的较多,研究企业寿命的较少;事后评论的声音较多,事前未雨绸缪的较少;能够引起业界反思的更多只是破产案例,而非现在看似兴旺的企业”,邵老觉得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总结。  

3月份开始,邵老就着手收集资料、整理素材、与相关人士进行讨论……由于眼睛不能过度疲劳,加之电脑打字速度较慢,发言稿里的每个字都是他亲自手写,每个想法都是经过仔细推敲的结果,其间经过了七八次的改动调整,形成的草稿多达百页,在其随身携带的小本上,密密麻麻所记录的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思考,也可见出“早衰思考”最终形成的过程。  

不仅如此,成文之后,邵老还及时向他人征求意见,高校汽车专业的教授、汽车行业协会的专家、行业媒体的资深人士……都是他认为能够对其有所帮助的对象,而反馈回来的意见,他也总是虚心采纳。“毕竟,现在已经退居二线,没有人赋予我相关责任,有些东西不太好讲。尤其是每次发言完后,有关方面对我的讲话都会认真对待,这让我要更加谨慎。”邵老如是说。  

其实,在邵老的公开发言中,每段话所指出的问题都是具有现实的针对意义,但你却不会看到他对某个汽车企业进行相关点评,所举的例证都是空调、家电等其他行业,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处理方式,在于邵老不愿过多涉及到敏感的话题,“我们的企业都需要帮助和扶持,某些汽车企业就是因为我所讲的一些原因而出现早衰症状,但它们正处于艰难的时期,我们应该从朋友角度去关注它们,不要太多批评,不是不能说一些尖锐的话,但这个尖锐是应该寄予希望和帮助,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这不仅是邵老对中国车企的善意,更是寄予它们的一种希望,但他并不认为自己对产业的这份关心出于多么伟大的力量:“从年轻时受到教育到这一生的经历,我做什么事情都要求认认真真,不做就拉倒,做呢就要认真。不哗众取宠,也不轻易苟同,这是做人道理,我的责任不是管别人,而是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准则。”事实上,数控机床技术的出身,也决定了邵老逻辑思维中绝不会有其他中间状态,只有“0”和“1”、“对”与“不对”,“否则我的程序可编不出来”,幽默的邵老如此比喻自己待人待事的原则。  

不喜抽烟、酒精过敏……趣言没有“享受”到很多人生乐趣的邵老,一直都惯于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并始终保持着普通老百姓的心态,“当领导的时候就是责任和职责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我不当领导也是这样。”  

将自己大半生精力都奉献给汽车产业的老者,不愿意回顾自己之前走过的路程,因为“顺其自然才是最高境界”,而在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过程之中,时刻保持对中国汽车产业的长期关注和思考,无疑也成为了这位“旁观者”的自然之事。

(作者/陈瑶)【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