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观察】博世君的柴油机是不是来晚了?

时间:2017-04-24 09:19:50 来源:汽车人传媒 作者:黄耀鹏 点击:
关键字:博世
摘 要:博世着力在中国推广的柴油机,不是早晚的问题,可能是压根摸错门。即便有少数整车厂采用,也无法改变乘用车柴油机“非主流”的命运。

博世着力在中国推广的柴油机,不是早晚的问题,可能是压根摸错门。即便有少数整车厂采用,也无法改变乘用车柴油机“非主流”的命运。‍

《汽车人》记者  黄耀鹏

本届上海车展上,博世面对中国客户推出一系列柴油机技术。博世柴油系统中国区总裁王伟良称,该系列发动机均可满足国内将要全面实施的(北京已实行)国六标准。值得一提的是,博世此番推出的柴油机,除了一款专为非道路版CRSN baseline共轨系统,其余大多都搭载乘用车。

其实这并非新技术,高压共轨发动机已经在欧洲应用超过30年,只不过博世将喷射压力调高到2000Pa,同时集成乘用车适用的尾气后处理方案,使之满足日益严苛的排放标准。

王伟良强调,这些发动机在价格上“极具竞争力”。显然反映了博世对国内柴油机市场仍抱有期望。

博世来晚了?

但现实有点残酷,博世基于自身柴油机技术优势的推广努力,注定不会有结果。就算博世提前20年这么做,恐怕仍会推广失败,因为当时的成品油质量不支持博世柴油机技术。

柴油机在中国不火可能有点冤。在同等排量上,柴油机相对汽油机在动力和燃油经济性上有明显优势,噪音略大可以通过综合设计弥补,不是大问题。

其中最大的技术问题莫过于尾气再处理。大中型商用车广泛使用的尿素中和装置不适用于乘用车,而非耗材处理方式(大多用催化方式分解氮氧化物),催化剂劣化速度过快,更换成本太高。大众和三菱都因为在尾气处理上作弊而被抓包。

不过,这些影响恶劣的作弊案,也不能否认柴油机有广泛的成功应用。柴油乘用车在欧洲已经非常成熟。早在30年前,柴油乘用车在欧洲就获得了稳固的地位。在慕尼黑,路上的乘用车至少几乎有一半是柴油车,每个加油站都供应柴油。价格上,柴油比汽油每升便宜大概0.2欧左右,燃油价差也提升了柴油机的竞争力。

据说,当初大众在中国极力游说行业主管部门推广“清洁柴油技术”,但未果。排放门一出,可能庆幸当初的决策多么正确。

实际上,我国不大规模上柴油机有不得已的苦衷。最关键一条,柴油的质量上不去。人们心目中“噪音、震动、笨重、冒黑烟”几个刻板印象不无道理(虽然主要是商用车的锅)。为什么我们炼不出“清洁柴油”(其实汽油有同样的问题)?

表面上看是标准过低。国家标委会涉及到汽柴油标准委员会成员中,有多少委员是两桶油出身,有多少人饭碗直接或间接托庇于两桶油?运动员兼裁判员,不吹偏哨才怪。虽然在民间“黑两桶油”变成某种政治正确,但看两桶油有多少高管落马,就知道“上梁”已经歪了。

燃油品质糟糕,根本原因仍然在于,垄断、非市场化的供油体制造成的不公平和低效率,而非标准本身。假设标准提高,信不信马上就会大面积闹“柴油荒”、“汽油荒”?这种事其实已经出现过多次,却从来没有被追责。

搞笑的是,我们不是炼不出好油。自2013年以来,我国每年出口成品油年均增加33%,净出口年均增长60%。2015年平均每天出口69.3万桶成品油。去年,新加坡名列中国出口成品油目的地榜首。去年1-11月,中国出口新加坡成品油887万吨。众所周知,新加坡对成品油的质量要求比我国高。在新加坡,2013年就规定柴油含硫量必须低于50ppm。而我国普遍实施的2011标准,柴油含硫量350ppm,有些地方则为2000ppm。

在发改委控制燃油价格的情况下,既然符合“标准”的劣质油品供不应求,还有什么必要炼制高标准柴油?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导致优质柴油基本不会在国内市场上出现。

也有人说,日本的柴油乘用车也不成气候。这恐怕要归因于,资源决定技术路线。日本的原油自给率只有0.2%,绝大部分依赖于进口。所以柴油首先要保障优先部门使用(自卫队、工程机械公司)。

日本的整车厂商也因此不重视柴油机的研发和推广。同样基于资源匮乏的因素,日本走的是更省油的“混动”路线。这和我们劣质油驱逐柴油机技术是有本质区别的。

现在也没戏

不过,在环保的压力下,2015年我国也修订了柴油炼制标准(GB252-2015《普通柴油》),此前一次修订是在2011年。要求大型炼油厂达到国家第V阶段排放要求(和欧V相当),主要是为了降低硫含量。硫化物被指为造成雾霾和酸雨的重要因素。值得指出的是,新柴油标准并未实施。

可惜,即便环保压力空前,柴油机的发展也错过了机遇窗口。在国家大规模补贴新能源技术的同时,不可能下同样大的力气去推广柴油乘用车。就算同属新能源阵营的混动和氢能源,短期也看不到希望,处于坐冷板凳的状态。

市场普遍预测,10年内纯电动车将成为市场主流。无论国家主管部门,还是企业,都将主要的资金和注意力投向纯电动车。柴油机基本没机会成为主流。除非爆发黑天鹅事件——纯电遇到难以克服的技术瓶颈。

这种可能不是没有,比如回收污染太大、锂电池能量密度迟迟达不到普及预期、基础建设遭到重大挫折、甚至锂矿资源枯竭。但一项投入重金的技术,指望上述可能性成为现实,是不大理智的。

博世着力在中国推广的柴油机,不是早晚的问题,可能是压根摸错门。现在已经不是技术方案优劣的问题,即便有少数整车厂采用,也无法改变乘用车柴油机“非主流”的命运。

(《汽车人》记者/黄耀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63135270
  • 联系电话:8610-63135270
  • 邮政编码: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时刻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汽车人新闻APP
  • 下载汽车人新闻app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特车圈
  • 关注特车圈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喵豆气车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