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中国制造”

时间:2015-06-25 23:03:59 来源:汽车人 作者: 管宏业 点击:
关键字:
摘 要:在复杂经济形势、未知行业格局下,中国汽车即将迎来大变局时代。如何“活下来,走出去”,以《中国制造2025》为行动纲领,行业重组与创新将成为新的成长主题。

  三个月前的“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再次强调制造业,当然意有所指。近年来,随着金融服务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经济的虚拟化程度越来越高,舆论中出现了“去制造业”的质疑。另一方面,劳动力、土地、环境、能源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利润越来越薄,资本开始撤离,中国制造业发展举步维艰。

  在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作为制造业支柱产业的汽车市场不断趋冷的背景下,建设制造强国的任务艰巨而紧迫。

  也正因为如此,前不久国务院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就显得尤为及时和必要。

  5月19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规划,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规划聚焦制造业绿色升级、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创新三大方向,并提出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2035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的战略目标。

  该规划也被视为中国版的工业4.0战略,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在战略任务方面,德国工业4.0就是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制定的措施,主要聚焦制造业的高端产业和高端环节。他指出,《中国制造2025》不是专门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制定的规划,而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整体谋划。

  在市场人士看来,虽然规划为中国制造,但核心更说的是中国资本。广发证券分析说,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中国资本”,其本质就是推动“中国资本,活下来,走出去”。无论是工业信息化还是互联网+,技术上的表述都是为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

  实际上,即使在制造业发展最成熟、体系最全面的汽车领域,已经出现了令人不安的退潮隐忧。特别是在最为关键的轿车板块,2015年4月,国内轿车产销环比、同比全部大幅下跌,其中环比下降13.77%和13.13%,同比下降8.83%和9.63%,而在过去7个月时间内,仅有两个月出现了正向增长。

  实际上不仅是轿车,除了SUV板块外,包括交叉型乘用车、商用车等细分领域也都全部陷入低迷。

  海外早就对中国汽车前景发出警告。宝马汽车前CEO雷瑟夫曾在今年3月说:“以往我们运来的汽车当场就被卖掉,现在不再如此了,今年2月仅卖出14辆劳斯莱斯。中国市场明显出现了变化,我们需要适应新的个位数增长。”

  毫无疑问,中国汽车市场已经陷入了持续下降的下滑周期。这对中国汽车,尤其是中国品牌的本土企业来说,能不能“活下来、走出去”,压力比以往更加突出。

  值得欣慰的是,与《中国制造2025》颁布同时,中国品牌汽车再一次扬帆起航,开始了又一轮“走出去”的努力。

  当地时间5月20日,正在巴西访问的李克强总理参观在里约热内卢举办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展览会。其间他参观了奇瑞展台,并向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询问在巴西的发展情况。当他了解到奇瑞已经在巴西建设了中国车企最大的海外基地时,给予了高度赞赏,并祝愿奇瑞在巴西取得更大的发展。

  当地时间5月19日,华晨汽车和伊朗第二大汽车制造商塞帕汽车合作建设的两条生产线在位于德黑兰以西15公里处的工业园区投产。据了解,该项目计划第一年在伊朗生产和销售2万至3万辆华晨H230、H330系列轿车,华晨汽车董事长祁玉民相信,凭借过硬的品质和较高的性价比,华晨能够在伊朗打开局面。

  此外,北汽也正式启动了在马来西亚建设电动车生产中心的计划,据了解,今年5月,北汽与合作伙伴马来西亚Amber Dual公司签订了合资协议,双方将在马来西亚吉打州牛仑新建一座工厂。北汽对该工厂明年的电动车产量目标定为2000辆到3000辆。

  当部分车企还在酝酿筹划中时,一辆完全由中国制造的汽车将正式登陆美国。5月22日,中国出口美国的首款高档车——沃尔沃S60在成都举行下线仪式,这是沃尔沃汽车成都工厂专门面向美国市场打造的产品。国产轿车出口美国,这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尚属首次,沃尔沃开启了“中国制造”的新里程。

  在复杂经济形势、未知行业格局下,中国汽车即将迎来大变局时代。如何“活下来,走出去”,以《中国制造2025》为行动纲领,行业重组与创新将成为新的成长主题。

  跻身高端不止是诗与远方

  就在前不久的宝马汽车年会上,时任宝马汽车CEO诺伯特·雷瑟夫收到了一个烫手的提问:“中国市场增速逐渐放缓,宝马如何应对?此前将中国作为销量助推剂的战略是否已宣告失败?”一连串的尖锐问题,让雷瑟夫竟一时语塞。

  源于去年年底一场宝马在华经销商的“反水”风波,此前风光无限的高档车企也首次暴露出过度竞争甚至是需求不足的忧虑。

  老牌高档车企尚且如此,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对于那些进入不久的新人来说,则显得更为残酷:即使完成了一年国产3款新车星,用重金开拓市场的DS,年销量依然不及奥迪的一个零头;被誉为有史以来“中国制造”品质最好的观致,由于销量远未达到预期,在更换了管理层后,正洗心革面彻底重来。一个更令人沮丧的消息是,即使强悍如大众汽车——无论DSG召回还是速腾事件,都没有触动它的在华销量;但今年4月,上海大众、一汽-大众销量跌幅分别为5.6%与16.9%;此外,包括上海通用、北京现代、东风日产,即使也纷纷加入了价格战,但也依然没有逃离销量下滑的漩涡。这不由得不让人担忧:难道这个市场真的出现了问题?

  “需求衰退,消费者变得挑剔。消费者渴求更多的车价折扣,类似的旋风正席卷中国市场。尤其是大众和福特在近期做出5%到10%的官方降价,各家车企都因此席卷其中,被迫降价作为回应,这样的市场氛围并不健康。”长期观察中国车市的美国汽车资产分析师马克斯·沃伯顿指出,他认为,中国车市日进斗金的黄金时光已经过去了,虽然中国汽车消费不可能出现断崖式的滑坡,但中国汽车的麻烦才刚刚露头。

  让人诧异的是,迄今为止对中国车市的预警和担忧,更多来自于跨国公司和它们在中国的合资企业,相比之下,直到去年还在“十三连跌”中煎熬的中国品牌倒没太多抱怨,这也形成了近10年来中国汽车最吊诡的一幕。

  实际上,过去几个月内,中国品牌呈现上升趋势,4月份,中国品牌销量同比增长14.3%,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1.13%,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3.81个百分点。这其中长安汽车和长城汽车增幅尤为突出,销售一路飘红。

  原因并不复杂,尽管中国整体经济扩张速度回落至近25年最低水平,但中国汽车销量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廉价型MPV以及经济SUV。特别是后者,成为过去4个月里中国品牌最值得夸耀的板块。在国内1至4月份SUV销量十强排行中,中国品牌占据了7个名额;而仅仅是两年前,这个榜单几乎都被跨国品牌所盘踞。

  由SUV引发的自主狂欢能够持续多久?没有人能够预期,毕竟,实力最为强大的大众、丰田迄今始终未染指中国消费者最爱的廉价MPV和经济型SUV市场。可以确定的一点是,类似的攻势已经不远。仅就大众汽车一家,未来两年内即将引入包括大众Cross Blue、斯柯达大型SUV在内的不少于5款SUV新车型。

  从舒适的蓝海变为过度拥挤的红海,SUV变局看来用不了多长时间,对中国品牌来说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进一步挤压本已摊薄的市场和利润空间。波士顿咨询机构中国汽车业务总监Marco Gerrits警告说,细分市场越来越拥挤,整体利润下降成为必然,但中国品牌汽车很难在再进一步降低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

  长期以来,对中国品牌来说,跻身高端不止是诗与远方,更是一个关于理想与志气的话题;另一方面,能否创造必要盈利,更是持续发展的根本。2014年,在福布斯公布的全球10家最赚钱的企业当中,中国有4家企业入榜,全部都是依靠垄断经营、金融堆砌的国有商业银行;相比之下,入榜的外国企业中,包括苹果、三星等都属于高端制造业。相比之下,在中国的制造业大多还在为生存而发愁,这样的差别的确让人感到苦涩。

  产业升级或再启重组大门

  所幸的是,《中国制造2025》从顶层设计上奏响了振兴制造业未来的最强音。规划开头就明确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虽然我国在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大而不强的特征依然突出。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中国还有不少重大技术、重大装备项目亟待突破,国内还缺少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苗圩认为,中国大体需要用3个10年左右的时间、分三步走,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而《中国制造2025》就是“三步走”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和路线图。中国将通过这10年的努力,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

  一般认为,目前美国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一方阵,德国、日本处于第二方阵,中英法韩处于第三方阵。

  在《中国制造2025》中,最受关注的无疑是智能制造。为此,《中国制造2025》提出,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这其中,汽车行业需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如果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是目标,那么“互联网+”则是制造业升级的最大引擎。在李克强总理大力呼吁下,“互联网+”成为当下的最热的一个词汇,传统产业纷纷强搭互联网经济的快车,制造业当然也不例外。

  随着中国电子商务不断壮大发展,这给互联网+汽车添加了许多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外资企业再次抢在了前列,前不久,捷豹路虎在阿里巴巴的淘宝网站上开了一家在线商店。对此捷豹路虎中国高博表示:“虽然中国出现了阿里巴巴之类的公司,但大件商品的互联网革命还未发生。”正如苗圩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制造当下有一个最大最好的机遇,那就是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这将成为加快制造业发展的催化剂和引擎,加速推动中国制造从电气化向智能化跨越。

  在针对性阐述汽车业未来发展路径时,规划也显得毫不含糊。

  其中,加快制造业绿色升级是此次中国制造的一大亮点。新的目标是:到2020年,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20%。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

  而至于汽车业,报告中指出:“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规划对于汽车业的创新工程也首次有了量化指标。规划计划,到2020年,要重点形成 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到 2025年形成 40家左右。

  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在整个相关工业制造业领域、研究院内的公司都会有一些变化,并很有可能涉及到整车企业的重组与整合,再度开启行业并购重组的大门。Made in China终将走向全球

  在过去20年里,中国制造初步完成了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生产的转变,向海外出口的主要商品也从低成本的纺织品升级为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随着《中国制造2025》纲领确立,中国向海外输出的胃口已经不止于此。包括汽车在内,中国正雄心勃勃地将更具有高附加值的Made in China产品卖遍全球。

  对于中国制造的“野心”,沃尔沃首席执行官霍坎?萨穆埃尔松(H?kan Samuelsson)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表示:“中国很可能将踏上我们见过的日本和韩国的发展道路,但是会发展得更快。我想2020年中国汽车出现在全球市场上是现实的。”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捷豹路虎首席执行官也认为,“中国已经从低成本、劳动密集型产品供应国,发展成地球上最复杂消费产品”的出口国。

  事实上,中国不仅是这样计划的,而且已经在更大范围地付诸实践。仅在刚刚过去的5月份一个月内,就有多家中国车企与海外市场发生交集。

  在接下来的几周时间,一批产自成都的轿车将从位于成都的工厂出发,先经过2000公里的陆地运输到上海,再装船经过10000公里的海上旅程,最终在美国洛杉矶卸载。横跨太平洋、展开这段历史性旅程的主角是产自中国的沃尔沃S60,它是首批中国制造的专为出口美国订制的乘用车。

  在5月22日成都工厂举行的出口汽车下线仪式上,沃尔沃汽车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拉尔斯·邓表示:“不管是在欧洲还是在中国生产,沃尔沃均按照全球统一的生产与制造体系(VCMS)生产制造具有相同高品质的产品。沃尔沃采用全球统一科技、统一采购、统一制造、统一品质,确保100%生产原汁原味的沃尔沃产品。”

  据了解,此次出口美国的S60 Inscription是基于2013年在中国成都实现投产的S60L的后续车型。在内外饰上,美版车型相较国产S60L采用了美国消费者喜好的内饰,并在格栅和后保险杠上采用了镀铬元素做装饰。除上述方面的细微调整之外,该出口车型只是针对美国市场准入和特殊法规要求进行了适应性调整。除此之外,该车与在中国国内在售的车型在品质上没有任何差别。

  对此,沃尔沃汽车首席执行官萨穆埃尔松自得地表示,对于中国以汽车出口国的形象出现在世界面前,该公司发挥了“先锋”作用,他因而感到自豪。据了解,将产自成都的汽车出口到美国将是最初的小规模的努力,今年沃尔沃运至美国的S60L轿车将不超过2000辆,未来几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约5000辆。

  一直以来,中国品牌汽车主要的海外市场主要是面向发展中国家一级不稳定地区,包括规模还是产品级别,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但这种状况正在改变。随着中国车企一直在缩小与合资及外资品牌的差距,也早已具备制造出质量水平和西方相当的汽车产品。此前,国产观致汽车已经用优异的欧洲碰撞测试赢得了海外媒体和同行业的好评;不久前沃尔沃出口美国市场,不仅实现了“中国制造”汽车出口美国市场的突破,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证明了“中国制造”的汽车品质得到了发达国家的认可。

  行业人士相信,在以国家意志为纲领的制造业提振战略下,中国品牌将变得更加国际化,中国汽车业也将成为更国际化供应的一部分。

  表面上来看,中国汽车市场的开口容量正趋于饱和,但实际上,转型升级后中国制造之路正越走越宽。(作者/管宏业 原文载于《汽车人》杂志6月刊)【版权声明】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63135270
  • 联系电话:8610-63135270
  • 邮政编码: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时刻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汽车人新闻APP
  • 下载汽车人新闻app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特车圈
  • 关注特车圈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喵豆气车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