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6 > 2016年第10期

赛德利一汽和大众25年的彼此成就

作者:
时间:
2018-09-30 13:21:51

赛德利,这位来自德国的一汽-大众副总经理,访谈过程中始终嘴角上扬,亲和又接地气, 作为德方代表,他对一汽-大众过去25年的发展与成就,给予了大力肯定。“过去的25年,是中德双方精诚合作、优势融合的25年,是中德双方最具智慧的战略抉择。”

时间的年轮倒回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汽车产业刚刚起步,既缺人才又少技术,非常弱小,必须通过同国外合资企业合作来发展自己。德国大众看准时机,抓住机遇,开始向中国这一新兴经济体转移,继上汽大众之后,再次与一汽合作,成立一汽-大众。

25年的成长的与发展,一汽-大众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主力军,中国更是跃升为大众全球第一市场,大众也借此成为世界产销量第一大汽车企业。

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8月份,大众实现全球销量759400辆,同比增长6.3%;1-8月份,累计完成6662700辆,同比增幅1.8%。其中,在华市场8月份新车交付量达241100辆,同比攀升了20.2%,占全球销量近一半,捷达更是以36577辆成绩夺得大众在华销量第一的车型。

赛德利脸上的欣喜溢于言表,对中德双方合作下一汽-大众取得的成功,他从来都是充满信心,并且坚信这是关键所在。

优势互融

一汽-大众25年的发展中,中德企业双方在文化、管理、技术等方面的融合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早期国内汽车业技术、资金匮乏,合资企业基本都是以“市场换技术”为出发点,一汽-大众亦不例外。自1999年以来,一汽-大众不断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德国大众先进技术、成熟经验以及质量文化,将德国制造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融入到一汽-大众员工的血液中,质量意识慢慢在员工心中树立,何为好的汽车,何为汽车文化,渐渐开始中员工心中形成,使其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汽车人”。

赛德利认为,经过学习,大众最先进的工艺水平、最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技术、最严苛的环保标准,已完美嵌入到一汽-大众的“身体”中,一汽-大众的产品已拥有了纯正德系血统。

但作为一汽-大众经管会的一员,赛德利更深有感触的则是天天与他相处的中方员工,在他们身上,他看到了一种强劲的学习精神,一种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一种不怕吃苦的付出精神。这样的精神融合大众的技术,在他看来,一汽-大众想不成功都难。

“在25年的发展中,中德合作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从技术研发、制造工艺、管理理念到市场营销,都实现了深度融合。”

优势的互融,让大众与一汽逐渐成为彼此信赖的合作伙伴,在众多合资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合资车企的成功典范。同时,在双方彼此的支持下,一汽-大众也成了消费者心中高品质汽车的代名词,德系车更是赚足了工艺好、技术硬、结实又耐用的美名。

中国市场

同一汽-大众过去25年高速发展一样,在这不到四分之一的世纪里,国内的汽车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增长。数据表明,2015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已超过2450万辆,创下全球历史新高,连续7年占据全球第一市场的地位。

作为全球第一大兼最具影响力的汽车市场,中国车市已不仅仅是引领全球汽车市场发展趋势的风向标,更是各大跨国车企销量持续增长的助推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德国大众,其直接高调表白“中国为第二故乡”。

虽说近两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增速的放缓,汽车市场也正趋于饱和,中国也进入了所谓的后合资时代,但是一汽-大众依然把中国作为最有潜力的市场。

在接受《汽车人》采访时,赛德利表示,德方对中国市场还是充满信心的。一是两国企业的合作建设得到了两国政府的支持,中、德两国首脑李克强总理和默克尔总理的持续非常关注就是很好的证明;二是一汽集团和德国大众股东双方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并且对一汽-大众的成功充满了信心;三是在互联网+以及智能制造等趋势的推动下,大众正计划加大对中国的投资,优化基地布局和产品建设。

身处一汽-大众新合资25年历史节点上,赛德利透露,大众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基于消费者需求,引入更多优秀车型,比如中国消费者期待的SUV车型、新能源等产品。同时不断优化一汽-大众生产基地布局,形成覆盖中国整体区域的战略结构。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高速增长阶段,再到目前的所谓后合资时代,一汽-大众25年的成长经历,既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合资企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年代初,我国改善了外资投资环境,提出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概念,合资企业这一特定的历史产物应运而生,尤其是汽车行业,在产业政策和国有企业的带动下,相继诞生了一大批企业,如北京吉普、上汽大众、广州标致、一汽-大众等等。同时期中,大众凭借着两家合资企业开启了自己德系车在中国的“传奇”,而吉普和标致虽然来得早却没有在潮头勇立。

在企业经营中,人显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企业的行为最终反映了人的行为。大众在华取得如此成功,离不开中德企业股东双方的大力支持。这或许也会给国内合资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发。

相关信息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