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7 > 2017年第6期

地炼油因何配额难求

作者:
时间:
2018-11-19 14:38:02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要颇费一番口舌。

地炼油十二使徒——东明、弘润、亚通、利津、天弘、汇丰、鲁清、垦利、齐润、京博、宝塔和华锦的期望再度落空。今年第二批成品油出口配额名单中,地炼油企业再度全军覆没,即便“四桶油”——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化的配额也下调了73%。而且,中石油的成品油出口资格也被暂时剥夺了。地炼油还有什么资格抱怨呢?

地炼正伺机崛起

所谓地炼油,自然是指跟国家队相对应的地方炼油产能。与全球炼油产能总体增长相一致的是,我国炼油能力快速增长。

如果中国炼油厂达到全球的平均开工率,意味着市面上多了5000万吨燃油,批发价格将直线触底。“国家队”的汽柴油零售价抱死上限这一行规,也必将无法维系。有什么办法既释放部分产能,又能不对国内成品油市场造成冲击呢?出口。

民营资本不断介入炼油行业,国家政策对地炼油的限制也转变为空前的开放,地炼油企业因此快速崛起。在2016年,地炼油企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国家对22家地方炼厂发放了8193万吨原油的使用配额,地炼油企业去年生产成品油8198万吨,开工率达51.8%,处于历史高位。这些“耀眼”数据的背后,是地炼厂家自主进口原油3385万吨,占据原油进口总量的11.3%。

积极推进炼销一体、加油站品牌化,并补充基础设施短板,看上去地方炼厂正在对“国家队”构成威胁。受到地方炼厂的冲击,中石化和中石油的市占率从2010年的90%降至2016年前10个月的77.1%。对于“两桶油”而言,开工率70%是“生死关口”,和地炼油企业的容忍度无法抗衡。后者开工率40%,还能存活。

垄断被打破,“国家队”不可能还稳坐钓鱼台。    

利益使博弈加剧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和委员呼吁继续给予地炼厂出口配额,也有代表和委员呼吁“淘汰落后产能”。这两种观点看似不相干,实际上针锋相对。

去年无论“国家队”还是地炼厂,各自出口配额均未使用完毕。今年,国企配额缩小,惟一增加配额的是中化。因为其生产基地在泉州,距离新加坡能源市场,在运输成本上有优势。

地炼油企业2016年生产成品油8198万吨,开工率达51.8%。

这些“耀眼”数据的背后,是地炼厂家自主进口原油3385万吨,占据原油进口总量的11.3%。

中石化和中石油的市占率从2010年90%降至2016年前10个月的77.1%。对于“两桶油”而言,开工率70%是“生死关口”,和地炼油企业的容忍度无法抗衡。后者开工率40%,还能存活。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去年地炼厂没有完全利用出口配额呢?相比国企,地炼厂在进口原油的许可和渠道费用上居于劣势。除了俄罗斯转口的伊朗轻质原油,环渤海的地炼厂获取成本和国企差不多;其余进口渠道,都是输多输少的事。

大部分炼油厂采用来料加工模式,造成拥有原油码头者得天下。在陆路运输中,地炼厂同样处于劣势——缺少油罐车、铁路车皮,成本上又输一块。更惨的是,缺乏进口资质的小地炼厂,更多依赖批发或两桶油外采。它们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也是被淘汰的目标产能。

掐死地炼油的出口配额,客观上逼迫地炼厂大鱼瘦身、小鱼饿死,关停并转、兼并重组。用“国家队”口吻描述就是“化解落后产能为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其背后是血腥的地盘之争,但“国家队”用的是非市场手段。地炼厂没有坐以待毙,将国内炼油能力转移到国外。去年年底,山东恒源石化公司和壳牌马来西亚炼油公司在吉隆坡进行股权交割,以6630万美元的价格获得后者51%的股份。这也是中国地炼企业完成的第一起海外并购案。

类似的,未来可能还将重演。

何不让市场说话

我国已经不可能维持“十二五”期间的增速,成品油消费能力增长进入低速阶段,但加工能力仍在高速增长中,随着一批新规划炼厂的建成,预计2020年中国的炼油总能力将超过8亿吨/年,产能过剩规模约为1.5亿吨/年。市场与资源错配,必须依靠国内外市场一体化运作来解决。

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炼油能力低或者基本空白,这些都是成品油出口的新机遇。在国际市场上,国家队无法享受超国民待遇。如果靠政策手段打压地炼油,可能自毁长城。虽然两方在国外存在竞争关系,但都是中国出口份额的基本盘。

鉴于东南亚各国对成品油品质要求各不相同,分别按不同客户要求炼制油品,对于1000万吨以上加工能力的炼油厂来说,从成本上很不合算。因此,“国家队”吃不了的这块蛋糕,也不让地方队吃,既不合理,也不理智。

而亚太地区总体上成品油生产能力过剩,也造成了该区域供方竞争加剧。客观上也要求国家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大退税支持和资金扶持。相反,保留地炼厂的出口能力,有利于各企业占据细分市场,扩大整体份额。在不危及国内成品油供应安全的前提下,不妨让市场的归市场,给地炼油一条新路。

相关信息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