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7 > 2017年第7期

智能网联能做什么

作者:
时间:
2018-11-20 17:30:19

中国人不仅雄心勃勃地想创立一个庞大的技术联盟,还想对基础概念下一个定义,并对其内涵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解释,并最终树立自己的技术标准。

我国也有了自己的汽车技术联盟。6月12日成立的“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以下称联盟),除了车企,还涵盖了政府部门下属科研院所、大学、IT企业、3C厂商、电信设备商,近百家企事业单位。而跨国车企显然没有能量能够召集如此阵容的跨界联盟。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兼联盟指导委员会主任苗圩,将联盟视为汽车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并具有多重战略意义。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无论多么大的联盟,也不可能包打天下。联盟成员的任务,是打造一个新的、完整的产业链,然后从汽车产业延伸出去,产生新经济效益。

联盟能做什么

说到底,这个联盟是做什么的?这涉及到智能网联的概念。

时至今日,对其精确的定义并无统一认识。大致而言,包含了智能驾驶和智能互联两个部分。前者意味着“控制”,即解决行车安全和高效问题,后者则意味着“信息”,即解决信息传递和愉悦体验的问题。车联网、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和云平台,都是其子系统。

对于一辆车来说,虽然只是网络中的一个终端,就好比互联网中的一台PC或者一部手机一样。但它仍然融合了传感器、雷达、GPS定位人工智能技术,使汽车具备感知环境的能力。

它不仅依靠本地智能和传感器,云端平台也适时向终端发送信息,比如逆向超车警告、前方事故警告、车辆故障、车辆失控预警等重要信息。如此,汽车就能够判断自身和乘客所处的安全等级。

联盟的诞生

联盟为什么此时诞生?

联盟筹备了4年,并非因为凑齐阵容,而是“智能网联”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和广泛探讨。倒退几年,无论在产业界还是在科学界,“智能网联”并没有准确的定义。中国人不仅雄心勃勃地想创立一个庞大的技术联盟,还想对基础概念下一个定义,并对其内涵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解释,并最终树立自己的技术标准。后者则可能意味着一揽子互为依存的、高不可攀的门槛。

更因为此时催生联盟,是因应智能网联实用化发展的竞争需要。

不但传统车企制定了无人驾驶行动计划,并对其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和技术探索,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公司也在纷纷涉足汽车领域,并且通过跨界的融合、投资并购等方式,进行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布局。

时至今日,汽车产业链已经扩张到工业以外,与信息和互联网紧密结合起来。车企向汽车服务商转型的趋势愈加明显。企业之间已经构筑了各种各样的技术合作关系。

我国自前年开始,倡导“互联网+”行动计划,并深化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环境正在形成。

而且,相对发达国家,我国的电信业和互联网行业落后不多,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通信设备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这个时候,需要政府部门出面,进行顶层设计,并用行政之手推一把。

工信部牵头进行5G试验网络开发,并起草规范,搭建试点城市测试区。我国的电信运营商都是国企,对于5G起初并无急迫感,因为4G的大规模网络设备投资还没有收回,不急于投资5G。但是,在2020年,5G网络要成为智能网联系统的服务网络。即便2018年就建成小规模试验网络,距离实用,还有相当的距离,时间并不宽裕。政府的政策引导就成为关键。有了政策,设备供应商也敢于投资并推出5G技术方案,良性循环才能形成。

前路漫漫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智能网联只相当于发展的早期,过早确定路线图是没有好处的。在技术上,即便解决了高速网络传输的瓶颈,也存在信任问题。

目前,没有任何一家汽车厂商,乐于将ECU数据上交。云平台监控车辆健康状况因而就是一句空话。驾驶者也担心隐私泄露,很可能同时站在数据上收的对立面。

同时,如果本地车载传感器与云平台同时向车辆发送警告,但他们对于危险的识别上有分歧,或者建议采取的对策截然相反。本地智能将如何决策?因为反应和信息处理能力相对于自动化系统过于缓慢,人类被排除在决策圈之外。

人们能够信任机器决定自己的安全吗?如何相信一些机器,而拒绝相信另外一些?

如果厂商滥用自身对于云平台的垄断地位,向客户强行推送垃圾信息(就像现在的电信运营商与垃圾信息的暧昧关系),本地智能将很难处理。

云平台可以凭借较高的信息优先级,绑架本地智能,人们将无所适从。就像人们现在对手机收到的垃圾和诈骗短信无能为力一样。人们能够信任这样的网联系统来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吗?

事实证明,政府在监管上不是万能的。对于“个例”情况,总有覆盖不到的地方。在庞大复杂的网络技术面前,个人客户将较现在更加处于弱势地位。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和其他法律权力,是需要长期摸索并加以立法保护的。

智能网联联盟,不仅是技术联盟,也将为保护每一个“终端”的独立和权益,探索出一条新路。

相关信息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