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7 > 2017年第8期

零部件厂商转型之困

作者:
时间:
2018-11-23 14:58:59

时至今日,汽车业仍是强周期行业,并一直受到全球经济活跃度的深刻影响,也因各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导向变化,区域性差异加大。

近几年,零部件商已经感觉到行业周期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外界干扰。电动化提速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对零部件商影响越来越大。2010年以来,零部件行业经历了一波持续4年左右的增长,而近两年增长已经大体上陷入停滞,一些零部件产品的利润率已经低于2014年的水平。

技术方案的区域异化

如果仅从一级零部件商的排名来看,3年内变化寥寥。博世、采埃孚、麦格纳、电装、大陆虽然彼此之间的顺序有变化,但仍排在前5名。前20名的惟一新面孔是中国的延峰集团,后者以合资股权结构复杂闻名。值得指出的是,延峰集团的上百家子公司的众多业务中,“三电”业务(电控、电机、电池)乏善可陈。

而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尽管电动车获得与燃油车分庭抗礼的市场地位还有重重技术障碍,但是国际组织、国家制订的排放法规,可能在未来几年促进电动车快速发展。从而为“三电”配件商创造巨大的增长空间。

几乎所有业内专家都认为,一旦电动车为首的新能源车越过平衡点(市场占有率50%),燃油车将被迅速终结,新能源车将以同样迅捷的速度取得支配地位。

当然,我们谈到的电动车是广义上的电动车,48V中混、HEV(混动)、PHEV(插电式混动)和EV(电动)都可以被认为是广义上的电动车。

对于零部件企业来说,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市场莫过于中美欧。48V中混只有欧洲车企在欧洲范围内还在努力推广,中美两国政府对其意兴阑珊,基本上没有政策扶持。在成本可控的状况下,该技术被视为过渡性方案。博世、佛吉亚对此拥有雄厚的技术储备。

HEV技术,日企一骑绝尘。HEV在本土和美国市场都大获成功,其中在美国已经累计销售427万辆混动(年销量35万),丰田和日产(本田的混动两年前才开始发力),依靠HEV在美国攻城拔寨。作为主要供应商的电装、矢崎、住友电工,长期将电池管理、电控系统和电机列为重要业务。不过,该业务在美国的增速已经陷入停滞,处于维持规模的状态。

PHEV在美国和欧洲增长势头都不错,插电式混动和所谓的“轻混”在技术上并无太大区隔,只有大电池和小电池区别,只不过PHEV对于电池充放电次数和电池回收有较高的要求。

中国对PHEV的态度向来暧昧,大型城市的限行政策甚至将PHEV作为普通燃油车管理。直至最近新能源双积分政策,才给予PHEV“正积分”,但只要达到50公里以上的电池续航即可,没有任何进一步鼓励。此举打消了大部分整车厂商的积极性。因此,所有在华零部件企业,均未将PHEV视作单独的业务。

中国惟一前景明确的新能源车是EV。不仅政府予以明确的政策支持,圈外的科技企业也将电动车与自动驾驶技术捆绑,作为继移动互联网之后下一个增长点,进行了大举投资和扩张。其中产生的泡沫,已经引起了监管注意。市场也提前消化了大部分“利好预期”,因此,此前预料的、高高上扬的2015-2025的增长曲线,有下调的必要。

根据罗兰贝格的EV增长中位数预测,到2025年,EV将占据市场销量的47.3%。这是全球范围内数据,而中国正在大规模兴建充电基础设施和采取产业培育政策,届时中国市场的EV销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是大概率事件。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所有的跨国零部件企业都在中国投资EV的原因。

三个有趣现象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三个有趣的现象。

首先,一级供应商总是紧跟区域产量预测(而非产量本身),就近建立供给体系的。

这说明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在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整车企业倾向于将成本压力依次传递给一级、二级配件商,而非自己消化。因此,供应商在竞争中不断追求规模效应,它和这两年利润停滞趋势,共同构成了零配件商互相并购的动力。我们观察到的几起最大规模的并购,都发生在两三年内(采埃孚并购天合、恩智浦并购飞思卡尔、高通并购恩智浦)。

其次,严苛的环保法案短期不能促进减排。

从监管的角度,促进电动化发展的几个着力点——与油耗挂钩的税收、排放法规和新能源积分政策(加州ZEV和中国的双积分)清楚地表明,汽车动力部门将受到最大的压力,也最先进行变革。各国积分政策实行的时间起点不同,累计效果也不同。加州ZEV(零排放政策)已经施行20年,德尔福(电控)、普瑞(电池管理),以及电机、电池一大票二级零配件商在加州建立了完善的供应体系。加州的电动车发展在全美领先,中国的能源积分政策直接偷师ZEV。

零部件企业很容易意识到,对燃油车进一步挖掘燃效潜力、减低排放,只会浪费资金。PHEV/EV对车辆油耗的折抵所能做出的贡献,比前者要大得多。所以,电动车配件商一窝蜂地投资电控和电池管理,燃油车的油耗实际上是上升了。这固然与近年来石油价格低迷有关,更与ZEV的政策倾向有关,恐怕不符合环保政策制订的初衷。

再次,更有意思的是,零配件商并未介入电池生产。

消费电子业的电池供应商,同时也向电动车供应大量锂电池。这表明锂电池产业本身有其固有规律,门槛较高。虽然锂电池的技术门槛并不高(铁电池、三元锂电池都不具备不可逾越的技术门槛),但一方面,电池企业与上游锂原料供货商结成的供应链非常稳固,很难插足;另一方面,东芝、松下、三星等锂电池生产商早就经历过消费电子旺盛时代的充分竞争,已经寡头化。规模效益非常明显。规模而非技术本身构成了进入门槛。

消费电子业的电池供应商,同时也向电动车供应大量锂电池。这表明锂电池产业本身有其固有规律,门槛较高。

早也不是,晚也不是

现在,电控和电池管理环节,传统配件商已经进行布局,但未形成垄断。原因在于,来自整车企业的订单偏小。这样一来,零配件商对扩张电动配件生产线,都持事实上的谨慎态度。

如果将时间跨度拉大到10年,可以有把握地说,“三电”新业务将挤压传统业务,后者将会裁撤与合并,柴油动力部门将首当其冲。

在动力总成领域,新生态会在数年内建立。基于电池技术和功率电子技术的发展将非常迅猛。这使得依赖发动机和变速箱机械结构、化学材料的供应商未来业务不乐观。他们面临的转型压力也越来越大。步乘用车柴油技术的后尘是早晚的事。

无人怀疑电动配件的大幅增长迟早到来。准确地洞察这一天,关系到配件商的身家性命。过早扩张,产能空转,无异于自杀;过晚扩张,丢掉市场,则意味着慢性自杀。配件商们对电动化的投资决定,远不像看上去那样容易做出。

相关信息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