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22 > 2022年第5期

新能源为何不赚钱

作者:
黄耀鹏
时间:
2022-05-10 15:43:03

 

传统车企的新能源业务赔钱,不是技术问题,就是规模太小;而新势力们如果量上不去,也别想盈利。

 

文/《汽车人》黄耀鹏

 

3月份是车企“财报月”,大多数上市车企,都会在这个月发布上一年度业绩。

 

日企因为2021财年周期为2021年4月1日-2022年3月31日,所以日企2021年财报要在5月份之后发布。在本文中,《汽车人》将日企2021年第一季度数据与后三个季度相加,拼成自然年,方便横向比较。

 

 

俄乌战争爆发于2022年2月,因此对2021财年没有影响。而2021年芯片缺货、原材料涨价、疫情反复,以及新势力日益咄咄逼人、传统车企转型压力加大,多种负面因素叠加,舆论曾经一度以为2021财报,将普遍惨淡。

 

3月中下旬各家财报一番猛烈轰炸,才发现结果和预测大相径庭。所有跨国一线车企,无一例外财务都大为好转,几乎全部盈利。哪怕销量比2020年降了两位数,利润照样是上涨的。

 

老业务养新业务

 

营收增长超过两位数的车企有:大众汽车(2747亿美元,增长12.3%)、丰田(2623.6亿美元,增长16.3%)、斯特兰蒂斯(1672亿美元,增长14.0%)、宝马(1221亿美元,增长12.4%)、现代汽车(943.5亿美元,增长13.1%)、日产(737.3亿美元,增长13.1%)、起亚(560.5亿美元,增长18.1%)、特斯拉(538.23亿美元,增长71%)、法拉利(46.9亿美元,增长23.4%)。

 

 

营收增长个位数的车企有:通用汽车、奔驰、本田、雷诺、沃尔沃、福特。

 

上述所有车企,利润增长全都在10%以上。其中,利润增长超过三位数的车企有:奔驰(340%)、福特(300%)、特斯拉(227%)、宝马(207%)、现代汽车(178.9%)、起亚(145%)、沃尔沃(138%)、本田(100.5%)。

 

 

与此同时,利润率超过10%的车企有:法拉利(25.2%)、奔驰(12.7%)、宝马(12.1%)、特斯拉(12.1%)、斯特兰蒂斯(11.8%)、通用汽车(11.3%)、丰田(10.4%)。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2021财年,虽然主机厂纷纷嚷嚷着被迫减产、停产,但这更像对供应商施加压力。它们遇到了空前好年景,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

 

 

对于利润增长,大多数财报千篇一律地写到:成本削减、效率提升等。

 

实际上,主机厂们也由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们惊喜地发现,大幅削减“丐版”车型,集中在高利润车型,提升售价、大搞预售制,利用供应短缺(如果不是刻意营造短缺信息的话),授意门店肆无忌惮地加价,可以快捷地提升利润率。

 

但同时,对于电动车业务,以上车企除了特斯拉,一律只交代销量,夸耀销量增速,绝口不提电动业务的收益。按照GAAP会计原则,除了福特这种明确将传统业务和新能源整车业务分拆的公司,不单独计算新能源业务板块的收益,也是可以的。

 

显然,一线车企的电动车业务都是亏的,卖一辆赔一辆。对于传统车企而言,目前就是用老业务养活新业务。

 

新能源赚钱难

 

如果考察只有新能源产品的新势力,就会发现,除了特斯拉,多数在赔钱,个别小赚当赢。

 

“蔚小理”的2021财年销量,都超过9万辆。“蔚小理”的营收分别为361亿元、210亿元、270亿元,而净亏损分别为40亿元、48.6亿元、3.2亿元。所幸的是,三家现金储备都在500亿元上下,短期内生存无虞。

 

 

而刚刚停掉燃油车业务的比亚迪,2021年燃油车销量14万辆、新能源车销量(包含DM车型)60万辆;营收高达2161亿元,同比上涨38%;净利润仅有40亿元,同比下降34%,利润率只有1.8%;归母利润只有12.55亿元,同比下跌57.5%。

 

比亚迪的解释是花钱太多,研发支出、销售支出和资本支出都在增长。事实也的确如此,2021年比亚迪研发费用106.3亿元,同比增长24%;销售费用60.8亿元,同比增长20.3%;而管理费用为57.1亿元,同比增长32%,据说是职工薪酬增加所致。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比亚迪没讲,就是2021年“非经常性损益”增加5.1亿元,这是补贴退坡所致。即便如此,2021年补贴也接近60亿元。如果没有补贴,比亚迪会巨亏。

 

 

比亚迪研发绝对值虽高,但占据营收不足5%;而“蔚小理”都在10%以上,其中小鹏汽车高达19.6%。不过,与其说“蔚小理”研发高,不如说营收太低,摊薄能力低,导致不赚钱。

 

成熟的标准

 

比亚迪卖了60万新能源车,利润率却如此可怜,是什么原因?

 

在解读之前,我们先看唯一利润率超过10%的新能源车企特斯拉。特斯拉毛利率26.5%,净利润14%,已经和前述一线车企的利润率拉齐。从数据上看,特斯拉是唯一能将新能源利润做到和燃油车一样的水准。

 

这说明,无论比亚迪,还是“蔚小理”,都处于新能源业务的早期阶段(虽然它们彼此间有差异),而特斯拉的新能源业务已经相对成熟。

 

 

什么叫业务成熟?很简单,产品成熟、供应链成熟、商业路径成熟。

 

现在特斯拉主力产品就俩,Model 3、Model Y。2021年,特斯拉产销93万辆,Model 3及Model Y共生产906032辆,比2020年几乎翻倍;Model S及Model X共生产24390辆,交付24980辆,平均每月不过2000辆,占比总销量2.6%,不算走量。

 

Model 3和Model Y是同平台的,现在的特斯拉就指着一个平台生存。同平台上诞生的产品越多,边际成本越低。平台的研发和固定资产成本,在每一辆车上的摊销越少,单车的成本越低。而且同时带动物料、生产流程、人力培训的简化,也能削减成本。

 

 

2015年的时候,特斯拉全球销量只有5万辆出头,全靠昂贵的Model S和Model X撑着。特斯拉也被投资者质问为啥年年赔钱,还替特斯拉找了个理由,说是50%的营收都给电池供应商了,也就是松下。双方合资的超级工厂运营成本,吃掉了所有利润。

 

但根由则是特斯拉必须依靠这5万辆车,摊销它所有的研发和固定资产成本,包含不断抱怨的松下(超级工厂)。而当时尚未交付的、更便宜的Model 3及Model Y,就算单辆车,摊销成本也比Model S和Model X少,这是为啥?

 

答案是解决了供应链的成本问题。特斯拉跑到中国来,电池先后做出一供、二供、三供,松下压根没跟来。原因是松下在电池成本上做不过国内供应商,这里包括LG在中国的产能。而其它供应商也是如此,特斯拉基本都换成国产供应商。再加上土地、资金,一下子就把生产成本拉下来。

 

商业路径不用多谈,车子卖到这个份儿上,商超展示+直销+自建公有桩的路子,特斯拉不是第一个做的,但是第一个将其发扬光大并坚持到底的厂商。

 

 

而比亚迪的新能源产量也达到60万辆,为啥摊销能力看上去比特斯拉弱?这里面存在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有利的是,比亚迪自己就是自己的电池供应商。自己掌握供应链,这强化了其控制成本的能力,也能保障供应。

 

但代价是它必须承担电池生产线的建设成本,因此弗迪电池谋求电池外销,而不是仅仅维系母公司一个大客户。这就是产量上去后,必须想办法更多摊销电池产线的成本。

 

 

不利的是,比亚迪的车子卖不上价。比亚迪的产品单价无疑在往上走(2021年平均单价约为15.8万元),但是和特斯拉30万元以上的价格还有一倍差距。

 

我们不能忘记,2021年大赚特赚的一线厂商,正是借机强化利润丰厚的高端产品,放弃低端,得到的是“销量跌但是利润大增”。

 

在已经具备的规模基础上,高端车型比低端车型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虽然貌似废话,但规模和单价的平衡,在2021年的外力作用下,第一次普遍被拿捏了。

 

而且,相比特斯拉,比亚迪的产品线太多太乱了。比亚迪认识到这一点,试图精简为海洋、王朝系列,也停掉了不怎么赚钱的燃油车,但是技术平台和车型仍然太复杂。这导致了生产流程的复杂和生产控制相关成本居高不下。

 

比亚迪也在扩张规模,据说有信心在2022年实现150万辆销量,这里面基本都是新能源车了。如果实现的话,摊销肯定大幅降低。

 

 

如果按照“成熟标准”,短期内,比亚迪比“蔚小理”更具盈利能力。

 

“蔚小理”最大的问题,并非研发投入过高(占比确实高,而且相对量很难继续垒高了),而是必须扩产扩销。绷着高端,量走不起来,是没有出路的。

 

从这一角度看,财务相对严峻的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其实更接近盈利。而蔚来则受困于品牌形象,不想下调价格和开发低端产品(20万元以下)。

 

从这一角度出发,传统车企的新能源业务赔钱,不是技术问题,就是规模太小。

 

如果量上不去,就别想盈利了,法拉利的路线学不了,毕竟市场对超跑品牌的容纳能力太有限了。这就是新势力尚未成熟的一面。

 

新势力们应该不遗余力地扩张规模,量上去了,比虚头巴脑的品牌形象要重要的多。没准儿,反而更有利于品牌形象。

 

 

2022年如果有新的新能源盈利者,必定遵循“成熟标准”。

 

这样看上去,新能源市场渗透率继续往上走,达到30%一线,会出现一批借助新能源盈利的车企。如果传统车企新能源车量上得更快(譬如大众汽车),则比新势力更有希望借此盈利。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邮箱:qcr007@126.com / 电话:010-63135270。

相关信息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