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23 > 2023年第1-2期

“新四化”:多歧路,今安在

作者:
孟华
时间:
2023-02-13 12:15:30

 

汽车“新四化”在提出之际,就濒临解体。未来,四者可能会聚合在一起。即便如此,互相赋能的可能性,将不复存在。

 

文 /《汽车人》孟华

汽车“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都和新能源车这个载体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它们不是同一时间提出来的。

 

最晚在2017年,这几个概念就凑在一起,但一合即分,它们很快就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汽车人》可以先给出结论:

 

2022年,“电动化”在原本高涨的水平上继续突飞猛进;

 

“智能化”一整年都很努力地跟节奏,但突破性成果不多;

 

“网联化”全程“摸鱼”,基本停留在上一年的水平上停滞不前;

 

“共享化”似乎已破产,商业价值否定,更像一个当初被忽悠起来的概念。当然,鼓吹者们将其解释为技术的“早产儿”。

 

从中,《汽车人》可以推断出2023年的情形。从以往的经验看,一年的变化,只能构成对行业的构成渐进性影响。

 

新能源的两个影响因素

 

供应链和动力电池,将是影响新能源的两个关键因素,但走势却完全相反。

 

电动车的渗透率,如果只考虑汽车生产大国,那么排在前面的是中国、德国、英国,但都徘徊在月度30%的渗透率。

 

历史数据表明,10%-20%这段是非常容易跨越的,而10%以下和30%以上都面临继续向上的困难。

 

现在的有利条件,是市场已经觉醒。具备前瞻意识的年轻消费者,认为电动车是时尚的、符合未来潮流的。车企和整个汽车产业必须顺应趋势。

 

 

目前,电动化的瓶颈在于供应链。根据AFS的数据,全球汽车芯片的缺少,造成了汽车减产427万辆。其中,中国减产80万辆左右的量级,比美国146万辆要少。

 

考虑到中国比美国汽车生产规模大60%,缺芯对美国伤害更大。这表明芯片产业链,多数部署在东亚。美国拥有的上游技术优势,没能化为实际的芯片产能。

 

展望2023年,我们有理由对中国乃至全球的汽车芯片供应状态,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但是仍然取决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执行后带动的一系列复杂影响。这些次生影响,甚至可能超出政策制定者的初衷。

 

2023年,芯片对汽车总成本的影响是向下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车企恢复对同类车型中低端配置的产能。

 

 

而电池的作用则相反。众所周知,2022年大部分时间,碳酸锂/氢氧化锂、镍等金属正极材料价格迅速爬升到高位盘整。这并不直接影响销量,只是对车企利润构成了重大威胁,价值分配因此向上游转移。

 

10月份,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30.5GWh,增长98.1%,但环比小幅下跌3.5%;1-10月,国内动力电池累计装机量193.6GWh,增长99.9%。

 

不过,这还远不是增长的极限。中国电池企业2022年公布了75个投资计划,总额高达万亿元。如果以2025年为节点,前7名电池供应商的规划产能(包含现有的)将达到3.28TWh,其中2.48TWh为2023年1月之后新增。

 

可以预料,即便是前7名,规划产能也不会统统落地。一方面,是原料供应瓶颈;另一方面,则是新能源渗透率增长不可避免地放缓。

 

另据预测,2025年全球装车量需求只略高于1.0TWh,也就是说,届时全球需求都不够这几个供应商分的。

 

 

很多头部电池厂高管也都在警告称,最晚2024年将出现严重电池过剩。但这不妨碍他们大肆扩张,“死道友不死贫道”是他们共同的算盘,大家都指望快速扩张出超大产能,以规模成本优势,挤垮对手。

 

因此,《汽车人》同样可以很容易预见到,眼下价值分配有利于上游的局面将在两年内倾覆。电池厂之间激烈的竞争,将使电池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局面将重新有利于整车厂商的时间,可能在2024年中期,届时正极原料仍然不会快速下跌,但电池厂商将面临一波出清。

 

现在的集中度已经非常高(前10名市占率高于90%),不但排名15-40名(今年10月有40个电池供应商实现装车)的要出局一大批,可能也会发生巨头倒下的事件。

 

智能化下放的可能性

 

《汽车人》此前在《自动驾驶,冷了》一文中,分析过智能化进程,已经陷入了低潮。

 

这里我们只提炼结论:L4以上的Robotaxi一直没有展现出商业价值,而且不是今年才发现的,2020年就已经杀了一波估值。今年的投资萎缩,直接将未实现商业落地的项目,打回原形。

 

投资人不再买单的结果,是几个互联网公司在死撑。本来就狐疑的车企,更是跑的没影。

 

互联网公司此前极力兜售的高等级自动驾驶系统,乏人问津,主要是因为互联网公司总想提供软硬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不可避免要走“生态”路线。这引起了车企的警惕和反感。

 

大多数车企,不想迎来一个拥有超级技术霸权的一级供应商。只有赛力斯、极狐、斯特兰蒂斯旗下的菲亚特,愿意做深浅不一的尝试。但这和L4已经没什么关系,能够搭载的仍是L2,只是据供应商夸口称,新系统叠加了少数L3的新能力。

 

 

2023年,智能化的下一步,将是出人意料的“技术下放”进程开启。在智能化技能堆满的高端车上俘获了勇于尝鲜的消费者之后,智能车机(包含自动驾驶、座舱),将加速地下放到中低系列车型上。

 

又和以往一样,大多数合资品牌将再次慢一拍。合资新能源之所以被大多数年轻消费者逐出考虑范围之外,此前属于在智能化思路上慢了,而2023年将要犯的错误,是不舍得将大招下放。

 

我们看到,跨国车企已经从头开始做电车架构,增加智能化部署,成本并不高。语音控制、OTA、主动刹车、远程控制、领航功能、无人泊车等功能集成,在新能源渗透率上,已经达到80%。智能化已经不再是独树一帜的卖点,不搭载就要冒着流失潜客的风险。

 

软硬件能力有了,剩下的是经营思路。先发者们现在比拼的,是将新的智能化功能更快地部署于新车型,或在已经售出的车型上解锁。

 

 

新技术迭代速度将比燃油车上自动挡取代手动挡之类的进程,要快得多。大家应该做好准备,迎接技术快速成熟、快速上车的节奏。如果这一步跟不上,跨国车企还将重复2022年在新能源产品上的失意。

 

至于2016-2018年预测的美好时代(无人车普遍部署),2023年仍然远未成熟。

 

智能网联未有突破性进展

 

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走了另一条路,即从人的体验出发,解决社交互动与舒适的需求。

 

这部分需求,取决于网联化设备部署。4G调制解调模块早就部署到位了。现有能展望的智能化功能,对数据流的依赖,4G就能办到,这让5G部署有点尴尬。

 

电信运营商现在仍在5G运营上亏钱,以至于放慢了基站建设速度。而5G对基站密度的高要求,反过来又压制了5G体验。

 

 

虽然有边缘网技术,可以解决拼接5G与4G带宽过渡的问题,但5G在智能汽车上的核心需求,即万物互联,在10厘米级高精度地图、云端算力指挥和智慧城市上的运用,仍然远未达到工程化。实际上就连最粗陋的验证系统,都未能搭建出来,比Robotaxi的商业化前景还要差得多。

 

这个进程推动得过于缓慢,技术只背一部分锅。天量的改造资金投入,目前困住了汽车产业。在政府没有亲自投资推动之前(出台一些利好政策没用),无论车企还是互联网公司,都不打算认真研发任何一个子系统。

 

事实上,因为技术和商业的双重不成熟,高速网联的应用,尚在空谈中。这加重了5G基础设施与应用不同步的尴尬。

 

受限于数据安全,数字孪生(即数据建模而非数字建模)尚未展现出应用前景。而VR发展了很久,就连客厅都没能占领,带动新一轮汽车网联化,更为时尚早。

 

 

2023年,智能网联的应用不会有太大变化。目前的投资和技术研发互相牵制的死结,暂时没希望打破。当前车联网应用,在技术基础设施上够用,也足够普及,而新的需求尚未被创造出来。

 

下一轮智能网联的突破性进展,仍在低速酝酿中。

 

共享业态继续休眠

 

在2022年之前,共享化就已经在“新四化”中掉队。

 

表面上的原因,在于汽车共享无法完成商业闭环。凡是经营共享概念的创业项目(很多都是车企拿点资源试水),都赔得一塌糊涂。

 

理论上,汽车“共享”的前提,是成熟的网联化、高度智能化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现在的网联和智能发展阶段,都不足以支撑构想中的“完美共享”模式。特别是后者作为一种标准服务产品,还被期望集成社交、消费和更具未来感的交通方式(无人驾驶和运营、自主郊区充电)。

 

实际上,当诸多条件一个都不具备时,共享很难单独生存,除非运营企业愿意贴钱。

 

不能期待未来一年时间内,共享的技术基础实现突飞猛进。共享业态继续休眠,将成定局。

 

 

汽车“新四化”在提出之际,就濒临解体。业内期待的四者共生、共同促进,因为技术没有按照预定轨道发展,导致它们必须分道扬镳,争取兑现自己的价值。

 

未来,四者可能会聚合在一起。即便如此,互相赋能的可能性,将不复存在。站在2023年的门口讨论这件事,颇有一种幻灭感。【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信息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