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23 > 2023年第1-2期

中国汽车出口 大场面的开始

作者:
黄耀鹏
时间:
2023-02-13 12:15:31

 

2022年中国整车出口,相对前几年变化很大,是多年积累的新能源产业优势的一次小规模释放。2022年看上去更像是一系列大场面的开始。

 

文 /《汽车人》黄耀鹏

 

早在4个月之前,业内舆论比较一致的看法,就是2022年的整车年出口“坐二望一”,超过德国已经是板上钉钉。当时不确定的是,距离日本出口量还差多少。

 

11月份,我国汽车出口量(包含商用车)为32.9万辆,同比增长64.8%。1-11月累计出口量278.5万辆,同比增长55.3%。

 

其中,乘用车出口225.1万辆,同比增长57.8%;商用车出口53.3万辆,同比增长45.7%;新能源汽车(绝大部分都是乘用车)出口59.3万辆,同比翻倍。

 

 

如果把商用车也算进来,2022年全年出口铁定超过300万辆,有望达到320万辆一线,其中乘用车将达到250万辆左右。而2021年全年整车出口为200万辆,那么2023年,中汽协认为将有望冲击400万辆。即便如此,增速仍将继续小幅下滑。

 

《汽车人》对2023年的看法虽然没有那么乐观,但2023年中国登上整车出口冠军位置,没什么悬念。

 

中日德出口格局被打破

 

从全球视角看5年来的市场,能够称得上“整车出口大国”的,只有德国、日本和中国。而中国与前两者一直都相差三四倍,其实不是一个重量级的玩家。

 

全球整车出口市场在几年内就被颠覆,完全是国际经济环境出了大问题,才能在短期内就实现后逆转式变化,这是过去几十年造化之工所不及。

 

 

2018年,日本整车出口480万辆,德国400万辆,中国110万辆。2019年日本整车出口仍为480万辆,德国380万辆,中国115万辆。这两年的时间好像被凝固了一样,几乎没有变化。值得注意的,只是头部玩家的停滞。

 

2020年,日本整车出口掉到390万辆,德国则为290万辆,中国也掉了一点,变成105万辆。新冠疫情对全球需求的打击,远胜过对供应链的冲击,整体需求在下滑。

 

2021年,日本整车出口仍为390万辆,德国变成240万辆,中国则一跃超过200万辆。三方排序没变,但力量消长变化太过明显。

 

对于德企而言,以出口为目的在本土生产整车,已经不再有利可图。能源和原料成本的快速上涨,吞噬了德企的本土竞争力。这一切甚至发生在俄乌战争前,欧洲的政治撕裂,已经对德国汽车工业造成了长久的伤害。

 

 

2022年,预计日本整车出口在320万辆左右,德国可能仍为240万辆,而中国将在300万-320万辆左右。

 

这一年,欧洲战争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德企的本土处境更糟糕。

 

而日元贬值并未促进日本整车出口回升,反而因为原料和能源的大涨,挤压了日本出口生产成本。这多少打击了日企出口的积极性。日韩都在几个月内变成逆差国,德国也同样如此。

 

事实上,在主要工业国家中,仍能维持巨额顺差的,只有中国,其余顺差都被资源国拿到手。

 

这是国际经济环境的最大变数。而中国新能源崛起,在全球出口大盘几乎不变的情况下,不断扩张地盘。到底吃的是谁的份额,是显而易见的事。

 

出口三大区域目的地

 

2022年,整车出口平均到岸价格仍为1.4万美元,几乎没有改变。但是10月份均价突然拉高到1.9万美元,这可能是新能源出口比例增加所致。10月新能源汽车出口14.4万辆,同比增长70%。

 

其中燃油车以1.0-1.5L排量为主体,这显示了中国品牌燃油乘用车,仍然以性价比为竞争优势。但与此同时,新能源产品档次不断提升,高端电动虽然尚未成气候,但未来数量攀升,是可以期待的。

 

 

目前,欧洲市场已经显示了对中国新能源车的认可。2021年,欧洲人在进口燃油车上花费118亿欧元,新能源车上则花费173亿欧元(其中114亿欧元纯电动车、59亿欧元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同时,欧洲出口燃油车229亿欧元,新能源191亿欧元,仍是出超。

 

中国是欧盟进口纯电动车最多的来源国,占了43%,其次是韩国、美国和墨西哥,后三者相加,也仅比中国略多。

 

2022年预计中国对欧出口金额将增加50%以上。1-10月,中国出口欧洲的主要目的地为比利时、英国、挪威和德国。从全球角度看,新能源出口前三大市场为比利时、英国和泰国。

 

 

对“亚非拉”的出口开始分化。印度、泰国、菲律宾增加,而埃及、巴西有所下滑。整体而言,拉美和非洲仍以廉价车为主,均价比较低,这与当地的消费能力有关。

 

1-10月全球出口目的地排名(按照出口量),依次为墨西哥、智利、沙特、比利时、澳大利亚、菲律宾、英国、俄罗斯、马来西亚、泰国。如果按照金额,比利时拿到第一。

 

显然,东盟、欧洲和拉美,是三大出口区域市场。

 

出口企业排名变化不大

 

国内出口企业貌似还是老面孔,1-11月,包含商用车的前10名,依次为上汽、奇瑞、特斯拉中国、长安、东风、吉利、长城、北汽、江汽、重汽。其中,吉利、奇瑞、东风上升势头明显,增速分别为82.6%、70.9%和68.2%。

 

另外,虽然比亚迪出口量仅为1.3万辆(11月数据),全年未能上榜,但其开拓的新地盘比较多。预计2023年比亚迪出口将上一个新台阶,至少进入前5名无悬念。

 

 

11月份,上汽一家出口达到10万辆,同比增长近50%,占据出口量的30.4%。1-11月,上汽出口量78.4万辆,比第二名几乎多出一倍。上汽乘用车产品目前进入66个国家和地区,优势市场是英联邦国家。

 

这种现象很值得玩味,再次证明了国外市场传统的惯性有多么强大,和中国市场几年就改变大格局相比,多数发达国家市场,就像一座百年老房子一样,隔多久去看都没什么变化。

 

 

上海洋山港和广州盐田港,是中国出口整车两个最重要的港口。虽然7-10月天津港表现也比较优秀(和自己过去比),但无法撼动前两者的统治地位。上汽、特斯拉、奇瑞,一般选择以上海港为出发地;广汽、东风、长安、吉利往往选择以广州为出发港口。

 

海运的突出优势是运费低,但如果出口对象不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国家,海运的缺陷是时间长,尤其是需要走苏伊士运河的欧洲市场。

 

11月,对欧整车出口的运输问题有了新方案。武汉发运的中欧班列,第一次搭载国产新能源整车出口欧洲,到鹿特丹全程时间不过18-20天,如果到德国汉堡,可能只需要2周左右,比动辄2个月的对欧海运,要省时间的多。如果运输的是相对高价值的新能源产品,可以用时间优势打平吨位价格劣势。

 

 

更重要的是,中欧班列充分兑现了“一带一路”的设想,这是“世界岛贸易”近乎理想的模式。这只是小规模试探性运输,这种模式如果被证明更具综合成本优势,那么将成为海运模式的重要补充。对中欧关系起到的作用,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

 

至少,地处内陆的武汉(东风)、安徽(奇瑞)、重庆两江(长安)都可以借此抵消掉一些上汽、广汽的沿海地理带来的成本优势。

 

可以预料,中欧班列对中欧新能源贸易的作用,将逐渐提升量级、扩大边界,并带来一系列滚动效应。德国对华贸易也有了相应新的方案。

 

欧洲是远景,东盟是近景

 

中国整车出口地位的提升,也和德国、日本汽车产业所处的困境有关。我们一直期待一切光明磊落的竞争,将前景寄托在对手陷入麻烦之上的心理,是非常可怜且不自信的。

 

《汽车人》也多次阐明,欧盟政策层面,决不乐见欧洲从汽车出口的强工业集群,转变为进口电动车的区域。长期政策改变,已经有了诸多迹象。如果中国出口欧洲涨得太快,短期政策阻碍,恐怕也箭在弦上。

 

未来的重点,恐怕是对希望市场,进行本地化产能部署。能否效仿汽车强国的全球部署之路,现在还很难说。因为世界已经和上世纪90年代有了很大的不同,后发者无法踏入同一条河流。

 

 

宁德时代最近在德国的工厂已经生产出第一批动力锂电池,这是个明显的信号。既然供应链企业能去投资,整车企业应该也可以。

 

对于电池供应商来说,欧洲处处是机遇,而对于整车企业则未必。在整车贸易上证明自己,才有进一步投资的可能性。最终目的则是在欧洲建立整车基地和配套的供应链,当然也包括将当地已有的供应商融入进来,才有机会在这个市场长期存续下去。

 

在欧洲市场站住脚,对全球汽车市场具有强示范效应。其余市场(除了美国市场)进入,就顺利多了。

 

 

但《汽车人》猜想,这是远期一点的规划。中国汽车走出去,以新能源投资为海外开拓之剑,兵锋第一个所指,是东盟市场,而非欧洲。这么预测的理由,《汽车人》在《中国新能源车出口:东南亚才是重点市场》一文中有详细一点的阐述。

 

同样可以预料,中企“真正”走出去(重资产投资)的第一战,就是与在当地树大根深的日企发生正面竞争。这种场面,将在两三年内就能看到。

 

2022年中国整车出口,相对前几年变化很大,是多年积累的新能源产业优势的一次小规模释放。如此,2022年看上去更像是一系列大场面的开始。【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信息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