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1 > 2011年第10期

十问

作者:
时间:
2011-10-11 17:34:22

一声炮响,由保路而革命,从帝制到共和,鲁迅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涂饰太厚,废话太多,不容易察出个底细来。

辛亥百年,世纪新梦。细数历史波澜,十问车业,以践行未来。
 
 
  1. 辛亥百年,中国汽车工业最需要纪念的是什么?
貌似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关联并不大,但请记住,想当然,只会重复已经发生的错误。这个世界,不存在完全不相干的两件事情。
鸦片战争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自大迷梦,中华文明也在文化自闭中苏醒。中华民族复兴之梦,肇始于文化自觉。历经几代先贤在绝望彷徨中的痛苦求索,革命党人重新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包容胸怀与整合智慧。辛亥革命的思想文化力量,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发展。
与之对应,中国车业的“大国迷幻”是否需要思想文化的刺激?习惯了冷冰冰的产销量数据、习惯了对本土庞大需求的依赖、更习惯了用西方舶来之术(包括产品与管理)包装自己,虽然当下已经对此有所觉醒,但我们更强大的思想文化力量在哪里?中国汽车工业需要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来引导整个汽车制造、汽车创新、汽车文化……整个产业链条与产业环境的前行。
精髓,不在机械产品,而在看不见的思想文化之手。
 
 
  1. 中国汽车工业是否需要“孙中山”式的人物?
孙中山之所以称为“国父”,并不在于他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其“工业强国”之梦也夭折在不成熟的环境之中。之所以伟大,在于其主导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若无一个“灵魂式”人物的领导,星星之火,也绝无燎原的可能。
百年之后,新时代不提倡单纯的英雄主义,也不夸大个体的力量。随着市场环境的日渐成熟,依靠个人魅力带领企业迅速成长的例子正在减少。但30年的改革开放,不足以让中国企业能够完全脱去老体制的“外衣”。中国车业多年的合资合作,让中国汽车的人才团队随之成长起来,他们是中国车企的最大财富。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精神领袖,会对他们产生强大的磁场。
在ISO(质量管理)八大原则中,领导者的作用排在第二位,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企业体制是什么,精神领袖是有必要的。然而,目前的中国车企,精神领袖更多存在于民营企业。相比而言,央企、国企因为体制约束以及制度标准的建立,法治更强于“人治”,如福特汽车穆拉利那样的角色,鲜有。
不提倡强势的“压迫”。企业领导者,如何利用个人魅力,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是每一个中国车企真正成为现代企业的必然前奏。
 
3,北洋军阀混战,中国汽车工业从中看到了什么?
   从袁世凯偷窃革命果实,到之后的地方军阀兴起,府院之争,短暂执政,即使各系都曾提出过工业主张,但在权力利益的争斗之下,强国梦想无奈地陷入原点循环的圈子,混乱之中所收获的经济、外交、文化的“开明时期”,反倒是意外的成果。
从最初的计划经济到如今的市场经济,原本属于国家高度垄断的汽车工业,成为与全球接轨最为密切的领域之一。但从政府完全控制到“地方自治”,各地汽车经济,却没有迎来自己的“开明时期”。历史上的诸侯军阀各有各的小算盘,现在的地方政府反而有共同的政绩动机。官员们来了,走了,升了,撤了……留下的更多是GDP崇拜与当地汽车工业发展模式的僵化。
谁都知道,官员们离不开政绩,如果政绩考核,能够真正从有利于汽车工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制定,而不是单纯的GDP增长,地方要员们还会如此行事吗?某种程度而言,北洋军阀的诸侯们,比某些地方政府,要单纯很多,可爱很多……
 
 
  1. 辛亥革命之后,为什么依然缺乏稳定的秩序?中国汽车工业是否是“有序”之治?
辛亥革命摧毁了延续二千年的中华帝国秩序,但从晚清到民初,中国面临着权力与权威的双重危机。国家四分五裂,中央权力式微,政治秩序缺乏公认的权威。
无权威,则无序。政治如此,经济亦如此。中国汽车工业尚处于构建秩序的过程中,未到“无序”可能出现的阶段。但这却是一个敏感的时期,纵向,从中央机构到地方政府,横向,从国资委到发改委,太多的政治因素,压在了汽车工业的头上。这厢才喊着新能源“弯道超车”,那厢则认为新能源短期内无法成为主流。车企如何跟着政策大旗走?而与各部委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协会、学会,更是充斥在车业四周,仅每个月的汽车产销量数据,就有不同的版本。
中国汽车工业秩序的建立,需要权威意见。不仅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主管机构,做出高瞻远瞩的指导意见,相关部门更要互通有无,出台以中央思想为主线的辅助政策,构建合力,而不是相互打架。否则,就会如晚清新政所造就的多股新政治力量,试图分享政权那样,导致整体环境失去秩序,无法形成中国汽车工业良性成长的土壤。
 
5,暴力最强者,让中国迎来了全新的时代,但最终也以失败告终。对于必须改观的事情,什么才是最合适的道路?
 很多理性的人士都认为,要解决中国的问题,离不开强权统治者,没有由来已久的强权体制,就撑不起中国这个大摊子。但辛亥革命的枪声,百年之后,依然遭到质疑与批判。强权,只是革命的前奏。
100年前,中国就要通过市场化、民主化两项大考,100年后,中国依然在通向这两项大考的路上。这里,不谈政治,只讲经济。中国汽车工业在“市场化”与“民主化”的道路上,依然脱离不了“被体制”的命运。产业发展,始终需要为政治建设“添砖加瓦”,政府部门的意见,更多时候高于经济发展的规律。否则,各个车企也不会太多出现某个部门领导视察后,就会根据其意见对具体项目进行“修订完善”的现象,甚至是最基本的车型外观设计,也会受其“喜好”与“审美”做出相应调整,导致最终的设计变形。
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政治压力,实际是变相的“强权”。中国各大车企,需要理性地谏言,而不是一味地听从与点头。强权,永远都不会是遵循市场的正确答案。
 
6,同样是为了拯救没落的中国,从帝国转向民国的过程中,曾出现了革命派、北洋派与立宪派3种看似不同的力量。但不同的流派,真的就不能达成共识吗?
三派同源,殊途同归。这已经是史学家做出的定论。这3种力量表面看上去是那么不同,他们之间好像很难达成基本的共识,但无论是革命派的孙中山、北洋派的袁世凯,还是立宪派的张謇、梁启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起点,就是要改良、要改革。所以,如若三派和平谈判,彼此妥协,将会让革命付出的社会代价最轻,成本最低,但历史没有如果,革命的果实,是用鲜血堆砌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我们通常都不愿意采取这样的方式?正如中国汽车企业各自为战,各干各事?自主单干,零部件单干,新能源单干……大家都在重复同样的事情,浪费更多的成本与资源,虽然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但为了保护个体的短期利益,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被忽略了。即使已经出现类似“中联发”这样的核心总成联合开发联盟,也不过是各怀心事。也许未到最后成功的那一天,这样的局面还会持续。背后更关键的,在于我们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明智战略决策机构。
 
7,“轮电之争”与“铁路之争”,百年历史早就有了“国进民退”的现象,英雄与流氓的界定,果真需要如此清晰吗?
当年的轮船招商局与民资大量入股铁路建设,已经体现了两种观点,一是以政府之名将会得到政府的多种优惠待遇甚至某种垄断权;二是私人资本反而会使国家经济发展更为强大,应给予民资更大的优惠政策。
百年发展,两种属性的资本,一直处于争锋相对的状态,即使当下,所谓最为开放的汽车产业,同样如此,只是“国进民退”的言论,总是被引导成为被夸大的“子虚乌有”。但当同样的机会摆在国企与民企面前的时候,胜出的更多会是前者。不可否认,国企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但民企同样应该获得更多的扶持,他们的创新精神与灵活制度,某种程度上强于国企。目前民企的生存环境,已经好于几年前,但并不足够。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经济制度建设,若先是设置障碍,转而允许,进而政策又模糊摇摆,这是中国企业向现代化转型中的最大障碍。
比如,当合资自主以“自主”之名被政府重磅推出时,是否还能想到更为艰难的民资自主品牌?承担着转型先头任务的中国汽车产业,需要不同属性企业真正的“和谐”相处。
 
8摧毁了两千年帝国秩序的辛亥革命,为什么没有实现制度转型的成功?中国国有企业体制的转型,能不能寻找到转型中的盲点?
民国初年,曾经有过两次重建秩序的制度性实验:议会民主制和袁世凯的威权政治,然而在很短的时间里面,通通归于失败。 创建了新的政治共同体,却没有同时创建共和政体所赖以存在的正当性基础——宪政,权力归属问题始终压倒权威重建问题,这是失败的最大原因。
经历了百年动荡的中国人,需要重新反思,走出百年轮回的历史悲剧。 汽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成为中国国有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因为按照一般观点,汽车国有集团更开放,更全球化,但体制的包袱、陈旧的思维,无论是汽车还是其他产业,只要在体制之内,都会存在。
大型汽车央企总经理的选拔,从东风汽车开始,总算拉开了汽车国企改制的序幕。董事长与总经理的管理之职分解,可谓是很大的进步。然而,“人治”大于“法治”的管理模式,短期之内并不能解决,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困难重重。仅一项,在西方盛行的股权激励机制,就无法在国企中获得认同,涉及“人”的多方因素,无法得到平衡。
西方模式不需拷贝,但从根本上需要建立的制度机制,包括车业在内的中国国企依然缺乏。
 
9,“辛亥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的意外。”史学家认为,打响第一枪的革命党人,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试问,中国的汽车工业,是否做好了应对未来的准备?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会在意外收获的成果中迷失自己。就像孙中山本身也没准备好,所以才会让权给袁世凯,就像希望三权分立,却没有考虑与清末新政的改革衔接……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真正得益于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经济、合资合作、消费需求……为其提供了跨越的时机。但这是中国汽车工业现状的真实反映吗?
我们总是说,国企有着更重要的社会责任,所以我们在自主发展道路上受到了阻碍;我们的底子太薄,所以我们的自主发展需要更艰难的时间周期;我们的汽车消费环境还不成熟,所以我们的自主发展需要更多的民众支持……
没错,这都是事实。但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承诺,有多少是真正落实到位的?官员的身份,总是希望通过高档车体现;企业的发展,总是过多依赖合资合作的利益支撑;自主的模式,更多在于模仿、引进、外购……
如果总是以上述客观原因为借口,这实际是一种逃避。百年之后,如果还这么说,那这是政府的责任,企业的责任。之所以存在这么多的问题,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反思历史,反思自身,摒弃历史的符号,理性看待一切,才是最客观的态度。补完没有上完的课,才是最重要的态度。
 
10,“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回看孙中山的这句话,中国汽车工业还会在“汽车大国”的宝座上自得吗?
大而不强,已经是对中国汽车工业现状的普遍共识。20余年的合资合作,我们的确学到了管理、标准、制造技术、生产方式……但扪心自问,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不是庞大的汽车消费潜力,也不是低成本的劳动生产力。汽车产业的主导者,需要一种高瞻远瞩的眼光,对未来的方向坚实确定,“大跃进式”的口号与空想,只会让产业发展存在太多的变数与太多的被动。如若不正视当下的矛盾,比如,产业发展与产能扩展之间、本土自主扶持与合资合作利润之间、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之间、社会改革与企业承受力之间、消费环境与产业环境之间等等太多的矛盾,如若积累到一定程度,将会在未来一定的时候总体爆发。渐进式的变革,才会在最小的震荡之中,帮助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过渡。
 

相关信息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