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1 > 2011年第9期

透视企业第三层次核心管理

作者:
时间:
2011-09-09 11:03:24
   
21世纪,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其所拥有知识的质量,对知识的管理也逐渐成为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知识和信息也正在取代资本和人力,成为最主要的资源。随着知识和信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占据的位置越显重要,知识管理也成为企业继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之后的第三层次核心管理。
 
知识管理的意义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把企业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据美国一家知名顾问公司的研究报告,美国有超过60%的大型企业已经或正在进行知识管理导入,欧洲与英国的比例更高达70%。
企业导入知识管理后所获得的具体效益分别是:可以协助企业做更佳的决策(71%)、可以对顾客的掌握度更高(64%)、可以协助企业降低成本(57%)、可以协助企业增加利润(52%)。为此,新一轮的管理变革浪潮正席卷全球。那么,为什么要进行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在工业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基本靠资本和劳动力;在信息化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就靠智力、知识和信息。根据“二八原理”,企业80%的核心知识和技术往往只掌握在20%的人手里,这20%的高知型人才就成为行业内其他企业觊觎的对象。人才争夺战随着商业竞争的白热化越演越烈。企业在考虑如何留住核心人才的同时,也务必要考虑如何留住核心人才所掌握的知识、技术、信息。
在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地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构建知识管理系统
如今,企业所追求的核心竞争力构建与人力资源开发等一系列的重要命题,都无法绕过知识管理的创新。企业如能有效实现知识真正共享,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有效转化,以及形成知识管理的系统化运作模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实现既定目标。
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将个人知识转化成为组织知识,将隐性知识转化成为显性知识,并对有用的外部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企业的知识资源。为此,必须进行以下步骤,对企业的知识管理进行合理化构建。
(一)打造支持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
 哈佛大学的科特(Kotter)教授对企业文化与绩效的关系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在《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一书中,他指出企业内部的文化因素能影响到知识管理的过程,这种影响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类型,是有利于或者是妨碍知识管理的过程。因此,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崇尚知识、尊重知识的氛围,鼓励、引导员工分享知识、合作创新,是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的前提。另一方面,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企业文化,会使员工切身感受到勤于学习、分享知识的益处,因此,员工会自发产生获取知识的动机,进而促进了知识转移的发生。因此,打造支持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是构建知识管理体系的第一步。
(二)建立知识信息库
据Gartner报告,企业中85%的数据是以非结构化的形式存在的,例如电子邮件、报表、办公文档、扫描文件、网页等,而这些非结构化数据往往散落在企业的各种应用系统中,无法得到统一的管理,知识管理系统必须对数据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从创建到管理、保护再到发布、消费,最后到归档、重用或者销毁。
将这些散见于企业各个角落的信息、资讯、知识串联起来,可以采取自建方式:通过对企业核心部门、核心岗位的职位分析和业绩评估,以绩优者为标杆,制定出技术标准及管理标准,并通过对行业最新知识的梳理,构建出一般知识库和专业知识库。其中,一般知识包括行业知识、商业常识;专业知识包括客户知识、企业内的专利及创新、企业外的专业及创新,以及业务经验分享。其中,业务经验分享,是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平台,而客户知识、工作标准及管理标准是个人知识转化为企业知识的平台。知识信息库的建立也可以依托专业的知识管理系统提供商,用先进的IT技术帮助企业搭建一个可以使每个员工都可以无障碍实现学习、交流知识的信息操作平台,借助IT技术的支持,可以更有效管理企业的各项知识活动。
(三)建立知识管理的组织及制度保障
 知识管理的组织及知识管理相关的制度,是促进知识库平台使用以及知识管理流程顺利实施的保障,决定知识管理的成败。尤其是在搭建知识管理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制度的完善。
例如建立知识管理评价与激励制度,这项制度有助于企业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获得较好的知识成效,通过知识管理评价制度对知识管理过程进行监控并对知识转移活动实现的结果进行评价。既有助于企业明确已完成的知识管理活动为企业带来多大的收益,同时也为后续知识管理活动提供经验支持,从而保障后续知识转移活动的成效更加显著。
企业建立知识管理激励制度,可以促进知识转移活动的发生与进行,而知识转移恰恰是知识管理的中间环节,只有当拥有知识的员工自愿将获得的知识转移出来,把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知识管理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而如何使员工自愿将隐性知识贡献出来呢?必须依靠激励制度对其进行鼓励,使知识拥有者能够体会奉献知识带来的价值。
由于知识能够为其拥有者带来价值,那么,向外转移或共享知识往往意味着知识拥有者个人利益受损,这就削弱了员工转移自身知识的意愿,不利于企业知识转移的进行,放慢知识管理的进度。而知识管理激励制度恰恰可以通过利益调整,对贡献知识的员工给予适当的经济或精神激励,同时也给其他员工做了榜样——“贡献知识等于收获利益”,除了激发员工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之外,还能够在企业里营造出“爱学习,爱知识”的良好氛围。
 
知识管理的应用及推广
(一)西门子的知识管理体系
在知识管理的引进和实施方面,咨询公司走在了前面,如安永公司、普华永道公司等。而作为一个传统型企业——西门子公司(SIEMENS),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以及具体的实施方面,也走在了前列。它试图通过对知识的有效管理,来提升企业在各个业务领域的业务价值。
西门子推行知识管理,同样来源于外部市场、内部组织、技术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为创造更多的客户价值,为改善业务运营,西门子认为必须采用新的协作和管理方法——知识管理,来创造全球化的知识网络,不仅将业务“触角”延伸,还要使其更加智能化。

 
知识管理关键过程
知识环境
战略、协作和领导力、价值观
知识创造
知识共享
知识社区
人、组织
 
关系
 
知识集市
基础结构(平台、工具、服务
工作场所)、内容结构等

考察西门子公司的知识管理实践,我们发现,它超越了对于知识管理的传统技术观,认为成功的知识管理系统应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并给出了一个参考模型,该模型聚焦于4个方面:
西门子知识管理的实践模型(来源:西门子公司)
·知识社区。即试图跨组织边界形成最佳实践网络,使企业中各个领域的知识能够通过社区得到共享,使员工可以对业务的相关主题进行知识交流,充分利用已有的成功经验。
·知识集市。如果说知识社区建立了人和人、人和组织以及组织和组织之间的联系,而知识集市则提供了有关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它通过知识地图、Intranet等来进行最佳实践传输,保证所有员工能够访问最佳实践资源。
·知识环境。知识环境主要是“软”环境方面对企业知识管理提供支持,即需要在企业战略及价值观等方面来推进知识管理在企业的实施,在组织中形成知识交流的气氛和知识共享的文化,使员工能够有效进行“从业务中学”、“分布学习”以及“虚拟团队学习”。
·知识管理关键过程。建设知识社区、知识集市以及知识环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实现对企业知识过程的管理,使企业知识共享、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的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知识社区在西门子知识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如西门子在R&D、咨询、制造、销售以及后勤等多个业务领域建立了知识社区。通过知识社区,能够使不同的知识内容尤其是最佳实践得到充分共享,从而提高业务效率和改善业务效果。
西门子多个业务领域的知识社区(来源:西门子公司)
 
业务过程 知识社区 内容
R&D 工业自动化组的1200个软件工程师 隐含的:个人/集体的经验、关系、背景信息等
 
显现的:意见、案例、故事等
 
正式的:方法、结构、模型、工艺等
咨询 2000多名SAP咨询顾问
制造 1500多名过程技术工程师
销售 4000多名遍布全球的提供客户化方案的销售/营销人员
后勤 200多名后勤采购专家
(二)施乐公司的知识管理体系
成立于1907年的施乐公司(Xerox),在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方面也走在了前列。似乎知识管理的变革更容易发生在高科技公司,而以“静电复印技术”发家的施乐公司更是深谙其道,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受到日本复印机的威胁后,最先建立起基准测试(benchmarking)制度,向其他行业的优秀公司学习,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进人90年代后,施乐公司又以战略性的眼光,率先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展示了企业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而采取的发展战略,从而为企业的竞争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施乐公司知识管理体系的主要经验有:密切注意和深入研究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重新审视原有的信息管理体制;大胆实现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变,设立知识主管;建立企业内部网络,信息管理产生根本性变化;建立企业内部知识库,实现利用基础之上的知识沉淀。
    知识管理是继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之后,企业不得不重视的第三层次核心管理,它看似虚无缥缈,实则与企业的命脉息息相关。它可以是一种具体的管理职能,也可以是一种植入式的经营战略思想。而今,“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创造财富”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励志的范畴,如何在知识是黄金的时代,把握住锻造黄金的利器,始于如何构建好企业的知识管理体系。
 
 
 

相关信息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