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1 > 2011年第8期

新时期,新联盟

作者:
时间:
2011-08-06 17:42:10

时隔两年,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11年7月再次踏上欧洲之旅。
研究一下温总理的访问路线,有些意思:先抵东欧匈牙利,次访西欧英国,后折回中欧德国。不论从外交礼仪出发,还是作为友好关系的“颁奖”顺序,最重要的都放在最后。与两年前如出一辙的日程安排,明白无误地透露出,德国是中国最重要的欧洲伙伴。
温总理在最后一站的德国只停留了20小时,堪称旋风式的工作访问,但似乎远比在英国呆72小时更卓有成效。而中国早在2009年,就取代美国成为德国在欧盟以外的最大贸易伙伴。
这一次,中国总理率领了16个部长参加政府首脑会谈,前所未有。双方的部长们举行了“多边”会谈,签署了一系列的协议,其中《中德关于建立电动汽车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以下简称《声明》),称为这些协议中的明星。
《声明》并非凭空冒出来的,而是建立在两国政府各自的电动汽车战略规划之上。在2010年中德《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中提到两国应积极建立“替代动力平台”。《声明》显然是作为后者的细化操作出现的。
众所周知,首脑峰会能解决的具体问题有限,多是职能部门谈妥了的东西,拿到政府首脑面前最后确认。而这次的《声明》却在首脑和双方多个政府部门的共同参与下制定出来,一方面说明双方在电动车领域的合作已经达到高度共识的地步,根本不担心部长们谈崩的风险;另一方面也证实了,双方打算协调电动车发展步调的传言,为新能源时代的开启做好了准备。
为了落实《声明》,双方指定固定联络人,定期举行司级以上联席会议。而执行部门涉及到双方共十几个部委,还将吸纳更多的部门参加协调。看到这里,还能说什么?中德已经把未来新能源发展的命运系在一起,甚至是共进退。
 
中欧政治基础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也在纳闷,温总理为何要在如此孱弱的贸易伙伴(英国)身上花费3天时间。和两年前相比,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感到自己前所未有的虚弱。
很长时间内,欧洲并未像美国人那样,认真地对待中国的崛起,只把中国看做为新兴市场。高盛要员奥尼尔的“金砖理论”,仿佛从一开始就为了误导欧洲人。
预料之中的希腊违约危机,葡萄牙、爱尔兰、西班牙嗷嗷待哺,欧盟和欧元都走到了十字路口。在东欧人看来,中国政府领导人时隔20多年重访匈牙利,顶着救世主的光环。温家宝公开承诺继续投资欧洲主权债券市场,在去年87亿美元匈牙利国债基础上,于2015年增持至200亿美元,于是,这顶光环更加耀眼。
有媒体称,温总理此行不过是继续前年的撒钱行动。马来西亚《星岛日报》就认为,中国的慈善活动,目的是希望以法德为首的欧盟解除武器禁运政策、承认中国市场经济体的地位。“投桃报李”说貌似合理,但还是有小气之嫌。
事实上,政治内幕交易的三要素是:秘密、筹码的可兑换性、交易失败的惩罚机制,中欧合作并不符合上述条件。况且,解除武器禁运问题上,欧洲自己做不了主;而且,欧洲还没傻到数百亿欧元就换取承认市场经济地位。在中国的一再敦促下,欧盟“总统”范龙佩一直虚与委蛇,其当然知道该筹码的价值。
中欧加强合作的政治基础,在于双方没有根本利益冲突,也在于中国视欧盟为美国势力的平衡者,多极化的重要一极。在俄罗斯的经济实力20年内不成气候、日本跟在美国后面亦步亦趋的情况下,中欧合作是世界稳定政治格局的重要一环。
而中德合作则是中欧合作的核心,没有“之一”。
 
为什么是德国?
过去的事实证明,德国存在高瞻远瞩的政治家。
1978年的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可以忽略为零。德国汽车企业在70年代末的开拓行动,确保了他们在中国市场30年的领先地位。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表面上是双方企业合作,实际上则由政府策划、推动和促成。而如今,德国人显然想再次复制历史,在新能源时代的大门将要开启的一刹那,抢占制高点,从而确保在中国市场未来数十年的地位。
对于中国来说,为什么选择的是德国?
日本是我们的近邻,而且日本企业明显在电动车制造和电池储能技术上领先全球。在电动车的商业开发方面,日本企业的产品更是市场的领跑者。而德国企业,始终没有放弃清洁柴油、混合动力、氢能源技术,研究重心的转移是最近两三年的事情。以前也搞,但有些三心二意。在政府的支持力度没有上台阶之前,由于电动车市场前景并不明确,欧洲企业普遍持谨慎态度。
我们没有选择市场和技术的双重领先者,的确耐人寻味。明显的,这首先是一个政治决定。从德国《国家电动汽车发展计划》中,可以看出德国政府推动的决心。这一点,与中国政府不谋而合。
中国政府,并非单纯将电动汽车看成交通解决方案,而是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在政治考量面前,经济因素退居次席。如前所述,中欧合作符合中国的地缘政治利益。在欧洲国家中选择政治关系最稳定、汽车产业实力最强的德国顺理成章。
而涉及到具体合作内容,技术优势方的态度决定了合作的深度,甚至前景。中国人并不指望一直依靠对方的技术施舍,而期望在电动车还很弱小的初期,获得产业启动能力,从而使电动车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
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日本企业吝啬于电动车的技术转让,但与之相反的一面也没有证据支持。企业合作与消费者的选择和政府不同,他们只从技术和经济利益上考量。即使没有政府推动,中德企业的电动车合作也远多于中日企业合作,就足以说明问题。
虽然《声明》也强调了非排他性,但中德对电动车(包括替代能源)紧密合作已成定局。能否像传统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一样富有成效,甚至开创一个时代,还有待于两国政府、企业的落实能力,也取决于市场的前景。
 

相关信息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