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1 > 2011年第8期

稀土战争

作者:
时间:
2011-08-06 17:45:32
一则科学消息,如果涉及到国别资源之争,就不再那么简单了。
6月,据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网站报道,日本科学家在东太平洋的夏威夷和法属波利尼西亚周边海底,发现储量800-1000亿吨的稀土矿床。这则消息最早见于《产经新闻》,并未引起重视。直到英国科学杂志提及这片海底淤泥中稀土蕴藏量1000倍于陆地,舆论似乎都被这惊人的数字吊起了胃口,纷纷讨论起3500-6000米水下开采的可行性。
其实,太平洋海底不光有稀土,早在1872年英国环球考察船队就发现锰结核为首的多金属核,摆在大洋柔软的底部表面,甚至不需对待海底稀土那样处理大量淤泥,直接用抓斗捞取即可。但140年过去了,商业开采仍然没有实现。
不仅如此,海底可燃冰的商业开采,也从炙手可热到乏人问津。在数百个大气压的压力之下开采任何矿藏,难度都不亚于开发月球的“氚”。正因为海底环境极为苛刻,我们对深海底的认识甚至比不上火星表面。
但必须承认,不管从哪个角度看,稀土资源的争夺都堪称一场战争。
占全球稀土进口量1/3的日本,做梦都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即使这些储量真实存在,即使开采毫无法律障碍、没有别国掣肘,在可预见的未来,这样巨大的储量都只能画饼充饥。所以,鼓吹开采海底稀土只能是“忽悠”。至于英国人也跟着摇旗呐喊,应该算“组团忽悠”。
目的何在?无非在暗示中国不必把稀土出口配额卡得这样死,如果太平洋底的1000亿吨储量能够挖出来1%,就会使稀土价格跌到马里亚纳海沟里去。
一方面,美国一直声称将重启封闭已久的加州和怀俄明州的稀土矿藏,重建稀土生产;另一方面,美国媒体对中国的稀土出口政策不断发出刺耳的声音。
如果海底稀土唾手可得,如果美国的稀土生产线可以轻易重建,何必对中国发动舆论战?前者遥遥无期,后者至少需要10-15年。即便重建,重稀土资源仍然需要依赖中国。
美、欧、墨西哥等国将中国告上WTO仲裁法庭,诉中国焦炭、萤石等9种原材料出口限制“违反世贸规定”。2008年,欧盟对中国焦炭实施反倾销税,中国自限定额后,又称限制违规。
这显然不是双重标准的最新例子,初裁结果不利于中国后,至关重要的稀土资源将出现在第二批诉讼标的清单中。最终是希望让中国继续以占35%的稀土储量,继续无条件地支撑90%的供应量,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不肯就范就让你吃官司。
法律战,中国先输一阵。从以往的经验,从告状到初裁至少两年,而初裁结果很少被改变。负责贸易的欧盟委员卡德尔·德古特称,目前的裁定为稀土诉讼“铺平了道路”。也即稀土最早2013年才能被裁定配额出口违规。出口配额制使中国获得“不公平优势”的原因在于,中国没有同时限制国内市场。其实,我们可以同时对国内市场实行配额制度,也可加强出口税的征收力度和幅度,仍然可以达到限制出口、保护环境的目的。
当然,法律和舆论压力都集中在出口环节只是暂时性的,稀土生产者联盟的组建已接近完成。届时,几个大企业之间搞一个类似欧佩克的生产限额协定。有无出口配额制,我们都能达到目的,让杯葛势力徒唤奈何。
联想到过去失去控制的稀土贸易,某些国家趁机储备了足够20年使用的铷、铈金属。中国商务部显然明白自己的使命。鉴于争夺的“标的”(指稀土资源本身)掌握在我们手中,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中国享有某种优势。我们所要做的,是维持自身的优势,从过去的错误中汲取教训。战争的另一端肯定继续想方设法削弱这个优势,但他们可打的牌无疑是有限的。
 

相关信息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