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1 > 2011年第6期

大宗商品坐上“过山车”

作者:
时间:
2011-06-14 10:55:17

进入5月份以来,国际市场的大宗商品价格就像坐上过山车,有色金属、贵金属和原油价格突然暴跌。
债券市场的“空军司令”高盛,在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中一直扮演公牛角色。但近期给客户的公开报告中,高调建议卖出期货投资组合。随后的一周之内,石油期货下跌14%,白银则重挫30%。一时间,众多投资者夺门而逃,加剧了这一趋势。
和金融市场一样,期货市场也可看作一个影响因素极其复杂混沌模型。可以说高盛的“多翻空”指引了空头们的反攻,也可以说高盛对于市场“变天”嗅觉灵敏。
 
美元走强
投资机构普遍认为,农矿、能源产品目前的空头行情,并非市场正常调整,只是对原因莫衷一是。
有分析指出,美元因素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美联储尚未宣布退出二次量化宽松政策(QE2),持续了近10年的弱势美元行情却有了反转的迹象。在美元汇率变动的长周期内,现阶段即使不是结束的开始,至少也是开始的结束。
2010年以来,变本加厉的弱势美元竟然再次证实美元的强势地位,所有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连创新高。不必看令人眼花缭乱的经济数据,每个人在生活中就已经感受到通胀的无处不在。
截至发稿,大部分美国5月份经济数据尚未公布,但失业率升至8个月新高、IBD(消费者信心指数)仅为42.8,PMI非制造业数据也一片惨淡。对经济复苏前景的担忧,迅速转化为原油等大宗商品消费的能力担忧。投机商们关于中印等新兴国家需求暴增的故事,也快讲不下去了,原因同样在于数据不再支持。
由此可见,这一次的美元走强,真的不是政府干预的结果,属于对商品供求关系的被动反应。
中德等出口大国接到的定单开始减少,中国在3月份出现了久违的双逆差。输入型通胀一方面抬高了原材料价格,使制造业面临成本压力,另一方面促使各国政府不约而同地收紧银根,通过加息、加存准金抑制通胀。
同时受到抑制的还有投资和消费。经济体越庞大,惯性越大。经济措施滞后于经济本身,同样具有惯性。一旦这些反通胀的减速措施占了上风,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必然难以为继。
现在这种局面正若隐若现,趋势的建立需要时间,扭转趋势同样需要时间。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失衡带来的痛苦矫正疗程中。对于经济决策者来说,温和的通胀是最理想的局面,滞涨和收缩的坏处不亚于恶性通胀。这样看来,原油为首的大宗商品快速下跌,并非什么好事,而是预示着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增大。
除了原油,白银和铜、铁矿石的下跌,很可能是投资获利的回吐。吐得越多,说明当初获利越丰厚。炒作期货讲究的是“捧到天上不恐高,踩在脚下不吝惜”。高盛愈是号召投资者沽空,投资者越是觉得高盛想在低位接盘,扫便宜筹码。但反弹后更迅猛的下跌,说明投行们已经率先离场。假作真时真亦假,投机行为加剧了震荡的幅度。
回过头来看,既然QE2尚未结束,那么美元的底部还需要等。眼下的大幅度下跌,最迟在6月份会得到报复性反弹。不少两头堵的预测报告都称“不排除原油在中期再创新高”,那时距离QE2的退出也就不远了。
 
利好还是利空?
原材料过山车行情对制造业的影响显而易见。在人力成本变动相对缓慢的情况下,终端产品对于原材料的价格极度敏感,但无法跟涨跟跌。原因倒不在于“发改委的约谈”,而在于市场竞争的残酷程度有增无减。与成本的频繁变动相比,市场份额的损失更不可接受。
于是乎,所有厂家对于耐用消费品的涨价无不持谨慎态度。生怕走在对手前面,导致对市场的拱手相让。除了市场上极少数的龙头企业,大多数厂家对于原材料价格没有什么议价能力,即使对于产值数十亿的汽车制造企业也不例外。
几乎所有人都能理解原材料上涨对于企业毛利率的侵蚀,原油、有色金属、钢材的上涨从生产到消费环节都构成负面影响。但下跌呢?
表面看来,原材料下跌能够对汽车制造业减负。但实际上,大宗原材料的购销合同早在年初就已经签订完毕。这其中有两种情况——保价保量和保量不保价。后者价格随行就市,风险较高,大客户普遍倾向锁定价格、规避财务和成本风险,类似于套期保值交易。短期下跌并不能有效减少成本,若下跌变为中期趋势,则年初锁定的价格到了年尾仍然“吃亏”。
原材料的价格中长期下跌过程,必然伴随市场销售的萎靡。时间一长,难以完成全年计划的厂商,也许会考虑率先挑起价格战。这将一改这两年的销售火爆局面,今年4月份国内汽车销售同比下滑-0.25%,27个月来首现负增长,已经印证了上述逻辑关系。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警告信号。
产销同时转负,固然由于去年的爆炸式增长难以为继,也和目前的全球经济气候息息相关。单月数据并不能说明趋势,但各大企业普遍对今年的市场持谨慎态度,道理何在呢?市场嗅觉。当市场数据摆在眼前的时候,再改弦更张已经晚了。
原材料过山车式的涨跌,伤不起的还是大型制造业。
 

相关信息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