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1 > 2011年第6期

最后的底线

作者:
时间:
2011-06-14 11:03:52

 中国汽车业已经退无可退,当几乎所有跨国汽车公司都表态,已经或即将参与在中国推出合资自主品牌时,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对中国市场的重新定位,更是打破了原有合资、自主泾渭分明的平衡。
大变局之后人们更加迷茫:究竟什么是中国汽车?
年初的上海车展无疑成为合资自主的秀场。广汽本田理念S1、上汽通用五菱宝骏630以及东风日产启辰概念车一起亮相,成为有别于往届车展的最大看点。而在下拉菜单中,包括北京现代、东风雪铁龙、上海大众、长安福特在内的绝大多数合资汽车企业,都已赫然在列。这些品牌将在低端市场成为跨国品牌的有效替代和补充。
由于立场不同,合资自主从一开始就遭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有本土车企高管批评它是“狐假虎威”,而更多人士对它寄予希望,认为它是提升研发培养人才,让合资企业“有血有肉”的有效途径。事实上,在不确定的市场预期面前,你很难用单纯的“好”或“坏”来评价这个新鲜事物。
虽然迄今为止,国内汽车政策中没有任何关于合资自主的只言片语,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合资自主背后的最大推手正是产业政策。对行业主导者来说,用合资自主或许可以打破外方对核心技术的封锁,更可用以弥补市场换技术的遗憾。
对国内合资汽车企业来说,经过30年的合资合作,对国外的管理经验、企业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已经有了消化吸收,但在核心研发和设计领域,外方并未与中方共享。这违背了当初市场换技术的初衷,一些企业也因此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
在理想情况下,合资自主品牌或许将成为打破外方技术封锁的有效突围。在建立品牌的过程中,需要重新打造一套自主研发的体系与流程,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方有了接触核心技术和研发的机会,作为尝试性的替代战略,合资自主为分享外资技术提供一个合法和有效的手段,或许这正是政策制定者的最大着眼点。
站在行业的高度,眼下中国汽车业的难题是——合资过强、本土羸弱,这种担忧也是政策出台的诱因,倘若启动合资自主,合资、自主界限将变得模糊,而合资自主将在较短时间迅速成为市场的第三极,原因在于,合资企业做合资自主品牌成本很低,由于零部件、生产线等配套设施已经非常完善,不需要更多投入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而合资自主所瞄准的三四线市场,正是未来中国发展最迅速、潜力最不可测的蓝海市场。
按照通用中国总经理甘文维的盘算,仅宝骏一个品牌未来5年内就要做到400万至600万辆,如果将所有合资自主品牌车型集合在一起,不难预测,那将是一个更加惊人的数字。而这个数字不仅是对本土自主品牌生存空间的挑战,更考验着中国汽车业用品牌换技术的心理底线。
 

相关信息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