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1 > 2011年第3期

韩瑞麒 身逢两个年代

作者:
时间:
2011-03-24 10:30:21

福特中国第三任“主事者”驾到,多年不济的中国命运,是否会因此改变?
葛致诺走了,韩瑞麒来了。
前者瘦削,稍显内向;后者健壮,更显激情。从面相上来看,两人就不属于一个类型。虽然这仅仅只是一种参考,但现实与此有一定的呼应作用。
葛致诺留给中国的记忆,不到两年。2009年4月1日出任福特中国CEO,这个巧合的日子,使得他的谢幕,颇有点命数的意味。当初的履新,有媒体高呼,福特中国进入到“葛致诺时代”,而现在,无论其间做了多少工作,也只能被这样戏谑:“这是个倒霉的家伙,由于业绩增长迟缓,他丢掉了福特中国首席执行官的饭碗。”
葛致诺的白领从业生涯,决定了其儒雅的学院作风;而韩瑞麒更愿意做一个行动派,生产、制造、组装等一线工厂的管理背景,使得这位常年习惯汽油味的“厂长大叔”,即使在进入福特核心管理层之后(2009年11月被任命为福特亚洲和非洲区总裁),仍然执着,也依然粗放。
2010年11月1日,韩瑞麒走马上任中国。仅两个月时间,在向其直接汇报工作的21个人中,他就相继调换了17位职员的工作。如此“铁腕”手段,一如当年毅然关闭4家工厂,与UAW(全美汽车工业联合会)强硬谈判……
“我到中国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制定更加激进的中国发展目标。”韩瑞麒说。对中国现状的改变,他明显兴奋。
然而,仅仅是“激进”策略,就能完全解开福特中国十多年的“魔咒”吗?
韩瑞麒承认,福特在中国的发展与福特在全球的地位相比是不相称的。“福特在美国汽车市场的份额是16%,在欧洲是9%,在巴西超过10%,但是在中国,还不到3%。”
于他而言,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其前任,无论程美玮还是葛致诺,都曾发表过豪情壮语,但福特并没有因为主政者的换位,出现太多的中国转机。这个在美国历经大风大浪最终屹立潮头的“宠儿”,在中国充其量只是与“孱弱”的自己较劲。
要改变福特在中国的落后局面,韩瑞麒坦言需要更多时间。作为福特最年轻的副总裁,担纲中国市场,还有一层更为重要的意思——据外媒推测,“厂长大叔”之所以被福特CEO穆拉利委以重任,源于下一任福特掌门人的考虑。而路透社也报道,穆拉利心中已经有了一份候选人名单,并有意识地锻炼潜在的继任者。
如果韩瑞麒能够如其吉祥的中文名字一样,使得中国成为福特全球未来10年的最强引擎,那么他就距离福特的金字塔尖不远了。没有人知道最终的结果会是怎样,至少在2011年4月上海车展开幕之前,韩瑞麒的中国雄心究竟有什么样的秘密武器,他还不会对外透露。
 
一个美好的年代
不得不承认,韩瑞麒迎来了福特的最好时光。
即使尚未大刀阔斧改革,上任中国之时,他就拥有了程美玮与葛致诺不曾拥有的优势——福特北美大本营终于走向正轨,总部能够抽出精力与时间来主攻中国市场。在这之前,被北美问题折磨得头痛的福特,即使对中国市场有着再大的艳羡,也只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开展工作。后院失火的时候,但凡还有清醒意识的企业,都不会将有限的精力分散。
不同于通用汽车,由于没有申请破产保护,且没有政府贷款救急,固执的穆拉利是要让福特自己从跌倒的泥沼中站起来。所以,当中国市场成为通用全球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时,福特必须在北美重振旗鼓。
也不同于大众汽车,由于福特到华姗姗来迟,加之对中国市场认知不充分,它没有大众那般强大的群众基础,也不如“VW”那般有着充满诱惑的图腾崇拜力,所以,当大众向中国狂抛欧元投资的时候,福特没有足够的底气如此行事。
无论主观还是客观,福特中国的确失意。“迟到+保守”,成为媒体对福特中国战略的统一解读,当全球汽车巨头在中国斩获的时候,福特中国的缓慢发展,确实有点说不过去。所以,直到今天,这个解读,都是福特中国背负的沉重“十字架”。
穆拉利“一个福特”(one ford)的计划,在过去的2010年达到顶峰。全年实现净利66亿美元,而这是福特汽车十年多以来报告的最高净利。“我们正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在全世界各个市场对产品、技术和业务增长进行投资。”穆拉利的态度,自然包括其一直耿耿于怀的中国。在担任波音公司总裁期间,他就对中国市场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入主福特之后,源于公司北美重心,他也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给予关注。这不可不说是他心中的遗憾。
现在,穆拉利将这个填补福特全球的机会,交到了韩瑞麒之手,而他将会在北美总部,尽最大程度调动福特全球资源来支持其工作。
最艰难的地方,往往需要更具魄力的改革者。当年,穆拉利从波音公司空降福特,引发争议;如今,韩瑞麒以福特“新秀”身份,登场中国,同样被人观望。尤其是其“激进”作风,似乎与福特中国之前的步调并不协调。
“鼓舞人心的老板,才能带出最好的团队。在最终目标上,领导与员工必须达成一致才能行动。”这是韩瑞麒在福特总部经常说的话。他倡导用更诚实、更亲和的沟通,搭建一个效率最高的工作团队。一旦团队力形成,再困难的时期都会过去。即使与UAW这一以“强势而难缠”的工会组织打交道,韩瑞麒都不会怯场。所以,穆拉利大力提拔,并将最重要的亚非市场以及中国复兴重任交与他,也并不无道理。福特中国要走出“边缘”,一名悍将的改革,一个新人的魄力,或许更能开辟一片天地。
更为重要的是,历经程美玮与葛致诺两任福特中国CEO之后,韩瑞麒接手的是一个相对较好的基盘。虽然福特中国落后于行业平均发展增速,但这属于另一个范畴的话题。
程美玮不仅是福特中国的奠基人,也是国内罕见的执掌中国全面业务超过10年的惟一一人。10年之内,程与他的团队将福特汽车从不足万辆销量,到如今稳定于国内二线阵营。虽然不能与丰田、大众、通用等巨头相比,虽然其间也充斥着以程美玮为代表的“台湾派”与福特“美国派”角力的说法,但无论如何,程以退休方式谢幕之时,他的贡献,是让福特从当年只拿刀叉、只吃热狗的美国作风,转变为如今也能拿着筷子,吃吃宫爆鸡丁的中洋结合之风。虽然转变不太彻底,但至少是逐年在改进,而这又是任何一个跨国厂商要赢得中国市场的必需基础。
葛致诺接替程美玮,当年被业内认为更多是源于其深厚的马自达背景,因为福特希望其主政中国市场期间,深化与马自达的伙伴关系。彼时,因马3停产事件,如何平衡马自达在华两大合作伙伴一汽集团与长安汽车的问题,被快速推向了台前。随后的协调工作,其实并未有太多起色,从马3的争夺演变为后来的马自达产品渠道之争,直至2010年11月25日,福特正式宣布减持其在马自达的股份,卸下“第一大股东”帽子。如是,福特与马自达始于1980年代的战略关系出现松动,而摆脱福特之后的马自达,将有望在中国市场上正式建立50∶50的合资公司,这样的业务调整恰恰是马自达多年以来的最大渴望。围绕一汽集团与长安汽车之间的矛盾,将随之化解。当然,被安排“斡旋”于福特与马自达之间的葛致诺,使命自然终结。
全新的福特,需要一个更为合适的人选,来掌舵中国业务。
 
一个未知的年代
只是,韩瑞麒到底要迈多大的步子,才能追赶福特中国逝去的10年时光?
“尽管福特在中国市场落后了,但现在和未来我们还有机会。中国的消费者大多是第一次买车,只要我们把最好的产品拿过来,中国消费者会欢迎的。当然,要改变落后局面,是需要时间的。”在最近的采访中,韩瑞麒明确表示,产品,将会是福特中国复兴的关键棋子。
目前,福特在中国的产品只有6个,包括合资企业生产福克斯、新嘉年华、蒙迪欧、全顺和S-MAX,以及进口SUV锐界。这样的产品阵容,在跨国巨头云集的中国汽车市场,实在是显得小气,更匹配不上福特这一老牌汽车制造商的名头。
“今后福特将把全球资源投入到中国市场,所有车型只要适合中国市场都可以拿到中国来。绝大部分在中国本地生产,少数可以用进口的方式引进。”韩瑞麒说。他还透露,福特将向中国二三级城市扩张业务,并考虑2011年在中国增加更多的经销商,同时,福特要改变过去主要为北美、欧洲设计产品的做法,产品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中国因素,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要。
但如果仅仅是从产品引入与渠道扩张上发力,韩瑞麒应该不会给福特带来太多惊喜,因为这完全拼不过早已在这两方面占据优势地位的丰田、大众、通用等竞争对手。更何况,福特中国10年来,套路一直局限在“产能扩大、新建工厂、扩张网络、引进新品”等工作上,包括此前的程美玮与葛致诺,也都如此行事,而这被业界视为是在中国的“初级工作”。
即使是在这些“初级工作”中,福特中国表现也不尽如人意。虽然福克斯、新嘉年华和全顺的销量数字看似不错,但福克斯被认为是技术陈旧,市场寿命不被看好;新嘉年华又是与合作伙伴马自达共享平台技术,二者合作关系现已出现变动;至于全顺,更是主打细分市场,不能为总量提供有力支撑。
直到今天,福特中国也没能解决程美玮时代就存在的遗憾:“缺乏一款真正能够提升企业品牌的中高档车产品。”福特蒙迪欧也一直没能担当起这样的重任,无论老款还是新款,中高级车市场均凸显尴尬。
失败的原因不是惟一的。但无论是产品质量、产品定位还是营销策略,归根结底,在于福特的中国战略处于模糊状态。最值得一提的是,福特产品在中国屡屡遭遇质量问题投诉,这直接影响了一个品牌的信誉度,尤其还是一个还处于成长中的品牌。
为了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包括福特在内的跨国厂商,都在销售环节做到了极致。然而,随着市场保有量的增加,供应商与供应链的改进完善工作,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缺陷。在接受某国外媒体采访的时候,韩瑞麒承认,福特在中国与供应商的工作关系应该得到更大的提升,并以此来获得世界级的质量水平。而在2010年11月,福特也在上海召开了100家一级供应商的年度会议,“我们谈论共同的发展计划,以确保我们使用的技术数据是一致的。”韩瑞麒说。但国外网站评论,“福特并非做不到,只是一个大的商业公司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改变。”
没有好的产品阵容,自然无法带动品牌力。于韩瑞麒而言,如何让福特从2011年开始推向中国的每一款产品,都能拥有更多的客户,是至关重要的任务,这涉及到产品本身以及本土化营销工作。前者,随着“一个福特”战略效应的显现,开始出现好的势头,如穆拉利所说:“更少的品牌意味着你可以集中精力提高产品的质量。”但后者,却需要韩瑞麒这个常年在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辗转的美国人,更快地融入到中国市场,否则,他又将会陷入舆论关于“福特管理层的老美作风,完全不适应中国”的旧话题中。
至少目前,我们还无法想起,福特中国这10年来有何可圈可点的营销案例。局限于产品本身的营销,只能是一种硬性的推销,如同通用那般将产品深入人心地植入到中国消费者心中,韩瑞麒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穆拉利的追求是宏大的。他希望福特能够成为汽车界的苹果,而不是诺基亚。因为即使诺基亚在世界各地出售几十种不同的手机型号,却赶不上苹果一款IPHONE所带来的利润与口碑。韩瑞麒主政中国的策略,将不是用更多的新产品去铺开市场,而是用一款新产品吸引更多的忠诚客户。
只是,苹果的模式,并非简单的模仿。之于穆拉利,之于韩瑞麒,这都是一个难题。韩瑞麒所言“还需更多的时间”,这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相关信息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