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1 > 2011年第3期

谁需要双龙?

作者:
时间:
2011-03-26 16:55:24
双龙汽车计划再次进入中国市场,此事如何?
现在的双龙汽车已再次更换了身份。它已被印度汽车制造商马亨德拉(Mahindra &Mahindra)收购。按照计划,后者在2011年3月份完成双龙汽车的收购交割事宜,全面主导这家韩国汽车制造商的营运。为完成这起收购,马亨德拉付出了5225亿韩元(约合30亿元人民币),持有70%的股权。收购本身已经没有悬念。但这肯定不是事情的全部。
换言之,双龙汽车的生死还没有到判定的时候。或者说,现在刚刚是开始。毕竟,在上海汽车集团退出双龙之后,这家韩国汽车制造商始终处于等待之中,它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扭转败局。在马亨德拉收购完成后,双龙汽车终于借上了外力。那么,这个印度的大股东能为双龙汽车注入怎样的“血液”?这还是一个未知数。
目下,马亨德拉能给予双龙的当然是其在印度的市场。前者计划在2011年年底把双龙的两款产品导入印度市场。扩大出口是双龙汽车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把两款产品导入印度市场也符合双龙的利益。但需要看到的是,印度汽车市场销量最大的并非是双龙SUV系列车型,印度政府倡导的是经济型轿车。因之,即便双龙汽车能进入印度市场,也不可能获得巨大的销量,双龙汽车的身份,还是局限在一个相对狭窄的细分市场。当然,马亨德拉会在一段时间内会继续维持双龙汽车在欧洲的出口。
海外市场决定着双龙汽车的销量,也正是这样的原因,双龙汽车再次想到了中国。
在2011年2月中旬,双龙汽车计划借助新一代的Korando重启在中国的销售。笔者认为,中国市场并没有双龙想像中的那么容易进出。在上海汽车集团退出双龙汽车之后,双龙在中国的销售网络基本已经改头换面。要想重新唤起经销商对双龙汽车的热情,需要有相当长的时间。
不仅如此,双龙汽车与上汽集团之间的纠葛,还是给中国的消费市场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一家几近死亡的整车制造商,通过出口做大在中国的市场,很难唤起成熟中国汽车消费者的信息,至少现在,双龙很难说服中国的汽车消费者对其品牌产生好感。
这个时候,无论是双龙汽车还是马亨德拉一定会想起上汽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乘用车生产商,上汽集团曾为把双龙的产品导入中国费尽周折,但这一切都被忽视了。离开上汽集团,双龙汽车与马亨德拉在中国很难快速立足。
现在,还不是考验双龙与马亨德拉的时候。在2011年3月份之后,两家整车制造商才开始磨合。马亨德拉希望能全面主导双龙汽车的营运,但这肯定不是双龙汽车所愿意的。在已经公布的信息中,马亨德拉需要保持稳定的工人雇佣,这个期限到底有多长,势必会影响马亨德拉与双龙汽车工人工会的关系。
在资金投入方面,马亨德拉投入的5225亿韩元中,有近4300亿韩元用于偿付双龙汽车的债权银行。剩余不足1000亿韩元用于新产品的推出,这比费用很难使得双龙汽车在产品研发上有质的变化。接下来,双龙汽车的销售状况会是双方关系的测量仪。销售状况好,他们之间不会爆发明显的冲突,一旦双龙汽车的销售受到影响,那么双龙汽车的工会、债权银行代表等会开始围攻马亨德拉。这时候,接盘双龙汽车的风险会进一步显现。
在上汽集团主导双龙汽车营运之时,类似的措施,上汽集团都曾有明确的计划,而且大多计划都已执行,但依然很难满足韩国方面的需求。
马亨德拉与双龙汽车已经公布的计划中,都没有触及导致双龙汽车衰败的真实原因。在盈利与支出之间,双龙汽车应该实现怎样的平衡?就汽车而言,双龙应该成为一家怎样的整车制造商?在此类主要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划前,即便双龙汽车能进入中国市场,它也很难在市场上有大的作为。即便SUV是中国汽车细分市场中异常活跃的部分,但这些产品究竟有多大的消费群体,是一个未知数。
其实,双龙汽车进与不进中国市场是一回事,重要的是双龙汽车怎样进入中国市场。无论怎样,双龙汽车很难成为类似斯巴鲁这样的整车制造商。
 

相关信息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