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1 > 2011年第2期

荻原收购案余波

作者:
时间:
2011-02-09 09:52:18
 
比亚迪是一个谙熟企宣秘诀的公司。有些事,并无多少实际意义,却能吸引眼球,值得大张旗鼓地爆料。戴姆勒总裁视察比亚迪生产线,巴菲特站台剪彩和参观,均大书特书。巴菲特重申对比亚迪的支持态度,一纸声明即可,何必劳师远征?这和募捐晚会上展示特别制作的硕大支票同理。
而有些事,即使卖力吆喝,也掀不起多少舆论热潮,索性低头运作不吭声。这些事中有些能够影响其长远发展,也对相关行业构成影响,只是缺乏宣传的着力点而已。2010年4月,比亚迪收购了日本最大的汽车模具企业——荻原公司旗下的馆林工厂100%股权,设备过剩的荻原与急欲向上游扩张的比亚迪一拍即合。该案半年前就已交割,比亚迪只是轻描淡写地透露过一次,并未引起重视。国内媒体多是通过日本媒体辗转得到的二手消息。
现在证明,此事不仅反映了近年来汽车基础行业的剧烈变化,本身在日本业界影响持续发酵,它直接导致模具行业的另两强,即富士工业公司和宫津制作所合并,这两者2009年分列行业二三名,合并后的规模超过荻原。行业收购、重组带来的震荡还在持续。
 
日本模具沦落
荻原公司的产权关系近年来屡次发生变化。2002年就有美国投资基金发起过不成功的收购计划,2003年日本大和证券SMBC集团成为其第一大股东,2009年转卖,归入泰国汽车部件厂商的旗下。从严格意义上讲,荻原已经是一家外资企业。比亚迪收购的是荻原的4个本土工厂之一,馆林厂以生产侧围和发动机罩的冲压模具为主。
市场规模萎缩的日本企业之间的竞争白热化,富士工业公司董事长丝川良平认为,日本模具行业前三名,也能在全世界排前三名,技术自豪感溢于言表。但超群的技术实力偏偏无法产生利润,原因在于,日本模具企业已经丧失了汽车冲压模具量产和成型业务,该领地被“追赶的模仿者”——中、韩、墨西哥厂商抢走。丧失客户的日本人仍然认为,中国工厂的质量控制能力欠佳,即使订货初检合格,不一定哪一天就发出来一批质量糟糕的产品。但他们也承认,相对于日益扩大的成本劣势,日企的技术优势即将被中企蚕食殆尽。
这样一来,其业务范围就剩下模具试制这一块。整车厂商发来的任务书和三维计算机模型,只是理想状态下的不成熟设计。模具厂首要考虑丙烯酸树脂注入后,引起的模具弹性变形影响。根据试验和早已建立好的数学模型,修正整车厂的设计诸元。这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必须依靠以往丰富的实验数据和经验完成。中国厂商尚未掌握该技术,日企还可以继续吃这碗饭。遗憾的是,这部分业务量偏小,无法养活整个模具厂。忧心忡忡的经理们打算开展“模具医院”业务,即模具维修服务,但即使揽到这部份差事,仍嫌不够。
冲压模具设计制造既是汽车制造业的基础行业,也是四大工艺中成本最高的一种。日本模具企业陷入困顿,是整个基础产业向新兴市场不断迁移的缩影。在汽车产业链各环节的日企,几乎都有被低成本制造商逼到墙角的危机感。
 
技术力的转移
对于模具采购方来说,也许觉得这些活交给报价更便宜的中国人去干岂不更好。但损失定单的模具厂雇员,特别是一线技术人员,87%的人认为整个产业转移已经过度,支持继续转移的人数只占3%。日本整车企业在华设立模具生产基地加剧而非延缓了这一趋势。简单认为基地每雇佣一个中国员工,日本就丧失一个岗位的想法过于片面。日企除了保留部分传统设计业务之外,其余技术力量都去从事新技术,诸如纳米模具的开发。创新成果变成生产力及业界标准之后,就能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技术开发进展不顺利的情况下,等米下锅的企业只好先实现联合,避免内耗极大的竞争,因为最大的竞争对手都在海外;节约经营成本(人力成本的压缩空间很小),即加强过程质量和特殊品的质量控制。开源节流两个方面,先从容易的“节流”方面下手。
比亚迪出资收购的目的,是将成本最高的工艺环节纳入自己的生产体系中,这符合比亚迪从小作坊成长以来的一贯风格,但不符合当前生产扁平化的潮流。可以预期,冲着知识产权和熟练技术工人去的比亚迪,总有一天要回归主流,即放弃生产链“一条龙”策略,因为从长远看这是不经济的做法,几年内都处于学习期的比亚迪不会急于毕业。
即使比亚迪不出手,日本模具厂商的沦落也不可避免。其依仗的传统优势有两条:一则,配套商与整车厂的固定合作关系能够掩盖其成本劣势。技术可以模仿,但日本整车厂商、成形与模具商,以及材料商之间紧密地进行联合开发的产品制造体制独步天下,形成强大的联合创造力和抱团优势。二则,日本认为中国等新兴市场的企业形成规模不过10来年的时间,无法培养出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何况这些工人对企业的忠诚度远不如日本工人。
这些优势正在被打破:全球采购的潮流使整车厂商抛弃“独立”框架和长期固定供应商,招标制和死抠成本使“联合体制”的默契毁于一旦。而中企缺乏熟练工人的局面正在迅速改善。在中国内地工业园区放眼望去,工人的年龄的确都很年轻。但由于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迅猛程度超过日本的任何历史时期,工人承担的任务量数倍于日本同行,练手的机会多,其成长速度快于通常的估计。2006年,日本汽车产业观察人士认为,虽然中国市场的汽车产销量已经超过日本,但比拼产品质量相关的熟练工人培养体制,中国绝对“永远”赶不上日本。现在这一点仍然是事实,但两者的实力日趋接近,该断言将在近几年内被打破。即使在技术顶尖的工人个体身上仍有差距,但总体规模和实力将超过日本。
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迁移不取决于几个企业的战略决策,行业趋势的形成是长期的,一旦这种趋势改变,也必将确立长期性的新趋势。我们看到的汽车相关产业重组,将一再重复下去,直到新的全球产业格局确立。
 

相关信息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