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1 > 2011年第2期

王小慧 苦难之旅

作者:
时间:
2011-02-19 14:34:01
 
看到王小慧的成功,我就会想到吴冠中谈起自己成功时说的一句话——“苦难的机遇”。
       是的,王小惠的每一次成功并非仅仅是才华和机遇的赐予,或是上帝的眷顾,正如她自己所说:“痛苦对于我这种艺术家来说,反而让我做出了今天的艺术。”
       苦难两字,让我再次走进王小慧的艺术世界,看到了一个匆匆的身影。
2010年9月,“王小慧与10000个人的梦想”在上海城市雕塑馆举行。这是个有关梦想计划的“行为艺术”,将以个人的梦想变成千万人的梦想,汇成湍急的河流,在撞击与洗刷的过程中,产生了震撼……
通过艺术表现,把一个抽象的梦想呈现出来,生动展示出一个时代的表情和内心的诉求。这种超脱,抵达到一种境界,释放出人对于生命和存在最本质的意义。
王小慧的每次艺术活动总是那样吸引人。充满创意,闪烁智慧。在我的印象中,她所关注的不仅是艺术的创新和形式的完美,而是丰富的人文情怀和深邃的思想,超越艺术的境界。这自然会引起社会的反响,往往会成为文化界的事件,产生争相报道的新闻。
在我看来,从一个学建筑的学者到一名享誉国际的摄影家,再从一个跨界的艺术家到社会活动家,王小惠所展示的,是一个人对人生、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所倾注的深情,充满仁爱,饱含泪水。有人说她的摄影作品有哀伤的凄美,也有悲天悯人的同情,但更多的是纪实的力量,穿透人心的隽永。如果读过她写的文字和对于人生体验的介绍,就不难解读她的作品,找看到一个艺术家从小我到大我跋涉的心路历程。
 
海虾脱壳
1997年7月,王小慧的摄影展在上海美术馆展出。当时她并不出名,是以一位旅德摄影家的身份出现在上海艺术界的视线里。我是被她的一组因车祸自拍的照片所吸引,后被她的坚强所打动,后又被她的摄影所震撼。
这是将痛苦深埋于心,把深情融于血,让泪水揉进艺术的人。我曾借助《离骚》形容王小慧的作品,“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事实上,王小惠最初的摄影作品不太好懂,除了纪实、人物、城市外,还有抽象、概念、印象等。有人说,这是被学术化的摄影,过于学理,疏于形式。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个人在海外经历的纪录,真情实感的呈现,鲜活意识的跳动,被感动而感慨,揭示了人与时代,人生与命运的无常。其实,作为视觉作品的摄影,在常态思维下总是以真实的手法纪录历史,或以艺术的方式表达诉求。相对于文字来说,摄影的冲击力要远胜于文字的表达,没有语言障碍,无法掩饰,直白透彻。而让镜头成为语言,文字的表达就不那么容易。于是,当王小小慧的摄影闯入人们的眼帘时,这才理解,好的摄影是会说话的,技巧只是手段。
看到王小慧车祸路难一组摄影,首先给人的视觉撞击不是血淋淋现场画面,而是躺在医院里的摄影者自己,在失去爱人之后场景的记录。这就让不懂事的孩子看了这组摄影后不得不问大人:“阿姨为何躺在医院里?”王小慧自述,当时她很丑,破相,脸肿胀得变形,强忍悲痛用嘴唇吻出一个鲜红的“心”字,再用镜头记下劫后余生,用这样的方式祭奠亡灵,埋葬幸福。这是浸泡在泪与痛、生与死的摄影,让观看这组摄影的人无不动容,印象深刻。其次是对于城市的摄影,以人文的思索透析建筑背后的灵魂,是那样深层而独特,再是人体和人物的摄影,多视角地展示了不同价值观的个性世界以及抽象的理念,被冠之为“超现实主义”的摄影。正因为此,慕尼黑市长吾德,在一次他主持的文化论坛上亲自为王小慧的第一本摄影集做介绍,还邀请她做嘉宾,介绍给德国文化界。这对于当时还是留学生的王小慧则是莫大的荣誉。
出现在公众视线里的王小慧是个优雅、气质不凡的女性。但她用亲切的微笑问一个小观众,照片上的阿姨像我吗?回答说,不像。她用手抚摸着孩子的头说:“那就是我。”
敢于展示自己“丑”的一面,那是需要勇气,尤其是敢于面对真实。从摄影的角度来看,这是艺术真正的魅力,而能抓住这样的视角来反映一个摄影家重新起步,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家走向成熟的开始。
这是海虾脱壳的过程。
       王小慧早期的摄影作品也许观赏性不高,但有想法,尤其是黑白片,在镜头的背后带有呼啸的风和雨,裹挟着雷与电,还有情与感的倾诉。这就不难理解,王小惠为什么将自己的第一本摄影集起了一个很生硬的书名,叫《观察与体验》。打破了以往摄影的思维定势,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不仅有纪实的功能,还有创意和设计在里面,引起艺术圈的关注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有人说,看王小惠的摄影是要有一点文化涵养才行。
       想不到,因车祸路难的摄影让我记住了王小慧这个人以及她的人生苦难。正如梵高所说,苦难永远没有终结。这在她自编自导的电影《破碎的月亮》中,不可避免地有自己的影子在晃动。而在她参与顾问的不少纪录片中可以看到一个艺术家的王小慧,对于人文理解的透彻,深入到了骨髓。
2001年,一本《我的视觉日记》使王小慧走红上海滩,成为年轻人崇拜的偶像。影响力要远大于比她第一次来沪举办的摄影展。原因也很简单,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当代年轻人从王小慧的人生经历中看到了对于成功的渴望,事实上却变得并不遥远。而王小慧也有一种找到自己的归属感,重又回到求学、恋爱、人生的起点,抓起一把泥土就能产生灵感,梦绕魂牵的地方。
生死无界
若干年后,当我见到王小慧时,她已是作为艺术明星活跃在上海的知名人士。此时她已经在全国有名,除了摄影之外,出书,创办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后又扩大到艺术中心,时而能看到由她策划组织的一些活动,出席沪上举行汽车开张庆典和其他的仪式等。其间,她的摄影艺术又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花卉系列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以一种纯艺术,唯美的意境再次引人关注,并被复制成印刷品,成为爱好者收藏的作品。
从纪实、肖像、概念摄影走出来的王小慧,再度捧出的摄影作品则是明朗而又甜美的艺术写意,空灵养眼,心旷神怡,超凡脱俗。起名于“花之灵”的一组摄影作品,获得的共鸣可以从可视化的市场效应中得到印证。不少人把这些摄影作品当做了“画”放在镜框里,挂在家里的客厅和书房里作为了艺术的欣赏。而她的经历加深了人们对她的作品的理解,一本卖了好几年的“视觉日记”成了一版再版的畅销书,常年不断地成为书店里的招牌书。这种人气,连私人书店的老板都说,还是人火的因素在起作用。而此时的王小慧除了摄影家的头衔之外,事实上也是个勤奋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2005年5月,王小慧在外滩18号举行“和谐创意摄影大赛”新闻发布会,旨在挖掘年轻摄影师的活动变成了一项公益活动,得到了德国企业的赞助。后来我看到一本《未完成的旅行》这本书,记录了王小慧此次活动的行踪。`
“我做的每一个项目结束,总像生了一个孩子一样,因为它经过‘十月怀胎’和‘一朝分娩’的既艰辛又充满喜悦的期待过程。”
这就使我想起宝马集团高层对王小慧的评价——这是个有着艺术天赋的跨界艺术家,同时也是个杰出的活动家。
在慕尼黑,王小慧也是个知名人物,不仅活跃在文化艺术界,也经常出现在电视节目里,当嘉宾和主持人,触及过不同类型的艺术实践,有很深的造诣和影响力。同时王小慧也是个策划高手。“未完成的旅程”既是“和谐创意大赛”的成果,也是配合巴斯夫进入中国120周年庆典的“礼物”。
“‘单反相机’德语原文字面的意思可以直译为:在一个图像的镜面反射中可以折射出观赏者自己。从这个意义上看,您面前的这本双语的旅行日记也有双重含义:中国的读者可以看到一些德国的文化;德国的读者可以看到中国摄影师的视角中的德国。”
这是巴斯夫集团对王小慧主编的《未完成的旅行》的评价。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副标题,“从德国带回来的照片”。这就使人联想到王小慧平时用得最多,给人记忆最深的“旅德摄影家”的头衔,在《我的视觉日记》中,也有一个副标题,叫“旅德生活15年”。我想这不是偶然,正如吾德所说,德国是王小慧的第二故乡。
这是个生与死、情与爱的地方,又是艺术人生的起点和转折,体验与成功,伤感与体悟,在这里交织生根,大雁声声,岂能不梦回萦绕。
向死而生,这本是生命体存在的方式,但在有些人看来则是人生的中心选择。尽管王小慧的摄影艺术日臻完美,炉火纯青,但看她的作品无论是影像的还是文字,甚至其他形式的艺术,还是摆脱不了情和爱的缠绕,对于生命的关怀。在她看来,生死无界。
我想,这就是感悟,卓尔不群。在探索与发现中变未知为已知,又由已知而未知。在冥冥之中找到了艺术灵感。
 
从小我到大我
宝马集团有关人士多次同我谈起王小慧。在130万人口的慕尼黑,宝马是这座城市的骄傲。王小慧曾在德国作为“宝马之夜”的主持人,把这里当做了东西方交流的舞台,她的学识和才艺在打开了这座城市对于中国了解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走进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
去年5月,王小慧与宝马中国联手,发起了“王小慧与10000个梦想的计划”,开始了历经半年左右为年轻人的梦想插上翅膀的行动计划。这是个综合类型的艺术活动,也可以看作是“行为艺术”,由文字、对话、影像和装帧等组成。作为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王小慧说,这是她的责任。在做完上海世博园“城市足迹馆”之后,她想到了要帮助更多的年轻人点燃心中的梦想。也许,她想到了未来,想到了国家的希望。有梦才有希望。这既是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是她走出自我的自觉,或许是她说的那种责任。但在外人看来,王小慧的艺术活动越来越与社会需求联系得紧密了。
2010年9月,在上海红坊创意园区城市雕塑馆,呈现出“王小慧与10000个梦想的计划”主题的大型行为艺术展隆重揭幕。海内外艺术和文化界人士,以及政府的相关人员,包括王小慧的学生济济一堂,再次见证了一个大型装置艺术的诞生。但人们看重的是,一个杰出艺术家在用她的艺术实践点燃了上万个年轻人的梦想计划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脸出现在用废旧电视剧砌成的电视墙上,令人叹为观止,激动不已,同时,在上万个MINI烧制的模型上绘就的年轻人的梦想,排成矩阵,蔚为壮观,气势磅礴,似乎是一个个年轻人的心在跳跃。无疑,这是能汇成大江大海的寓意,却又是一个民族未来之希望的描述。
王小慧亲手烧制的一辆与真车比例一样的MINI模型绘就了王小慧自己的梦想作品成了一件艺术珍品。所以,我把它称之为“一个人的梦想与10000个人的梦想”组成了一件当代人有关梦想的行为艺术。在这背后所呈现出的感人故事,以及个体的经历与人生,恰恰是梦想基础的真实底版,也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最亮丽的色彩。
在此次梦想计划中,作为一项成果的体现,在专家参与下,从上万个年轻人中评选出来的6位梦想家,代表了当下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充满个性、激情、创意的年轻人形象。这就使我想起2005年在“和谐创意摄影大赛”中,从几千名参赛者中评选出10名获奖者跟随王小慧去德国旅行,带回了一堆来自德国的照片办了一个“中国人眼里的德国”的影展,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应。同样是年轻人的视角,则是一个多彩新奇的世界,打开了与世界对话的窗口。而今,王小慧的梦想计划,又带出了一个当代年轻人对于梦想追逐的故事,被放大到整个社会的层面,它的积极意义就像王小慧与她的团队把城市文明的足迹用新媒体技术可视化,身临其境,还原历史,回到现场,不仅仅是生动,还有深邃的内涵与丰富的外延。
“遥遥远远的梦,走近它,别放弃,会成真…… ”
王小慧说,梦想是生命的支点,每个人心中都有梦,尤其是年轻人的梦,把它变成大家的梦,那竟是怎样的情景?
这是个庞大的计划,是王小慧与上万个年轻人共同参与完成了一个对于梦想为主题的行为艺术,涉及到全国、海内外、各个阶层和领域,相信在这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已经看到了这个时代发展的原动力在哪里,是个怎样的社会表情。而王小慧与当代年轻人的对话,提供了一批尤为珍贵的人才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他们的梦想一旦被激发,所产生的能量将会被释放而无法衡量。
“可怕的不是梦不能实现,而是没有梦。”
王小慧认为,年轻人今天的梦想也许能影响中国的未来。事实上,王小慧的梦想计划也是个寻梦的计划,她在寻找感动中国的故事,要为这个时代留下历史的见证。即将出版的《王小慧与10000个梦的对话》也许就是一部感动中国的故事集。据参与本书编辑的悄然老师介绍,她本人在编辑这本书时都非常感动,洗涮了一次人生。
在谈到梦想计划时,王小慧说,她自己的艺术也是一点一点从关注个人情感表达到关注社会,从关注“小我”走向“大我”的。
感动,赞赏。这是王小慧对于此次参加梦想计划的年轻人的评价,她也从年轻人身上获得了灵感和创作的激情。
在同济新媒体艺术国际中心王小慧的工场里,一组红孩子的人像摄影再次抓住了人们的眼球。这是王小慧用全新的视角展示了“中国元素”,让你看到生机勃勃的中国,从无数孩子不同的笑脸中展示了一种期待,那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明天。这种发自内心的爱,没有了哀伤与忧郁,拂去了凄美与孤独,汇集在镜头里的仁慈被定格在时空里。
大爱无痕,艺术回归。
梵高说过,苦难永无终极。吴冠中说过苦难成就了他。王小慧说,苦难滋润了她的艺术。
这么多的苦难,是什么?其实就是历练。
惟此,才会有感悟和自觉。
这就是将个人的梦变成众人的梦。
 

相关信息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