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0 > 2010年第1期

上汽新能源的电池困惑

作者:
安丽敏
时间:
2014-12-22 16:25:40

  

 在信息迅速传播和更新的时代,这条消息已经很快被淹没:12月18日,上海汽车(600104)(600104.SH)公告称,与美国A123系统公司(AONE.NASDAQ)联合投资约2000万美元,在上海市嘉定区新能源产业基地建立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公司。

  很多人看来这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可是如果你知道今后新能源车的争夺最主要的将是电池的争夺,或许能够意识到,这场大战在中国也即将上演。

上汽出手

  按照上海汽车发布的公告,上汽和美国A123系统公司将按照51∶49的股比,成立上海捷新动力(310328)电池系统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生产和销售车用动力电池系统,并提供技术服务和其他售后服务。该公司的注册资本为950万美元,其中上海汽车出资484.5万美元,持有51%股份;A123出资465.5万美元,持有49%股份。 

  新成立的上海捷新动力(310328)电池系统有限公司将专注于开发、生产车用动力电池系统,即在电池模块、电池管理、电芯平衡、传感器及监控、热管理、安全管理和物理集成等组件上进行面向客户的专业开发、集成和生产,推出完整的能量存储系统解决方案产品。上海汽车有关人士表示,此举将有助于上海汽车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战略,并在电池系统这一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发展上形成突破,为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此外,还有助于自主掌握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从而降低整车成本。

  此前,上海汽车明确提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目标,2010年,综合节油20%的荣威750中混混合动力轿车将批量投放市场;2012年,节油50%以上的荣威550插电式强混轿车将批量上市;同年,上汽的自主品牌纯电动轿车也要推向市场,真正实现零排放。

  前不久,上海市发布了《关于促进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将在研发资金支持、政府采购、配套设施建设、融资政策等方面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给予全方位的促进。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海市提出的发展目标是以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为主攻方向,以“电池、电机、电控”关键零部件为突破口,同步支持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降低成本、提高性能,加快抢占技术制高点和市场增长点,形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自主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此次上海汽车合资建立的电池系统公司无疑将在未来充分受惠于新能源汽车促进政策。

难获突破

  其实在全球范围内,整车企业和电池企业联手攻关电动车由来已久,更有整车企业之间在新能源方面结盟合作研发。

  也早已经有分析人士指出,电池是当前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成本上的最大瓶颈,所以在电池领域掌握领先技术的企业将首先受益。上海汽车正是瞄准了这一契机,开始进入电池研发、生产领域。

  这样的合作并不是没有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次合作类似中国的整车合资企业,与国际上的联合开发新能源技术并不相同。A123在2009年11月公布的其2009年第三季度的财务状况显示,其盈利和亏损状况皆超出了华尔街金融专家的预期。美国A123系统公司是一家专业公司,同时由于克莱斯勒放弃电动车计划,使它损失了一个大客户,寻找新客户扭转局面成为首要目标。A123 CEO David Vieau也曾经表示:“目前,我们在保留原有客户的情况下,正试图寻找新机会。”现在,选择与上汽合资,正是看好了上汽和中国新能源的发展前景。

  与之相对的,上海汽车在电池方面并没有自身的优势,技术还是掌握在外方手中,好处应该只体现在本地化生产后能够降低成本,而并不能代表上海汽车掌握了电池方面的核心技术。同时,由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尚未进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在未来几年内,这样的一个合资公司也很难迅速实现盈利,但还需要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这对上海汽车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争夺大战

  尽管上汽进入电池领域前景未明,但是可以看出,电池将成为未来新能源之战的焦点,罗兰-贝格高级咨询顾问张君毅告诉记者,总体来说,电池是决定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成败最关键的因素,最近的技术改进似乎已经扫除了使用锂离子电池最大的障碍,但是其它关键领域还有待提高,要获得大量市场,企业还要向研发和生产技术投入大量资金。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在电池方面与国际水平仍有差距,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是改变现状的开始,在新能源方面,中国并不像我们想像中那样,可以轻易实现“弯道超越”。从目前国内几大汽车企业集团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看,尚未发展具备明显竞争优势的整车及零部件类公司。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国家863电动车重大专项动力电池测试中心是国内最主要的汽车动力电池检测和认证的权威机构,对于中国电池发展现状最有发言权,该中心主任王子冬表示:我国动力电池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国外的动力电池采用自动化生产方式,而国内多以手工和半自动为主,不具备批量生产能力,精细程度不高;其次,我国动力电池生产设备比较落后,很多企业将注意力放在材料上,忽略了制造装备的改善;第三,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大多各自独立研发,其经费有限,仅能解决动力电池基本问题,技术很难深入推进。企业之间缺乏充分交流,存在普遍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

因此王子冬呼吁:“我们应该学习日本,建立动力电池技术联盟,推进共性技术发展,把钱花在刀刃上。”中国的车用电池和新能源之路,仍然有漫长的产业化道路要走。

(作者/安丽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