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0 > 2010年第1期

本土车企难能“弯道超车”

作者:
管宏业
时间:
2014-12-22 16:24:35

 

对本土汽车厂家而言,新能源汽车绝不仅仅意味着“低碳”和“减排”,它还承载着本土品牌借产业变革之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希望。

  本土厂家似乎有理由这样自信。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与此同时,本土汽车品牌的平均增幅远超过跨国公司,甚至在低端经济型轿车市场,本土品牌也已经掌握了主导权。

  更何况,在低碳经济迫使全球汽车业向着新能源汽车方向转型之际,以往由跨国公司主导的行业格局有可能生变。正如不少舆论认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领域,与世界汽车强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本土汽车业正在迎来百年一遇的机会,“弯道超车”或将成为可能。

  数据表明,无论是基于生存压力还是应对低碳经济诱惑,新能源汽车大潮已经把国内几乎所有的汽车企业都卷了进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经有34家整车企业实现了91个新能源汽车的商业化示范运营。

  “汽车业在未来10年内将迎来剧变”,东风日产副总经理任勇承认了变革的可能,他告诉《汽车人》,在全球气候渐变与减排承诺的多重压力下,传统粗放式的汽车业发展模式必须改变。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场变革与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必然联系,记者所了解到的本土新能源汽车还更多停留在文字和实验室阶段,至今很难看到有力的例证。

  或许,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对全球经济发展模式提出的质疑和挑战,对国内汽车业而言更是一种烦恼和桎梏。

  这不是危言耸听。尽管本土汽车品牌在过去一年年取得了超过1/3的市场份额,但谁也不会否认,本土品牌与跨国公司还有相当差距.特别是在碳排放方面,没有强制约束的国内汽车排放一直居高不下。据测定,我国2008年的乘用车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仅相当于欧盟或日本10年前标准。

  对合资车企而言,由于产品、技术基本同步于全球标准,在已经取得领先半步优势的基础上,达到2020年碳减排标准或许不是难事。但对于仍醉心于产能、产量扩充,在低水平段位比拼的本土品牌而言,如果在新一轮竞争开始就输在起跑阶段,未来之路则更不容乐观。

  

并不同步的起跑线

  

  仅仅是两年前,比亚迪老总王传福就喊出了“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2025年冲击世界第一”的口号。之所以如此高调,比亚迪所谓的铁电池技术是它的王牌。在比亚迪看来,拥有低成本、大容量的电池,就可以制造出具有竞争力的电动车。但这个逻辑的疏漏之处在于:电池做得好,并不一定车子也能造得好。

  实际上,新能源汽车的很多技术势必需要建立在传统汽车上。除了动力和传动系统会发生变化以外,电动汽车的车身、转向、车轮和安全等都还是传统汽车技术。在采访中,国内汽车界前辈陈祖涛也坚定地认为:“做电池和造新能源车完全是两码事。”

  严格来说,所谓“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和跨国公司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判断也是一个美丽的误解。本土汽车厂家重视研发新能源汽车从本世纪之初才开始,至今也还不到10年,而丰田、通用等跨国车企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开始着手进行,并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上世纪末,丰田、本田纷纷推出自己的混合动力车型,包括普锐斯在内的丰田混合动力汽车至今已销售超过150万辆。

  由于跨国公司着手早,相关成果也领先于国内本土车企。甚至有观点认为,跨国公司目前转让生产的技术,多是早年的储备技术,而真正核心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并不会与合作伙伴分享。

  

成本优势难再

  

  除了技术不在同一起点,国内车企的碳排放水平也远远落后于领先的欧洲、日本标准。根据美国加州环保机构测定,我国2008年的乘用车二氧化碳排放约190g/km,预计到2010年为180g/km,比欧洲、日本标准都高出不少。欧盟目前标准为140g/km。

  虽然减排迫在眉睫,但对本土汽车来说,改革并不是件容易事。仅以商用车市场来说,2008年,国内商用车开始实施国III排放标准,商用车公司因应对这一政策而进行的技术升级,导致中国载货商用车平均成本增加3万元左右,部分致使商用车全行业销量大幅萎缩,商用车企业大面积亏损。

  除了产品升级,在制造过程中为了实现环保减排,实际上对于高能耗的汽车制造业而言,又是一笔负担。记者了解到,在东风本田12万辆产能扩建过程中,该公司用于建筑和生产过程环保的投资达1.39亿元,对于财大气粗的合资企业或许还可以承受,但对于处于发展期的本土汽车企业来说,减排无疑意味着额外的资金压力。

  这也正是人们对本土汽车企业的担心。如果完全按照国际标准实行节能减排,对不达标的行业,国家实行“碳关税”惩罚,那么“中国制造”、本土制造的低成本优势将大打折扣。

  

为生存而战

  

  在哥本哈根会议开始前夕,记者曾与一位本土汽车品牌中层人士谈论起这届气候峰会。在向他征询应对低碳经济企业有什么对策时,这位人士不以为然地表示:“减碳?这个还没有想到呢,我们更多考虑是如何趁着车市热销把销量和品牌提高上去。”这没有错,对于刚刚尝到市场甜头的本土车企来说,与并不确定的减排目标相比,每个月的销售数字更实在一些。

  对本土汽车企业而言,低碳经济、新能源汽车或许是中国汽车业后来居上的希望,但更有可能是衡量淘汰后进企业出局的标尺。如果本土企业仍然将眼界放在扩大产能、IPO上市圈钱等短期行为上,也许将继续陷入被动。而对那些热衷于谈论海外市场的企业来说,碳排放不达标同时意味着失去进去海外的资格。

  根据欧盟规定,从2012年开始,将对碳排放量超过130g/km的M1类新车进行惩罚,对超过160g的汽车可征收2600欧元的尾气排放超标税。按中汽协发布“在售轿车百公里油耗平均8.06升”换算,我国汽车每百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6.12公斤,相当于每公里161.2g。实际上,这还只是行业标准,如果单独计算自主品牌新车,排放标准将接近每公里200g。照此标准,大多数本土汽车将被挡在欧盟门外。倘若传统出口市场非洲、中东等也开始执行较高的排放标准,则本土汽车将几无“出路”。

即使在国内市场,如果在一定时期内不能达到国家设定的碳减排分段目标,也免不了被淘汰出局的命运。曾经期望通过“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本土汽车或许开始清醒,碳减排不仅是技术优劣的竞争,更是一场相关生存的较量。

(作者/管宏业)【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