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09 > 2009年第10期

汽车产能,过剩还是吃紧

作者:
裴达军
时间:
2014-12-22 16:38:29

在汽车产能是否过剩问题上,究竟应该乐观还是保守?

国家主管部门和汽车企业说法总是不一致,时断时续的汽车产能过剩呼声,似乎难抵中国车市旺销带来的扩产风。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任何一个国家市场都不及的车企数量,使产能过剩问题一直处于争议的漩涡之中。

其实,无论从美日欧这些全球汽车大市场,还是新型汽车市场国家如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来看,几乎都不会把产能问题摆上桌面,由市场去决定企业自行调节,不会因为产能充足与否,对整个汽车市场规模产生实质性影响。而中国特殊的汽车工业格局以及国家对汽车产业调控整合的要求,使得主管者不得不拿产能问题说事。

当然,工厂生产吃紧,昼夜轮流倒班,消费者提车需要长时间等待,企业们的苦衷在于不能满足用户尽快提车,给经销商及时供货,于是,扩张产能就是最直接的解决办法。说白了,中国车市旺销给了车企们足够的投资信心。

上述情况当然更多地体现在合资企业身上。目前,大众、通用、日产等在中国的合资工厂产能都很吃紧。其中,很多合资企业目前新建工厂形成的产能,其实都是为了长远,并不是为了满足近期的市场需求。因为任何一个工厂建设都有一个规划和投产周期。专家分析,一个工厂的建设,按照惯例,从立项、报批、租用土地、建厂、调产至试运行,至少需要36个月时间。

那么,发改委官员此前又提到“汽车产能有过剩的苗头”,其实主要是担心目前企业扩产风使得未来若干时期产能过剩,而对于企业来说,今年中国成为全球不折不扣最强劲的市场,很多主流企业面对的情况是产能不足。

北京现代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常务副总经理李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提到所谓的产能过剩问题时说:“今年一年就吃光了储备了3年的产能。”因为北京现代第二工厂投产后形成了20万辆的产能,结果今年销量同比增长超过20万辆。

在李峰看来,供求矛盾常常会成为两个极端,加大投产,会供过于求,要么再如现在的情况,很多主流合资企业处于产能不足的境地,因此,供求不平衡是常态,或总量不足,或结构性失衡。

这样来说,其实在国家宏观调控倡导的“保增长、调结构”的要求下,增长完全达到国家和企业的预期,虽然结构调节颇为见效,但是“优化”难说理想,汽车行业更多地体现在市场和规模的急速扩大上,由此带来的产能迅速扩张,并没有使结构明显优化。比如,微客市场受益于政策倾斜,重复建设空前膨胀,就是最好的例子。

对于合资企业来说,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布局使得扩充产能的理由和规模也相对合理,而自主品牌由于以微客为代表的微车市场大爆发,纷纷将新的扩充产能投向微车领域,截至今年9月份,自主品牌扩能中,几乎过半的乘用车企业都集中在微车上。

至于国家发改委官员提出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投资过热”也是不争的事实,新能源是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产品,但是各地千篇一律地开始投资新能源汽车基地,但新能源车技术和研发资源却难分伯仲,特色不够,给人以急功近利之感,出现的问题,还是地方政府和国家布局之间难以协调的不一致。

如上文所述,一般新工厂投资到建成要3年时间,车企今年大肆扩充的产能,基本上都会在2012年实现,即使到明年,中国最主流的10几家汽车企业产能总和仍将达到1600万辆以上,也因此,3年后,中国汽车市场能否消化庞大的产能,还很难说。

而对于国家主管的相关部委来说,汽车消费旺盛拉动需求是再好不过的事,但是担心来自于中国汽车市场的不稳定性,虽然上升的趋势是公认的,但是他们认为,中国汽车市场长期稳定增长,仍面临不确定性,今年政策效益很大程度上拉动了消费,加之中国社会环境压力的加大,市场增长趋缓,也是很有可能的,到时候,如果新增产能不能消化,或将放空,会出现大问题。

更关键的问题是,中西部城市成为车企们投资产能的新选择,包括湖南、郑州、成都、重庆和兰州等中西部城市,逐渐成为车企们新建产能的新型基地,这本身和国家加快兼并重组,倡导汽车集中规模化的要求相悖,产能散乱扩充的背后,是国家政策与中国急速膨胀的市场难解的矛盾。

目前摆在中国汽车面前最关键的问题是,通过转型,提高品牌价值,提升精益生产水平和产能利用率,而不是盲目扩充传统汽车产能;是扩大具有优势和竞争力的产能,提高现有产能的效率和利用率,而不是随波逐流盲目扩充产能。

对于车业调控的决策者们来说,在这样一个全球最大最复杂而竞争空前激烈的市场做到对产能准确、合理地调控,这是考验他们的最大难题。

微车投资最吓人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今年年初和一季度,由于几乎所有车企夸大估计了车市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车企减产成为常态。但是当中国车市在政策刺激下迅速走出低谷时,现实需求远远出乎车企意料,中国车市不但没有受到冲击,反而比往年有更强劲的增长,“保守”的企业们一下子“清醒”过来,于是,略显“断档”的产能不足问题冒了出来,为求供货充足,车企开始疯狂扩产。

受惠于政策,微客市场今年超过55%左右的增长,使得传统微车企业大肆扩张,上汽通用五菱明年的产能将再增加10万辆,总产能将达到100万辆,长安在上半年宣布3个基地开建或投产,3年内新增产能将达到85万辆以上。2012年,长安汽车微车的产能将达到130万至150万辆,昌河、东风微车也将产能增加至15万辆。

除了这些传统微车企业大肆扩充产能,大批此前没有涉足微客领域的商用车和乘用车企业,也开始疯狂投资微车。借助牵手吉奥,广汽成为继一汽、上汽、东风、长安之后又一家跻身微车市场的汽车集团。陕汽集团微车基地也在6月开建,计划2012年建成,年产10万辆微车,最终达到30万辆;重庆力帆正在建设的微车工厂一期产能15万辆,二期将达30万辆。华晨、奇瑞、海马、吉利也都发布了微车计划。

据专家估算,目前,国内市场微车产能不过220万辆左右,按照目前车企疯狂的产能投资,3年后的2012年,等到这些产能释放时,将会达到400万辆以上,这些产能将会占当时乘用车新增产能的近一半。

有竞争力和先进的产能,国家肯定支持,但是,许多企业重复建设,尤其在传统汽车上,基于一时市场利好而大扩产能,比如微客,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微客这个传统产业正在面临产品升级,传统的技术已经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但是,除了原有的微客企业外,包括众多新进入者开始疯狂投资建厂。本刊曾就此采访许多专家和分析人士,他们认为,作为传统的过渡型市场,微客大肆扩产冒进的风险非常大。

今年微客市场的火爆,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今年以来国家汽车下乡等多项扶持政策的拉动,虽然汽车下乡可能是国家一项长期的战略,但是具体的政策能否持续刺激,还很难说,尤其是国家将重点加强微客市场产品用途和走向的管理。

事实上,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这样,短期的火爆终会归于平静。微客市场今年的增长远高于任何一个细分市场,这种局面能持续多久还很难说,而国家也不可能对这样一个细分市场会有长期的补贴拉动。

“这个市场不是很赚钱的,我觉得许多企业是得不偿失的”,汽车独立分析师贾新光告诉《汽车人》,五菱(上汽通用五菱)、长安这么少数几个厂家卖得火,不见得大家都会好,产能过剩不用说,利薄引发的价格恶性竞争肯定会出现。而五菱和长安等形成的量和成本的优势,是长期打拼出来的,新进入者很难做到。

诸如微客等最传统的汽车领域,缺乏先进产能的重复建设问题很严重,对于转型期的自主企业来说,如果不放眼长远,为了一时的市场而囿于低端产能建设,是缺乏眼光的。

其实,一窝蜂的扩产还表现在新能源生产基地建设上,发改委、工信部官员均指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投资过热”。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辛国斌认为,一些不具备基本条件的地区和企业盲目创造条件也在上。各地纷纷规划的新能源总和,已经和相应市场预期大大脱节,有浪费和冒进之嫌。

车企重组绊脚石?

中国汽车市场产能不足还是过剩?其实长期以来,一直是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除了中国车市让人难以预测的变化外,车企和生产基地过度分散,行业门槛低,地方政府恣意支持上马汽车生产项目等,都是产能难以平衡的原因。

正因为如此,国家以空前的政策力度,欲图通过兼并重组,重构中国汽车散乱带来的竞争乏力的弊端,通过规模集中化,实现产品和品牌的提升。然而,各地汽车产能重复建设散乱的格局没法抑制,这显然和兼并重组政策相悖。

国家支持大集团企业通过重组做强做大,因此以一汽、上汽和东风、长安等为代表的大集团的产能规划非常壮观。明年到后年,它们的目标均在200万辆至300万辆之间,如果加上其他自主和合资企业,2012年,中国汽车产能将超过1600万辆。因此,以大集团为主的兼并重组,就必须为产能盲目建设付出重组代价。

因此,在产能和扩大投资上,国家肯定支持大集团企业先行,地方企业落后的产能,将是淘汰的首要对象。这样来看,扩产和淘汰将是未来并行的常态,比如传统汽车和中低端零部件领域的重复建设,将成为产能淘汰的重点,然而,目前,繁荣的中国车市掀起的扩产潮,掩盖了整体汽车产业链向上走的最大内在需求。

其实,与产能过剩隐患并存的,仍是无效产能不足的问题,虽然主流合资企业无效产能并不多,而对于自主企业来说,产能利用率不够,多数自主企业即使在今年车市很火的情况下,产能利用率仍不足70%,产能并不是仅凭数量来决定的。比如自主企业急功近利扩大微客产能,事实上,这些企业多数面临的是转型做强,而不是一味的“大”,微客受汽车下乡政策刺激市场是好,但是目前的微客产品并不是未来农村市场的最合适的产品,政策过后,微客还是面临升级和适应各地市场的调整。

因此,无效产能过多,这是国家今年开始大力倡导加大兼并重组力度的题中应有之义。无效产能过剩,主要在于产能利用率低和过去持续的扩充。因为产能规划一般都超前于市场需求,厂商不断扩建产能,很大程度上是争取更有力的地方或中央支持。

这也就造成了企业和国家决策者在产能问题上的分歧。贾新光曾向《汽车人》对于闲置产能的问题做过分析,他认为,面对大量的闲置产能,政府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关闭不需要的工厂、允许没有效率的公司破产,放松政府管制及开放国内市场以期待经济重新复苏;二是运用政府资金向面临挣扎边缘的银行及企业解困,期待全球经济恢复景气时可以重新振兴经济。

“但从两种方式上来看,政府很显然选择的是后一种办法,因此,许多垂死挣扎的企业活了下来,这样,无效产能越积越多。” 贾新光认为,这样就造成政府在推进兼并重组方面的困难。

“没有其他办法,惟一的就是提高准入审批门槛,否则,废旧的产能排不出去,而补充进来的又营养不良,最终的结果是企业憋得难受,政府只能看着产能重复带来的浪费。”

车企应乐观而谨慎

今年8月份天津汽车论坛上,发改委官员大谈汽车产能过剩苗头,实际上并非杞人忧天,发改委此前曾做过一次关于汽车产能调查,结果显示,今年由于需求旺盛,总体产能利用率比较合理,但是2010年、2013年汽车行业规划产能将大大高于汽车市场需求。因此,发改委强调,如不及时加以调控和引导,未来几年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率将出现下滑态势,产能利用率可能低于70%,出现产能过剩局面。

对于车企来说,产能跟不上,就要白白看着定单流失,所以寻求一切机会扩产,以解决供货不及时的问题。于是,几乎所有的主流合资企业都开始建厂扩产,自主企业也不甘示弱,许多车企蜂拥而上,一时间,车企纷纷扩产,尤其热衷于在中西部地区建厂,扩充产能似乎成为企业决胜车市、提高销量最得力的砝码。

然而,负面效应总是相伴而行。基于车企们“疯狂”的扩产计划,发改委行业协调司司长陈斌9月初就表示,今后3年内汽车产能将高于需求,车企如果一味地盲目投资,汽车业产能过剩将不可避免。

在对未来中国汽车市场充满足够信心的同时,车企必须谨慎估计市场和政策波动,因为今年在全球车市哀嚎之下中国一枝独秀,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救市,今年商用车市场多年来出现罕见下滑,产能过剩,车企非常被动,就是车市动荡的直接反映。

发改委也警告车企,中国市场总的趋势是好的,但是同样具有政策依靠性,未来随着政策力度的变化,汽车社会环境压力的加大,波动也同样会随时出现,车企们的产能扩张应该在乐观中抱有审慎的态度。

“优质的产能不够,竞争力弱的产能还在增加,过分关注低端车型的销量,而核心技术和中高端产品上不去,搞那么多重复的产能有什么用?”汽车资深专家陈光祖告诉本刊,对于主流合资企业扩产,由于市场利好加之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的战略布局,可另当别论,但是对于自主企业来说,如何提高产能利用率、提升精益化生产水平很重要,毕竟,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不足70%,和合资企业比产能,是得不偿失的。

贾新光表示,解决产能问题,就需政府继续大力支持,出台促进消费的政策,而陈光祖告诉本刊,产能过剩了可以出口,关键是中国汽车产品难以大量走出国门进入全球大市场,因此,扩大投资应放在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上,投在促进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先进产能上,不要短视,防止盲目扩大以中低端为主的传统产能。

那么,身处不同市场位置,具有不同资源和地方靠山的车企们,是靠自己的资源、资金,还是倚仗天然禀赋去扩军备战?在中国这个非常复杂的市场,需要考虑的问题太多。

(作者/裴达军)【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