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凶猛

时间:2011-01-15 15:51:48 来源:汽车人传媒 作者:张敏 点击:
关键字:
摘 要:在汽车流通领域,外资正在以独资开店、合资控股的方式席卷而来。这一次,不只是狼来了,而是狼群来了

    

相继在整车与零部件领域获得不菲利润后,中国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正诱发外资新的淘金热。与过去外国车企豪掷几十亿美元建立合资工厂的方式不同,在汽车流通领域,外资正在以独资开店、合资控股的方式席卷而来。  

“这说明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仍然看好,对中国投资仍然在增加力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荆林波博士接受《汽车人》采访时表示。  

这一次,不只是狼来了,而是狼群来了。本来不甚完备的中国汽车流通业,是机会大于压力,还是压力大于机会?  

曲线入侵    

事实上,外资进入中国汽车流通领域并不是最近两年才有。  

前些年颁布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已经为迂回进入中国汽车销售市场的外资,创造了有利环境。而在此之前,外资只能通过进入制造领域突围中国市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驻汽车制造业,整车制造的利润显然在逐渐贬值。于是,投资者的目光就逐渐投向与汽车产业相关的技术、销售、服务、金融等领域,以获得全产业链的价值。 

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将突破1800万,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而中国年收入超过6万元的城市家庭,仅约60%拥有一辆汽车,后续增长的空间巨大。  

去年10月,美资马克·麦克拉蒂收购了总部位于北京的北京燕宝汽车集团的控股权,该集团在中国拥有十几家店,主要销售宝马、Mini Cooper以及沃尔沃汽车;而得克萨斯太平洋公司(TPG),则拥有中国广汇汽车服务股份公司40%的股份;来自新加坡的意美国际作为斯巴鲁在华南区总代理,在华拥有31家斯巴鲁4S店,香港利星行则控制了奔驰汽车在华销售40%的份额。而此前,早有美国大型汽车经销商集团NAG、丰田通商、美国新桥等外资,通过股份合作、风险投资等形式悄然潜入中国,等待以低成本快速收购渠道的机会。  

在豪华车销售领域,中国市场占据的份额还在不断扩大。由于一些外资、进口品牌汽车的4S店通常建店标准要求较高,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有资金、管理、发展的条件限制,国内投资者往往因为各种条件不符合而拿不到品牌授权,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拥有极大实力的外资投资集团脱颖而出。  

从这个角度不难解释外资布局流通渠道多在高档车或者进口车领域的现状。很多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外资进入中国之后,通过合作、参股或者独资等多种路径,在中国汽车市场寻找机会。而在2008年车市低谷之时,也确实给了外资低成本快速收购渠道的机会,尤其是一些实力不强、资金链脆弱的经销商,都成了外资的囊中之物。  但是,目前热门的“广汇现象”,已经呈现出外资对高档车以及进口车之外领域的窥视。 

2007年,新疆广汇引入美国新桥资本,双方合资成立广汇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并控股了河南裕华汽贸、新疆机电公司和广西机电公司等当地最大的汽车经销商,再借助这些经销商在全国范围内收购4S店。很快,广汇旗下的4S店数目激增到了200余家。随后,新桥的股份又转让给了TPG,掌管广汇汽车业务的韩裔高管金珍君早就计划,未来几年内将主要通过收购,将其4S店由去年年底的230家增加到500-600家。而这种机会的成功几率怎么样呢? 

与国内经销商相比,外资经销商尽管具有资金和管理优势,但不可否认在网点建设和本土消费的深刻理解上有所欠缺,例如缺乏土地资源等。因此对于外资来说,最好的入侵手段是通过与国内企业合资合作的方法,这样可以迅速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而且也显得比较隐蔽。比如,得克萨斯太平洋公司还有很多进驻中国流通行业的外资企业大都是采取了这种方式。  

两个阵营    

外资在汽车市场深化投资,使得无论售前还是售后,都有大量资本进入中国市场,这无疑给本土企业带来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越来越多的独立经销商、单个4S店或被动或主动地卷入了这场渠道变革的大潮中,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商业定律,在不断上演。  

“外资的机会取决于他们的投入与预期,不同的企业胜率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外资加速进入对国内经销市场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荆林波说。对于这些处于市场前沿的经销商来说,它们最能直接感受到外资入侵带来的压力。“汽车生产环节的主流已经被外资控制了,如果消费环节也被外资掌控,会非常麻烦。”一位本土汽车经销商表示。  

随着汽车流通领域4S店集团化的趋势加强,今后几年将成为渠道扩容的爆发期。势单力薄的经销商,或是4S店单店经营者,都将面临着生死抉择——是退出流通领域,转让4S店,还是与强势的经销商集团合作,由其控股。  

业内人士普遍担心,以风投为主入华的外国资本,旨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短时间内的资本得利,对中国汽车行业长期发展来说利弊难定。不仅如此,大量涌入汽车流通业的外资与跨国车企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将进一步加剧流通领域受控整车企业的程度。  

今年年初,香港利星行意欲以60%的股份入股杭州某奔驰4S店被拒后,利星行在该4S店附近新增了一家奔驰销售点,并要求前者搬迁到郊外,否则厂家将吊销其代理资格。利星行在中国大陆控制奔驰中国49%股份,掌握了奔驰在华销售40%的份额、50家4S店。因而,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向发改委和贸易当局提起投诉,欲禁止奔驰在华进一步扩大经销商网络,原因在于控制奔驰中国49%股份的香港利星行,掌握了奔驰在华销售40%的份额,对待独立汽车经销商有歧视之嫌。  

“集团化道路是汽车经销商做大的必经之路,只有国内的汽车营销集团做大做强了,才能有与外资相抗衡的力量。”庞大集团董事长庞庆华说道。  

庞大集团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几家规模居于前列的经销商集团,早在两年前,一直不遗余力筹备上市融资。但庞庆华仍然拒绝了外资风投资本诱惑的原因是,“外资太麻烦,我不想考虑。” 这种观点恰好反映出中外管理观念上的差异。据了解,上海永达、浙江物产元通都曾被海外资本找上门来入股合资,但这些国内实力雄厚的经销商集团都审慎地拒绝。  

来自新华信的数据显示,目前外资在经销商中所占比例相对于零部件和整车制造环节还是相当低,约为25%,其中欧美投资方占到一半,港台占到三分之一。虽然目前中外资还未形成对立的两个阵营,但事实上,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双方已经产生交集。而对于外资以股份合作、风险投资等方式逐步渗透至中国汽车流通领域的行为是利是弊,业界至今观点不一。  

事实上,外资企业具有自身优势,比如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更为先进科学的企业管理办法,营销以及售后服务做得更细,流程更加优化。但是外资企业也有自己的劣势,那就是对本地情况缺乏更多了解,这个过程是一个挑战,有些经验不能完全嫁接过来,融入本土的管理理念需要一个过程。  

“这种状况下,经销商首先做好市场调研,做到知己知彼;其次制定好市场营销规划,强化区域为王的理念;再次制定详细的营销策略,最后加强市场经销的效果控制与组织跟进。”荆林波说道。谈到之前出台的《反垄断法》对外资在汽车流通领域布局的方式是否有影响,他表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外资企业也不例外,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他看来,外资与内资的PK,可以推动行业的服务水平,提升门槛,加速整合。长期稳定的外资在汽车领域的投入,可以带给汽车流通领域核心的价值。  “总之,未来中国汽车流通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尤其是后市场潜力无限,仍然需要加大开发力度,外资的外力冲击,有助于中国汽车流通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荆林波告诉《汽车人》。  不过,当外资接踵而来的时候,中国流通业的重新洗牌,将成为必然趋势。(作者/张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63135270
  • 联系电话:8610-63135270
  • 邮政编码: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时刻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汽车人新闻APP
  • 下载汽车人新闻app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特车圈
  • 关注特车圈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喵豆气车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