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抗压豪车市场未能“独善其身”

汽车周报 2015-05-24 10:38:55 作者:吴影

《东邪西毒》里有一句广为流传的经典台词:“酒,越喝越暖,水会越喝越寒”。如此来看,2015年的中国车市已经过了喝酒的日子,开始体会到喝水的寒意了。

刚刚过去的4月,国内乘用车销量环比下降超过10%,同比增速较去年也出现较大回落。不仅一线阵营的几大主流合资车企接连展开价格战,豪车市场也开始大范围降价,进口车优惠幅度更是攀升到历史新高,车市遇冷与炎炎夏日不断升高的气温可谓对比鲜明。

车市整体放缓

豪车竞相降价

实际上,从去年年底开始,豪车品牌就在不断“放低身段”。今年以来市场行情越发惨淡,降价的幅度逐渐扩大。全国范围内的不完全统计显示,最近自降身价的豪车包括,保时捷Panamera最高降70.8万元,奔驰M级AMG最高降46万元,奥迪A8L最高降46万元,捷豹XJ最高降43万元,宝马7系最高降38.97万元,大众辉腾最高降37.32万元,奔驰S级最高降37万元,奥迪S8最高降29.82万元,宝马5系GT最高降29.3万元,捷豹F-TYPE最高降23万元,等等,而这还只是各品牌最高降价一览,其它车型各有不同程度让利。

此外,目前进口车市场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主力车型宝马X5的平均优惠幅度在20万元左右,路虎揽胜的优惠幅度达到30万元,而去年价格一直相对稳定的奔驰S320的优惠幅度则在15万元左右。

各大豪车品牌如此放血,最直接的原因无疑是车市增速整体放缓和在华销量的大幅下滑。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4月,我国乘用车共销售166.88万辆,环比下降10.78%,同比增长3.72%,比上年同期回落7.91个百分点。在乘用车细分品种中,与上月相比,四大类品种销量呈不同程度下降,MPV降幅居前;与上年同期相比,轿车销量下降明显。

具体来看,4月的轿车销售93.20万辆,环比下降13.13%,同比下降9.63%;SUV销售46.16万辆,环比下降2.64%;MPV销售16.70万辆,环比下降16.22%;交叉型乘用车销售10.82万辆,环比下降12.79%,同比下降16.80%。

乘用车市场的整体销量下滑,豪车品牌自然也难以独善其身。2015年4月,国内豪华车销量大多出现微增长或负增长,位列冠军和亚军的奥迪、宝马在华销量增速都不足1%,只有保时捷在中型SUVmacan的带动下增长42%,而剔除掉macan的销量,保时捷仍是负增长。

数据显示,今年4月,豪车销量冠军奥迪在华交付了4.53万辆汽车,同比仅微增0.2%,在为奥迪A6L等车型贡献了近一半全球销量的中国市场,这样的增速与奥迪4月全球2.5%的销量增幅难说相称。

而宝马、捷豹路虎和沃尔沃的销售业绩也不好看。

宝马集团(含MINI和劳斯莱斯品牌)4月在华交付销量为3.80万辆,同比微增0.6%,同期全球销量同比增长5.6%;捷豹路虎4月销售了8289辆,较之去年4月的1.05万辆,同比下滑20.9%,而其全球销量已经止住跌势;沃尔沃4月在华销量为6732辆,同比增长1.8%;凯迪拉克4月则较去年同期上涨4.6%,共售出6197辆;没有公布官方数据的雷克萨斯,据媒体估算今年一季度在华销量介于1.3万~1.5万辆之间,同比下跌约25%,而同期其在美销量上涨了18.6%至7.72万辆,反差明显。 销量分化明显

进口市场惨淡

如果豪车市场一片齐刷刷的惨淡,可能价格战还不至于如此激烈。按照孔夫子的话来说,世上的矛盾往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引起的。事实上,几大豪车品牌在中国市场也不全是哀鸿遍野,奔驰、英菲尼迪、保时捷和DS等品牌可谓逆势上扬。

当德系三强中的奥迪、宝马处于微增状态之时,奔驰或许正在偷着乐。数据显示,奔驰4月在华交付销量为2.71万辆,同比大幅增长20.6%;今年前4个月,其在华累计交付销量达到10.53万辆,同比提升了17.6%。

英菲尼迪的增长也十分迅猛,4月总计在中国市场销售了3753辆汽车(零售销量),刷新了在华单月销量的历史纪录,同比增长40.6%;前4个月在华累计零售销量达到1.12万辆,同比提升了32.0%。

另一个庆丰收的是保时捷,4月其在中国市场销售了4996辆新车,同比激增46.3%;1~4月累计在华销量为1.83万辆,同比骤增37.4%,明显超出同期在美销量,说明中国仍是保时捷的最大市场。

DS今年4月在中国市场批发销量同比增长15.3%至2472辆,1~4月累计销量同比攀升29.8%至5193辆,涨势也非常可观。

豪车市场各大品牌的销量情况苦乐不一,导致价格战愈演愈烈。而进口车市场的需求下滑和库存压力,更是为此火上浇油。

根据中国进口汽车市场数据库发布的消息,4月我国汽车进口车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双双再度减少,下滑幅度分别达到27.7%和21.13%,相对于今年第一季度下滑幅度进一步增大。宝马、奔驰、丰田、奥迪、大众等进口车“大户”也难逃一劫。即便是在今年一季度依然保持一定增幅的MPV车型,当月进口量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下滑。

具体数据显示,今年4月我国乘用车进口量为9.09万辆,同比下滑27%,而今年一季度,我国乘用车累计进口25.61万辆,同比下滑17.1%。其中,宝马品牌仍然位居进口车品牌榜首,但其4月进口量为1.24万辆,同比下滑19.8%;进口规模仅次于宝马的奔驰,4月进口量为1.2万辆,同比下滑10.15%;同期,奥迪、丰田、大众品牌的汽车进口量分别为0.53万辆、0.64万辆和0.53万辆,分别同比下滑33.88%、7.31%和29.47%。

而细分市场则是万马齐喑。4月SUV车型进口量为5.76万辆,下滑幅度达到25.4%,较今年一季度的下降幅度16%有所上升;相对于SUV车型,轿车进口量的下滑幅度则更大,达到31.8%;而今年以来一直保持增长的进口MPV也首次出现下滑,下滑幅度为12.2%。至此,轿车、SUV和MPV三大类进口车产品均步入下行通道,我国进口车市场随之全面进入库存调整期。 由于进口车销量急剧降温,其库存再次遭遇“红线”预警。4月库存系数达到5.1,再创新高。而今年前2月,进口车库存系数均在5以下,3月涨至5.08。与此同时,今年1月我国进口车优惠幅度为10.7%,已到历史高位;2月虽然有所回调,但是依然达到10.5%;3月则再度增长到10.7%,平均优惠金额达到6.9万元,4月进口车市场优惠幅度则升至11.2%,创出历史新高,平均优惠金额更是达到了7.5万元。

经济下行股市吸金

价格战或成长期战略

豪华品牌的销量成绩不好看,主要源自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市场需求受到了抑制。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国民经济数据显示,一季度GDP为140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较去年同期7.4%的增速有所回落;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4%,而2014年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为8.7%;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87元,同比实际增长8.1%,而去年同期同比增幅为8.6%。

整体经济增速的放缓,不仅让商用车市场苦不堪言,乘用车领域的消费需求也萎靡不振,价格相对较高的豪车品牌自是首当其冲。而在实体经济疲软的当下,股市却一片红火,更是让本来就受伤的车市雪上加霜。

今年4月,A股继续高歌猛进,屡创新高,上证指数突破了4500点大关,成交量更是达到了万亿以上,创造了世界证券市场上的纪录,无数新股民涌入股市,期待能够在牛市中分一杯羹。总体来看,前4个月,沪综指累计上涨34.09%,深成指累计上涨31.21%,创业板指更是狂飙72.41%,目前沪深两市总市值已达63万亿元。与此同时,短短4个多月,已有209只基金募集成立,合计募资规模高达5100亿元,远超过去年全年的4073亿元,而融资融券的规模也高达1.9万亿元左右。

行情如此大好,民众岂能放过。如今的情况是,收入没有显著提高,老百姓又前仆后继把钱扔进了股市,别说有购第一辆车意愿的人要等一等,已经有车有房的高净值投资者更不会抛股换车。从这个角度来看,股市的吸金大法与车市的颓靡之间有着直接的关联。

整体经济下行,消费者买车换车的钱又入了股市,这导致本来就积弱的内需更为不振。而经销商库存压力山大,车企不得不想办法为之减压,再加上今年在华的销售情况两极分化明显、平行进口车政策的无形影响,豪车品牌的市场竞争可以说比经济型车更为激烈,价格战可能会成为各品牌的长期战略。不过,国内豪车的整车利润率目前仍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降那么几万几十万也不是什么伤筋动骨的大事儿。

当然,若是要短期内见效,除了降价这一常规手段外,推出一些“零首付开回家”等购车金融方案可能效果会更好。反过来看,只要等得起耗得起,股市赚了钱的消费者未来肯定会买好车换好车,这对于豪车市场也算是长期利好。再套用一句王家卫《2046》里的台词:“从她身上我明白一个道理,只要你自己不放弃,你永远都有机会”。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