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MQB又中枪了,那我们还是来谈谈丰田吧

汽车人网 2014-12-22 14:55:50 作者:

 

大众的平台战略,至少付出的代价是两个财年的纯利润。丰田的效仿战略看上去更为疯狂,董事会会批准如此疯狂的计划吗?这不是研发部门负责人所能左右的。这是赌上身家性命的一个决定。平台研发并不需要靡费大量资金(当然也比开发一个新车型要贵一些),但推倒供应商生产序列和整车生产线,才是最大的支出。

 

 

编者按:

大众MQB平台今天又遭抨击了。一些旧闻与时下评论,又通过“综合外电讯”一一发了出来。也许是在各家车企纷纷发声,要主战“平台化战略”了,于是,“始作俑者”的大众汽车,自然又成为了舆论的焦点。无独有偶,广汽丰田的雷凌以刷屏的速度,于昨日正式上市。在这之前,关于同平台上的雷凌与卡罗拉之争,成为媒体圈的热点。

今天,《汽车人》将之前撰写的相关文章进行整理,并将丰田汽车的效仿战略再度提出,斯是旧文,但希各位看客,能有新意。

 

 

某种程度,文德恩一定会是MQB战略的忠实守护者。

2014年初,文德恩承诺2014年即MQB的“收获期”,从这个财年直到2016年,大众从MQB上将能够节省140亿欧元。今年,源自MQB平台的车型产量将达到200万辆,而2016年将再翻一番。

彼时,文德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 MQB平台能够全方位地节约开支,比如,可以直接将生产成本削减20%。加之零件数量减少和标准化的推行,制造时间最多可加快30%,而由此带来的一次性开支节约,也将减少20%

但是,MQB平台战略推进过程中,大众汽车的财务报表并不是很好看。更有悲观预测,这很有可能危及到大众汽车2015年的财务指标。

传统的“大众黑”——德国《经理人》杂志称,整车厂和零配件商为了适应MQB更改了太多东西。此举导致部分新车盈利能力不及旧款。例如,下一代大众途安的利润/车价比例将从当前的11%降低为4%,而下一代途观的利润率也只有8%,远低于现在的17%

大众汽车这次没有沉默,官方宣称“《经理人》杂志最新文章的猜测没有任何一句属实。有关大众不再坚持利润率目标的表述是错误的。大众汽车仍然坚持对未来集团业务发展目标前景。”

观点也并非一边倒。瑞士信贷集团发表了和伯恩斯坦、《经理人》相左的意见。最新报告指出,MQB平台将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到2019年,将超过460万辆汽车采用相同平台,累计节约140亿欧元。而与任何车企相比,大众MQB平台仍将是最节约成本的举措。

德国《汽车周报》赞同上述说法,甚至预测MQB衍生的车型总数超过600万辆。

想省钱,需要先花钱。这是个浅显的道理。心急的投资人和评论界,似乎都有意忽略了汽车产业投资回报周期的漫长。得到董事会信任的文德恩,至少目前并没有把各类投行的报告当做麻烦。

从文德恩的升迁速度来看,大众董事会对该做法持充分认可态度。在成为大众CEO后,模块战略扩张成为文德恩的必然之举——4个标准平台开始形成:除了上述MQBMLB以外,还有发动机中置模块化平台MSBModularen Standardantriebsbaukasten),衍生豪华跑车;新款小型车系列NSFNew Small Family),衍生小型车和微型车。由此,大众汽车四大品牌旗下几乎所有的整车产品,几乎都被纳入其中。

当然,最受关注的,依然还是MQB。大众一度宣称,MQB平台将衍生40款以上的中小型车,总产销量将达到350万辆,这已经占据集团2012年全球销量的一半。对于文德恩而言,这并不能满足他对MQB平台的期待,根据规划,该平台还将进一步延伸,衍生车型将增加到60款以上的新车。而首款MQB平台的新奥迪A3,已经推出,西亚特Leon紧凑车紧随其后。

一直以来,文德恩特意凸显MQB全球布局的两个发力点——中国和巴西。在这些国家采取大规模旨在削减成本、提高效率的措施,有助于巩固已经占据优势的市场基础。

在中国,率先引用MQB生产线的是一汽-大众的佛山工厂,第一批车型是新一代奥迪A3和下一代高尔夫。而最新的消息是,上海大众宁波工厂也首次把德国大众集团MQB平台技术引入,将推5款全新车型。

2014年大众税后利润,势必成为关注焦点,MQB果实的成色,必须体现在财报中。在很大程度上,10年之内,集团的“利润增量”将取决于MQB为首的四大模块。而接下来的一年,就是决定MQB战略是否能被广泛认同的“最后一公里”。

 

 

 

丰田的效仿战略已经开启。

广汽丰田的雷凌与之前一汽丰田的第11代卡罗拉,系出同门、平台相同、总设计师相同,但丰田努力地对二者进行区隔。广汽丰田副总经理松井秀司称“我们认为雷凌跟卡罗拉是没有竞争关系的,这两款车型产品定位不同,雷凌的竞争对手主要是福克斯、凌派。”

在风格上,中日合资企业明显与大众不同,前者不但用产品说话,还喜欢用大量的口头说明,与媒体和消费者沟通,阐述设计思想。而大众就显得沉默得多。这种沉默被认为是“有力量的”,而非傲慢。大众可能觉得无须解说,消费者就能明白并做出选择。

丰田显然对此并不认同。奥平总一郎虽然觉得丰田作为平台化战略的后来者,“肯定要难一些”。但对于大众“不同渠道的产品有明显的差异化”,和所谓的“二次开发”,他认为“也不是那么明显”。

不过,他加了句耐人寻味的话:“但如果中国消费者觉得(大众同平台产品区隔)已经足够明显了,那么对丰田来讲也是一种启发。”

这番话,貌似谦逊,实则咄咄逼人。奥平总一郎似乎在暗示大众的产品区隔在做表面文章。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换汤不换药”。消费者的认同,多出于消费惯性和地域偏好。

丰田如果觉得这样也能让消费者买账,干嘛不省些力气?丰田显然觉得大众还在坐食开拓中国市场带来的红利。起大早赶个晚集的丰田,没有资本“只换汤”。还是要下力气差异战略。

如何平衡两个中方伙伴的利益?划分势力范围是老套的做法。丰田在中国有3个研发中心。按照丰田总部的想法,常熟的丰田中国研发中心着重于“通用”技术:动力总成、平台技术。而广汽和一汽各自的研发中心倾向于“本地化的落地完善”。前者负责配菜,后两者负责炒菜。炒出的菜什么味道,就看厨师的本事了。丰田并不打算干预合资企业对具体产品的技术运作,因此也就不执掌“平衡”。这样虽然抽身事外,回避了矛盾,但也削弱了丰田深度整合(合资公司)的能力。

大众MQB为首的通用平台虽然花钱费时,但由“节约”产生的额外利润将源源不断(有机构分析者对此有异议)。而自承后来者的丰田,也明显加快了脚步。丰田研发的全新模块化平台TNGA即将推出。所谓TNGA体系并不是只构造了一个平台方案,而是对整个开发、采购、生产业务的全盘梳理。未来的构想是,丰田在全球的所有产品,都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上同步实现开发。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TMEC)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奥平总一郎,奥平总一郎暗示该平台可以容纳电动车和混动车。

这样一来,丰田的野心远远超过大众。但奥平总一郎没有向公众说明的是,丰田的微车和C级车如何在同一平台上实现?这远远超出了通常的想象空间。如果真如其所言,那么TNGA平台,和大众的通用平台思路大相径庭。而且,TNGA的构想,车型开发最初阶段就要确保在此平台诞生的车型,拿到欧洲、北美和其他任何一个市场,都能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丰田自身的整车生产设备,及现在所有供应商的生产设备,整个体系都要换,成本也是非常大的,时间肯定也不会短。未来TNGA 平台出来之后,将要取代丰田现有平台。

类似的事情,大众已经做过了,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两个财年的纯利润。丰田董事会会批准如此疯狂的计划吗?这不是研发部门负责人所能左右的。这是赌上身家性命的一个决定。平台研发并不需要靡费大量资金(当然也比开发一个新车型要贵一些),但推倒供应商生产序列和整车生产线,才是最大的支出。

尽管大众取得了有限的成功,但丰田看起来并未下最后的决心。这也是TNGA平台入华没有时间表的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汽车人)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击汽车人网:www.cnqcr.com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