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多前,李克强总理曾在访德之际将一把精巧的“鲁班锁”赠给默克尔。如今,在这对“老朋友”的共同见证下,“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顺利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出花朵。
◎ 《汽车人》记者 刘志鹏
李克强总理出访德国之际,中德车企间好事连连。
据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5月31日下午,应德国总理默克尔邀请,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乘专机抵达柏林泰格尔机场,开始对德国进行正式访问,并举行中徳总理年度会晤。
总理抵达还不到一天,就于当地时间6月1日上午,相继见证了江淮与大众、北汽与戴姆勒之间的战略合作签约。一方面,总投资达60亿元、年产36万辆新能源整车规模的新工厂将在江淮的老家安徽合肥开建;与此同时,暨三年前成功入股北汽股份之后,戴姆勒将战略投资北汽集团旗下的另一核心自主板块——北汽新能源。
这样的两则重磅消息并不让人意外,顶多因为撞上了咱们的“儿童节”、来得有些突然。两年多前,李克强总理曾在访德之际将一把由6根金条组成的“鲁班锁”赠给德国总理默克尔。如今,在这对“老朋友”的共同见证下,“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顺利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出花朵。
01
众所周知,近年来围绕能源、环境、汽车产业由大变强等问题和愿景,中国政府已然将发展新能源汽车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并使出了“吃奶”的劲儿。
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开始驶入“快车道”,年产销量从不足10万辆一路飙升至50万辆的水平。与之对应,还有更长远的目标在召唤着我们:到2020年产销规模200万辆、累计产销突破500万辆大关。
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方向”搞错了吗?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围绕常规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氢燃料电池动力等技术路线的问题,业界观点不一、且各有各的说辞。尤其是,当中国政府明确了近期及中长期内将以包括纯电动及插电混动在内的“电动化”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后,时不时仍会有专家学者“跳”出来说,以日本为代表的“氢能源”方向才是“正道”、中国可能把路给走错了。
最近,日本国内的一则相关新闻再一次引发了上述担忧。简要说来,即日本的汽车巨头丰田、本田、日产等联合该国十余家能源及相关领域的产业巨头,计划在日本国内共同建设氢燃料加注站,携手推动燃料电池汽车(FCV)的发展。“日本发力氢能源的决心不减,中国的电动化之路会功败垂成吗?”
在《汽车人》看来,在发展新能源汽车这件事上,中国有没有把路给走错我们无法轻言妄断。但相比左右摇摆、不断自我怀疑,我们更应该清晰地看到,中德携手将进一步向让外界传递出这样的信号:中国政府大力倡导的以“电动化”为大方向的新能源汽车事业,战略笃定、前景可期。
02
“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大做强。”
在进一步深化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经济背景下,面对“一带一路”这样的历史性战略节点,在去年召开的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作出了上述重要批示。其后,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一次强调,要坚持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方针,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对于安徽省而言,江淮汽车即为不容忽视的国有企业代表。2015年10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安徽靠擦期间,特意前往江淮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考察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情况,并试乘江淮的纯电动轿车产品。在得知江淮方面希望能与德国的大众汽车展开合作后,总理当场表态称:“我今天中午就会告诉他们的董事长!”
我们看到,正是在总理的亲自“牵线搭桥”下,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内,原本的不可能一步步变成了可能。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各种所有制经济中,公有制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以北汽和江淮这样的大型地方国有企业为例,它们不仅承担着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效益,党和政府还赋予了其极大的企业社会责任。
从这个角度来看,江淮与大众、北汽与戴姆勒的合作签约仪式,能有克强总理亲自为其站台也就不足为怪了。可以预见的是,做大做强国企将成为国有企业“十三五”期间的一项主旋律。
03
前有“牵手”比亚迪、成立“笔袋”(比亚迪戴姆勒)新能源汽车合资公司,现又战略投资北汽新能源。德国的王牌车企戴姆勒,在中国新能源车市下的是怎样的一盘棋?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本土化是戴姆勒在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未来成功的关键所在。”此次与北汽签约,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唐仕凯的此番话道出了玄机。
一如北汽集团董事长在签约仪式中表示:“作为中德两国汽车企业的代表,北汽集团再次与戴姆勒集团携手将实现互利共赢,努力成为‘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的实践标杆。”显然,合作之于北汽而言,看重的是戴姆勒的技术。反过来看,戴姆勒又图啥呢?
需要注意的是,七年前,戴姆勒集团豪掷十几亿与中国的民营企业比亚迪成立50:50的新能源合资公司,其宣称看中的是后者在新能源汽车、尤其动力电池领域的技术实力。七年过去,目前来看定位中高端的腾势品牌在首款车型入市快三年后,市场表现平平。在此情况下,戴姆勒和比亚迪双方不久前宣布将进一步以AA制的方式给“笔袋”共同增资10亿元。
一方面继续与比亚迪一起投钱打造腾势,一方面又开始战略投资入股即将上市的北汽新能源,戴姆勒的这盘棋多少让人觉得有些一头雾水。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深谙中国经营之道的戴姆勒方面很清楚,中国政府一心想借助新能源实现“弯道超车”,要想尽可能多的分到中国新能源车市这块潜在的“大蛋糕”,唐仕凯口中的“本土化”显得尤为重要。
毕竟,可预见的是,不止是现在、即便是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从某种角度上而言中国的新能源车市,依旧会是个“政策市”。如此一来,在比亚迪之外,搭上北汽新能源这趟快车不失为一种更加“入乡随俗”和奏效的做法。(《汽车人》记者/刘志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