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戴姆勒被温柔一击

汽车人传媒 2017-10-25 07:24:16 作者:黄耀鹏

卡特尔行为已被认定。不确定的是,各家应该各领多少“大板”。为了避免臀部开花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各家将更起劲儿地卖队友兼对手。卡特尔案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办案周期拖得越长,办起来就越顺溜。

◎ 《汽车人》记者  黄耀鹏

涉嫌垄断的车企对待欧盟委员会的态度,正成为后者执法力度的“调节杆”,这已成“明规则”。继宝马总部在20日被搜查后,戴姆勒位于斯图加特的总部也被欧盟委员会官员搜查。不过这次搜查事先打过招呼,和宝马总部被“突袭”的严厉态度形成对比。

色同味不同

戴姆勒官方的措辞是公司正“全面配合”调查。搜查涉事企业的办公场所,是欧盟委员会调查的既定环节,不因为戴姆勒或者大众的合作态度而免除。虽然,该查还是查,但如何查,大有讲究。

和在宝马总部掘地三尺、翻箱倒柜不同,欧盟委员会进入戴姆勒办公场所,像是一次礼节性拜访。在宝马那里抄走了文件和硬盘,并对查证员工身份,场面可想而知地紧张和“不友好”。在戴姆勒总部似乎要融洽得多。

既然事先告知,显然不能指望搜到什么。没有任何媒体披露,有任何人员或实物遭到抄捡和带离。我们甚至有理由怀疑调查人员只是去喝了茶,而且是字面意义的“喝茶”。

合作的逻辑漏洞

戴姆勒为什么会受到温柔对待?从公开披露的信息看,因为戴姆勒的合作态度。戴姆勒主动向欧盟委员会“承认”,参与卡特尔行为的事实,并在此之前两年就已经远离这个密谋小组。

大众也书面承认了此事,而且时间点还在戴姆勒之前。豁免处罚的污点证人头衔却只有一个,按理说应该归首倡者,但从实际操作看,未必如此。欧盟委员会已经从法律上认定了五家车企(大众、保时捷、奥迪、戴姆勒、宝马)卡特尔行为,依据的是其中一方提交的证据。正所谓坚强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

让我们猜猜,是谁提交的证据给了密谋小组关键一击? 看看欧盟委员会对谁最“温柔”就晓得了。谁提交的证据最有力,如今所处的位置才最有利。

外界无从得知,搜查戴姆勒的时候,现场情形到底如何,执法人员的态度是否认真和公平,也无法得知双方互动的结果。不过,戴姆勒的法律专家已经在与欧盟委员会谈豁免权了。

既然已经谈到如此具体的条款,戴姆勒行为性质的认定和是否有“立功”行为,似乎无须多言。值得注意的是,法律条款上的谈判,发生在7月份媒体曝光之前。

这就是宝马高管气愤的原因。他们用“诡异”来形容整件事——“我们这边还在和竞争对手们谈着合作呢,他们(戴姆勒)的法律专家都跑到布鲁塞尔去了。”

宝马蒙在鼓里确实有点诡异。按照戴姆勒的说法,戴姆勒脱离卡特尔联盟的时间是2014年。它在退出的时候,是如何向伙伴保证,自己的退出不会危及联盟的呢?显然,不管当初戴姆勒如何保证,都食言了。

对于一个明知违法的卡特尔联盟来说,难道不应该把保密和退出机制设计完善吗?怎么可能像菜市场一样,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如果戴姆勒退出未经协商,联盟内部其他企业没有采取任何“隔离”措施,漫不经心到如此程度,被罚数百亿欧元一点都不冤,就当是智商税了。

逻辑上无法讲通的事,通常只有两个原因:信息不全、有人误导信息。

我们应该相信哪一个?

结果初探

大难临头各自飞。欧盟委员会凭借发现的蛛丝马迹,再祭出告密者免罪的无敌手段,搞垮了德国暨欧盟历史上最大的卡特尔联盟。貌似轻易,但实际上经过了一两年的无数次半公开谈判、密室谋划和桌下斡旋。

就调查走向而言,目前乏善可陈。欧盟委员会动用外交辞令表示,该案目前尚在调查的早期阶段。受到调查也不表明有罪,而调查进展取决于案件复杂性和涉案车企配合的因素。

但至少,卡特尔行为已被认定。不确定的是,各家应该各领多少“大板”。为了避免臀部开花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各家将更起劲儿地卖队友兼对手。卡特尔案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办案周期拖得越长,办起来就越顺溜。

接下来的惩罚则比较微妙。严格说起来这是一起历史案件,该卡特尔联盟本身随着生产全球化和供应本地化,已经变得鸡肋。不可能对此前20年的行为统统予以惩罚,因此所谓的处罚上限不会变为现实。

而且,据说美国司法部门对该案也很感兴趣,很可能依据美国国内法进行中国人称的“长臂管辖”(即仅要求管辖地与请求的权利具有“最低联系”)。

若果真如此,对几家车企来说,将雪上加霜,因为告密者豁免这一规则,美国人是不承认的。戴姆勒苦心积虑抢来的帽子,可能在“谢尔曼法”的大棒之下一钱不值。考虑到这一点,欧盟委员会接下来的举动就很为难。如何在不帮美国人搞垮这几家企业的前提下,让后者付出应有代价?看上去,反而是欧盟面临“执法困境”。(《汽车人》记者/黄耀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