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美国加息的套路

汽车人传媒 2017-12-15 07:13:01 作者:黄耀鹏

在三年连续创新高后,美国新车销量下跌仍是暂时的。加息充当减速器且逐渐加码,减税则是一步到位。因此明年的汽车(新车和二手车)销量仍然看涨。中产阶级获得更多收入后,将产生换车消费预期,二手车将随着新车增量更迅猛地扩张。

◎ 《汽车人》记者  黄耀鹏

全年倒数第三周的周三晚上,也跟前面49个周三看似没有区别。这天晚上(北京时间周四凌晨),美联储理事会经过辩论投票后决定加息。和今年前两次加息幅度一致,仍是25个基点,至1.25%-1.5%。毕竟所有人都知道美国正处于加息周期内。此前最短的周期内6次加息,最长的则为17次。

加不加都得罪人

要说有什么不同,这是联储主席珍妮特·耶仑(Janet Yellen)任内最后一次加息行动。比起说话含混的格林斯潘,全球分析机构似乎都愿意学院派的耶仑继续领导联储。耶仑的管理方向可预期、又能容忍不同意见,并拥有控制分歧的高超手段。但耶仑注定不会有格老的运气,因为特朗普倾向于强硬的美联储,能扛得住国会的压力,同时又能被白宫施加影响。虽然需求有点分裂,而且理论上联储决策独立于后两者,但特朗普还是得到了他的糖果——国会批准了理事杰伊·鲍威尔(Jay Powell)为新任联储主席,2018年上任。

律师而非经济学者出身的理事出掌联储,上一次还要追溯到卡特时期的威廉·米勒,面对高通胀他拒绝缩表,导致灾难蔓延。虽然专业素养呈疑,被经济顾问们环绕的鲍威尔,仍有望延续稳健的货币政策。

高盛声称,所有新兴市场都提前消化了加息预期。对于其他国家,资金外流、工作机会减少、货币走低仍然很难对冲。美国固有的影响力,导致了它的任何做法都无法讨好所有人。量宽向全世界放水,抬高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全球经济体利益不同受损(就算资源型国家也不例外);缩表收紧流动性,迫使资金回流,照样存在牺牲品。

虽然美元是美国发行的,但美元流动性是全球的。指望美联储为全球流动性负责是不切实际的。尽管如此,明年达到全球流动性拐点的预期,则没有太多道理。毕竟美元发的太多,而且最具资本吸引力的新兴市场会采取对冲操作。除非全球性经济危机再度袭来,资本跑到马耳他和百慕大晒太阳(避险)。

美联储没义务配合政府的贸易和商业政策,它理论上关注的是货币市场和宏观经济,但是两者的界限日益模糊而且互相影响。在缩表的背后,是美国四季度的失业率可能仅为3.9%,短期失业率(15周未被雇佣)达到史无前例的2.5%。按照高盛的措辞,“战后就没见过这么低的失业率”。同时伴随着低通胀和投资扩张,因此美联储的政策是对市场走势的确认。全球最强大的央行,也没有能力违背市场规律为自己强行带节奏。

组合套路

将加息与前几天的减税加在一起,就组成了空前的资金抽水泵。前者虽然作用于短期,但连续加息操作则具备长期效果,减税也同样如此。如果再加上美国地方政府空前力度的招商引资,美国正在致力于增强实体经济的投资吸引力。这个意图是明摆着的,而且宣之于口。

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宣布美国投资计划,承诺带来4.5万个直接、间接岗位。作为回报,威斯康星州议会同意在15年内给予富士康30亿美元的税收优惠。如果不考虑就业岗位,此举导致该州在富士康身上2042年才能获财政收益。接下来,美国将与全球最具投资吸引力的新兴市场国家(其实就是中国)展开正面竞争。

加息只是招商引资大合唱中的一个节拍,特朗普将继续他的做法。美国为招商真是拼,它弥补了美国行政效率低下的短板。本国媒体已经热衷于计算,明年将比中国的制造业成本低百分之几。

汽车市场是风向标

汽车工业是制造业的明星,两届白宫主人都拿该行业的景气指数作为制造业的风向标。特朗普不单单只会威胁加税和踢出市场等强硬措施,身段柔软起来,堪比芭蕾舞功勋演员。

可惜有点打脸的是,新近出炉的11月份汽车销量数据表明,今年1-11月汽车全美销量下滑1.4%,与经济整体扩张势头相反。但不可忽视的是,美国汽车市场和中国截然不同,首先它更依赖车企金融公司或者银行信贷;其次美国二手车交易比中国要活跃得多;再次,车辆品质的提升,使美国汽车使用年限提升到11.5年,也限制了新车销量。

至少在今年,连续加息对于汽车消费是一个慢性伤害,导致手头现金不多的中产阶级和收入偏低者更倾向于二手车交易。而后者在4年前规模就达到新车销量的4倍,今年二手车销量可能将增长3.5%。考虑到二手车消费基数比新车大得多,新车和二手车加在一起,增量仍达到2.52%,和美国GDP今年的预估增速大体一致。

在三年连续创新高后,美国新车销量下跌仍是暂时的。加息充当减速器且逐渐加码,减税则是一步到位。因此明年的汽车(新车和二手车)销量仍然看涨。中产阶级获得更多收入后,将产生换车消费预期,二手车将随着新车增量更迅猛地扩张。这也是经济向好的反映。

IMF官员警告美国称,“美国第一”实际上伤害了美国利益。但使用竞争性货币和财政手段之后,“美国第一”并未造成政治上孤立和经济上排除外部竞争。反而是全球其他大经济体,必须奉行针锋相对的竞争性政策,否则就只能接受自身经济竞争力被削弱。对美国连续动作坐视不理,才是最令人瞠目的魔幻现实。(《汽车人》记者/黄耀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