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整体交易,还是“战投”入股,谈判的出发点恐怕是维护政府关系,而非恒大汽车自身的价值。
作者丨黎野
编辑丨田草
出品丨汽车人全媒体
7月底以来,沉寂已久的恒大突然释放了一波消息。
7月29日,恒大按时发布公告,披露境外债务重组进展,但实际上只是将重组方案推迟到年底。
8月10日,恒大再发公告称,考虑出售部分资产,“包括但不限于出售公司上市附属公司恒大汽车和恒大物业的部分权益”。同时,恒大汽车和恒大物业也对此进行了公告。当然,并未有买家现身,自然也没有谈成任何协议。
8月17日晚,由第三方爆出,恒大汽车旗下惟一有生产资质的天津工厂,将在第二天(8月18日)因备料问题停工;同时可能在地方政府牵头下,被另一家公司并购。该工厂半年来的产量据说在200辆上下。
这里面语焉不详,地方政府指的是广东省政府还是广州市政府,“另一家公司”所指的买主又是谁,依然没有正式消息放出。
8月18日,恒驰汽车总裁刘永灼否认了“并购”。他仍然坚持前面几个公告的官方说法,称公司一直“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同时,恒驰与供应商保持良好沟通,得到各大供应商支持。他再次承诺,恒驰5确保今年9月量产,10月开始交付。
指望汽车带来现金流
别的暂且不说,“大干三个月保交付”的说法,从2021年秋天一直玩到现在,已经三四个“大干周期”过去了,还在“确保”。在政府、各路债权人、市场和舆论面前,恒大的信誉早已破产,现在似乎说什么都没人信了。
但是,恒大本身不会直接破产清算。它欠了1.97万亿元的巨额债务,监管方已经要求恒大化解风险,再寻求出台债务重组方案。说简单点,就是要实现债务问题“软着陆”,不允许直接躺平耍赖。
恒大爆雷之后,不会有任何金融机构敢于新增贷款给它,以往积累的商誉也成了负资产。同时,不会有任何供应商和承包商再白干活,恒大开具的商票已经形同废纸。任何供应商都要求全款,才能履行供应协议。
根据财报,恒大地产今年上半年销售额122.6亿元,而2021年同期则是3568亿元,跌了96.6%,恒大收入已经枯竭。
不挣钱就无法还钱,道理很简单。但没了收入,就不可能出台债权人认可的重组方案。恒大汽车一直被许家印和恒大董事会视为“增值资产”之一,另一个是恒大物业。
但是,即便不考虑技术、产能、供应链等掣肘,恒大汽车的运营本身,仍需要股东持续投入。
恒大汽车项目,表面上恒大搭进去500亿元。但实际上,2018年、2019年许家印几次欧洲扫货,收购了一大堆“洋破烂”,这些收购来的创业公司、零部件商,现在还以原值挂在恒大汽车的账上。
现值多少,只有天晓得。所以,恒大汽车的沉没成本,远不止500亿元。
所谓的“赚钱还债”的能力,实际上无法兑现,因为现在恒大已经不可能给恒大汽车期待的资金投入了。
既然是指望手里的鹅下金蛋,就不能整个卖掉。所以,引入“战投”的说法,符合恒大利益。至于供应商、客户对这只“鹅”怎么看,是另外一回事。
“恒大汽车”当资产包不够格
虽然恒大汽车现在比“四大皆空”(资本、供应链、产品力、市场声誉)还要糟糕得多,但真正属于它本身的“锅”并不多,基本是大股东作死被连累的。
恒大汽车在2020年8月发布了恒驰汽车品牌,并一口气发布了6款“产品”。两年过去了,优先被量产的是价格最低的“恒驰5”(售价17.9万元)。恒大急于变现的想法,一望便知。但就是这一款车,至今难产。
恒大汽车方面,在7月20日声称,预售订单有3.7万辆之多。这似乎和恒大失去公众信任的结果,有点矛盾。真的有勇士不计前嫌,不怕购车款打水漂吗?
当前,恒大汽车只是开放了1000元下订,并提供了保障条款。提车后可以在15日内退车退款,同时将订金放在“公证专用账户”。即用政府信誉来替代恒大汽车本身的商誉。
这3.7万辆订单怎么来的?有人猜想,恒大实际上使用了卖房同样的策略。即相当于卖楼花的“认筹”。这1000元订金,就是“认筹金”。
认筹数量,可以人为控制,想要多少都可以。而吸引认筹(参加预售下订),就是参加抽奖。恒大汽车设置的抽奖有10个中奖名额,从2万元、1万元的一二等奖,到49999元的特等奖。虽然像个噱头,但毕竟是免费抽奖,而且奖额相当于1/3辆“恒驰5”了。
虽然恒大方面不断宣称“恒驰5”量产,只是时间问题,并通过各种方式坚定潜客信心,但始终没能释放可靠证据。这意味着恒大汽车本身,作为替恒大解困的资产包,是不够格的,甚至是虚幻的。
整体运营已经难以为继
恒大汽车自身拥有的资产,也很成问题。天津工厂收购自国能NEVS,后者的创始人是蒋大龙,其公司运营也是一地鸡毛。恒大接手后,一直没有形成“足以向外界展示”的量产能力。
2021年,由于恒大汽车拖欠工程款,涂装供应商日本大气社、总装车间总包方中汽工程等多家公司停止与恒大汽车进行业务合作。
2021年10月,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说过,博世与恒大正常合作,只不过由于资金问题缩小了规模,博世保障恒大在天津工厂一个车型的生产。
今年有观察人士指出,除非有国资做担保,否则没有供应商愿意(冒风险)。恒大无论和供应商怎么谈,都得交全款才能保供。相比2021年供应商的调子,其实是走低了。恒大汽车缺的就是现金,而供应链上所有零部件都没有账期可言,必须现款现付。这就让恒大汽车更是难以为继。
而恒大广州、上海工厂,从2020年开始就不断放出一些新闻,虽然照片上有厂房、设备,但即便恒大官方照片上,也很容易看出,这些设备都未处于工作状态(很可能连调试都未进行)。
厂房内也无生产迹象,倒更像个“展台”,目的是增强外界信心。而大张旗鼓、大鸣大放的恒驰“冬季测试”,恐怕目的也同样如此。
信心、信誉等无形资产,恒大早就通过“爆雷”丢了个干净。任何舆论上的努力,都不足以获取虚幻的东西。而实实在在的产品,恒大又拿不出。即便是容易轻信的人,此时也很难信任恒大。
作为汽车主机厂,其核心资产是什么?硬件应该包括稳定的研产销人力资源,运行正常、功能齐全的工艺车间,完整的、足以应付两周生产的备件库存,能保证供应的供应商队伍。其背后是稳定的现金流。
而在这些之上,才能形成技术资产、品牌资产和商誉,市场才能相信该厂能拿出质量过得去的产品,并有售后保障。行政许可,是监管操心的内容,但也必须以主机厂所具有的硬件为前提。
与此相比,恒大汽车的财务状况(不到4年亏了180亿元)根本不重要。
恒大的硬件缺边少角,资金捉襟见肘,企业朝不保夕,怎么能指望消费者有信心。从这个角度看,恒大汽车不是一个完整的企业。
按照同样的标准,恒大物业就要好得多,起码有正常经营的业务,有正常的回款。能卖得出去属于正常,虽然恒大很不情愿。
同理,恒大汽车作为资产包,无论是整体出卖,还是寻找“战投”,从商业价值的角度,都不会有人接手,哪怕是“零代价”转让。谁知道里面埋着什么债务地雷?
如果有汽车企业接盘,恐怕也必须由地方政府牵头并作保。目前,是广州市政府牵头处理恒大重组事宜。
但恒大汽车与恒大集团不是一回事,两者资产不同,债务也有“隔离墙”。是否由广州市政府来寻找“战投”或者整体接盘企业,尚存疑问。
也有人说天津市政府牵头处理(理由是恒驰汽车在天津生产)。但目前披露的信息,似乎不支持这一点。
就算恒驰5能零星交付(比如到年底累计交付量不超过1万辆),恒大汽车作为企业的商业价值也实际上为零(甚至更糟糕)。
它的生产设备状态可疑,员工“职业忠诚度”和“战斗意志”可疑,其产品商业前景可疑。从品牌到企业运营,都一塌糊涂。最后就剩地皮、厂房和资质可用了。
这样的企业,有交易价值,但肯定达不到恒大期望的价格。除非是想造车但没资质的企业,没准儿能给个像样一点的报价。
无论是整体交易,还是“战投”入股,如果能找到接盘侠,不一定是“牛不喝水强按头”,至少主导的地方政府能给出一系列保障和交换条件,这才有得谈。
但即便能谈,出发点恐怕是维护政府关系,而非恒大汽车自身的价值。把恒大汽车的业务做起来,需要的是“金手指”。“拆散了”并入、砍掉多余部分,似乎对于收购方更可行一点。【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邮箱:qcr007@126.com / 电话:010-63135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