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SU7事故发酵,小米市值应声下跌700亿港元

汽车人传媒 2025-04-01 21:30:24 作者:张恒

 

小米SU7致命车祸致股价单日蒸发700亿港元,三名00后女生遇难引发智能驾驶安全拷问,行业狂奔背后的安全隐忧浮出水面。

 

文 /《汽车人》张恒

 

4月1日下午1点32分,小米集团股价突然放量杀跌,收盘时跌幅5.49%,这一跌势甚至拖累了港股大盘的表现。

 

这场资本市场的震动,源头在三天前安徽铜陵的深夜——一辆小米SU7在高速上撞毁起火,三名00后女生被困车内,最终没能生还。

 

现场照片显示,这辆挂着鄂A牌照的白色轿车几乎烧成骨架。小米官方很快甩出一组数据:撞击前2秒系统发出警报,方向盘转动22度,刹车踏板踩下去的幅度增加了7%。但遇难者母亲在视频平台说的更扎心:“车门锁死了,孩子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

 

 

出事车辆搭载的NOA辅助驾驶系统,理论上应该比人类反应更快。可当系统突然把控制权交还给驾驶员时,2秒钟又如何够用?普通人听到警报都得愣一下,更不要说在高速上紧急避险。

 

资本市场的反应比公关部快得多。事故冲上热搜的当天下午,小米股价在短短的45分钟蒸发掉700亿市值。投资者们用最实际的方式,表达了对这起事故的担忧。耐人寻味的是,平时每天发四五条微博的雷军,在1日当天新闻事件冲上热搜后,到港股收盘时,一直都没有更新动态。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令世界惊叹。就小米来说,仅用了三年时间,就走完了传统车企至少需要十年才能走的路。SU7系列的订单不断增长,3月份的交付量接近3万辆。但这起事故无情地敲响了行业警钟:在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同时,我们是否把安全放在了应有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出事的这辆SU7属于标准版,没有安装激光雷达。夜间行驶时,单靠纯视觉系统就像近视眼没戴眼镜一样,感知能力大打折扣(这里不拿行业里的技术领袖做比对,毕竟不同的企业技术水平不一样,车企自己的技术到了什么水平,自己应该心里有数)。车企当然清楚激光雷达在提升安全性方面的重要作用,但其高昂的成本(每辆车要贵上两万多元),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似乎让他们不得不作出取舍。

 

有趣的是,前一个交易日A股和港股的资本市场激光雷达板块变得非常活跃,大量资金在买入,就说明投资者看到了行业的问题和短板。

 

 

科技本该让生活更美好,但当一辆车在事故中锁死车门,使车内人员在电池迅速燃烧时无法逃生,这难免不令人质疑:这样的所谓进步,究竟是在前进还是在倒退?

 

这起事故揭示的问题远不止技术本身。从现场救援的迟缓,到事后与遇难家属沟通的不畅,每个环节都让人深思。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智能驾驶系统处于一种非常状态:既无法实现完全自主驾驶,也难以让驾驶员在关键时刻迅速接管,责任的归属因此变得异常模糊。有专家直言,现在的智能驾驶就像是“爹不疼、娘不爱的孩子”,出事了要怪司机没及时接管,系统又并非真智能,责任难以划分。

 

当车企高管在发布会上大谈“重新定义出行”时,又有多少负责人真的能走进碰撞实验室,测试一下电池在受到挤压破裂后,火势多久能够蔓延至驾驶舱,或者车门在变形后会在何种程度上影响逃生?

 

现在的汽车产业都在卷速度、卷充电、卷外形设计、卷彩电冰箱、卷创新的门把手,而有多少是把精力放在用户安全上的。当某些车企指出特斯拉的内饰近乎于什么都没有的干净,外观设计像“大鼠标”的时候,他们怎么又不提安全性了?

 

事故现场烧毁的车架上找不到应急把手的痕迹,事发地点距离最近的高速救援站竟有38公里之遥。更令人感到讽刺的是,车载系统显示该车最近一次OTA升级主要只是优化中控屏的动画效果,与安全保障毫不相干。

 

事故调查还在进行,但有些事实已经摆在眼前。人们开始怀疑:现在的智能驾驶技术真的靠谱吗?造车不是儿戏,任何技术进步都得把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希望这三个年轻生命的逝去,能给整个行业敲响警钟,让智能汽车在追求创新的同时,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