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芜湖、河南开封、辽宁大连、江苏常熟、内蒙古鄂尔多斯,宝岛台湾......如果将这些地址在地图上用线条勾勒起来,可以看到奇瑞从南向北、从中原到西北的扩张足迹。
从扩张的时间来看,这些产能布局多集中在2011年之前。在奇瑞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尹同跃的意识中,多元化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出路,这也是奇瑞此前上马多个生产基地、试水多个产业的原因。
与前些年奇瑞扩产上量的新闻见诸报端不同,最近一年多来,放缓脚步、深入转型,这与10年前提倡规模效应的思路已经截然不同。
奇瑞正在历经涅槃式的蜕变。无论是近期推进的一系列整车合资项目,还是自身的战略调整,作为中国最早的自主汽车的代表,如何维护现有市场地位,正在考验着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可以看到的是,这次,尹同跃改变的决心足够强大。
四面开花
于奇瑞而言,2009年是重要的分水岭。
这一年,奇瑞的步伐走出“省门”,总投资47亿元、年产20万辆的大连乘用车生产基地奠基。奇瑞将利用大连集装箱码头和汽车滚装码头的航运优势,与自有滚装码头形成江海联运的新格局,为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创造新的条件。彼时,董事长尹同跃也很兴奋地表示,大连建厂将是“奇瑞汽车第一次走出安徽,是奇瑞实现跨越式发展最重要的一步”。
也正是这一年,奇瑞进入从未涉足的重卡,以其关联企业泰瑞投资的名义,与中集集团旗下子公司中集车辆和深圳九思投资合资,集瑞联合卡车项目正式落户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
此后,扩张的脚步,并未放松。2010年一季度,鄂尔多斯汽车产业的招商单显示,奇瑞汽车拟以200亿元人民币打造的生产基地,土建部分已经动工。根据鄂尔多斯市的招商优惠政策:“投资额度在40亿元以上的项目,可按照20:1的比例配置资源。”即投资20亿元,可获得1亿元的“辅助资源”(指煤炭)。这让奇瑞忽略长途奔袭的不利,将产业触角伸向万里之遥,规划从零部件起步,逐步开始整车改装,最终形成年产30万辆SUV、皮卡、商务车、改装车的生产能力。
几乎同时,奇瑞在开封的微型基地也正式动工,预计年产微车能力达到20万辆,包括农机和汽车零部件在内的整个开封项目,奇瑞投资近100亿元。河南是奇瑞在全国最大的市场之一,也是开瑞微车在全国仅次于山东的第二大畅销市场。从这个角度,不难理解奇瑞进军中原市场的原因。
而备受业界关注的捷豹路虎与奇瑞的合资项目,终于在今年等到了春暖花开的一刻。日前,奇瑞与捷豹路虎正式对外宣布,双方在中国建立合资公司的计划已达成协议,将以股比对等的形式建立合资公司。目前已正式敲定落户江苏常熟,双方甚至已经制定了初步的合资协议:计划2018年要达到18万辆产能,而同时进入常熟基地的,还有由奇瑞汽车与以色列集团各出资50%组成的合资公司——观致汽车。
之所以将合资基地定在常熟,正是看中了其开放的环境和良好的区位优势。以观致为例,其中40%的产量将面向海外市场。对于常熟来说,便捷的物流运输,特别是靠近长江的港口吞吐能力无疑是其重要的环节。
产能扩张之外,奇瑞也开始了产业扩张道路,陆续进入装备制造业、重卡、造船、农业机械等非汽车领域。
必需的转型
对于非常规扩张,奇瑞始终保持低调,不愿意对公众过多提及。但可以肯定的是,激进扩张的背后,是奇瑞要在2015年成为产销千亿元企业的宏大规划。一个事实是,奇瑞总资产有限,骤然间增加的巨额投资及产能,将对其融资能力及管理、技术能力提出严重挑战,这也为奇瑞下一步发展埋下隐忧。
此前,奇瑞奉行“多生孩子好打架”战略,2009年奇瑞开始多品牌路线,在三大平台的基础上推出15款新车,并成立了奇瑞品牌、商用车、微车和国际公司4个销售子公司。在奇瑞多品牌战略中,瑞麒肩负着品牌形象提升、突破品牌 “天花板”的角色,而威麟和开瑞则担当丰富奇瑞整体品牌内涵和产品线宽度的作用。
但一味扩充产品线、增加新品牌以极力追求销量的做法,大大影响到了奇瑞技术研发能力和品牌地位的提升,四面开花的扩张战略,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奇瑞主业的发展。
按照计划,奇瑞的调整期是从2009年到2013年,但从过去的两年来看,处于调整中期的奇瑞,却面临着车型多而销量散的尴尬。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奇瑞高端化转型的目标未实现突破。2009年年底,奇瑞首款中高端品牌车型——瑞麒G5在北京正式宣布上市,并花费巨资邀请足球巨星梅西代言瑞麒,但成效并不明显。
从业绩看,奇瑞一年的销售额仅有400多亿元,而一汽-大众这种企业光是利润就有300多亿元,继续冲量已然让尹同跃嗅到危险,来自外部的教训是,只把数量放在第一,注定被抛弃,奇瑞需要停一停脚步,思考未来。所幸,奇瑞已经意识到这点,开始放缓脚步,深入转型。
2011年开始,奇瑞大幅度调整,“稳定规模”成为奇瑞高层频频提及的字眼。这也是尹同跃真正开始思索转型的关键一步。“过去奇瑞追求规模、追求速度、追求行业排名,但企业不能无限制地膨胀下去,做企业的真正目的,实际上就是要回归到能够给客户增值的原点,这才是企业存在的价值。”尹同跃坦言,经过反思后,奇瑞放弃追求市场规模和销量排名,希望品牌得到升华。
弃规模而致力于品质提升。曾经一年推出10余辆新车的奇瑞现在学会了做减法。这是尹同跃为奇瑞完成转型而亲自操刀的“手术”之一。这背后是那句义无反顾的话:“宁肯跌出前10名,也要抓产品品质。”
倚重海外
当然,海外市场依旧是今后的重点。
比亚迪穷追猛赶,吉利借助沃尔沃绝地反击,更有长城汽车的后来居上,暂时还是“自主品牌旗手”的奇瑞,正面临本土品牌的围追堵截。在国内市场和出口方面已经初步夯实基础的奇瑞,实现品牌国际化诉求的希望从来没有这样迫切。
为了提升全球竞争,奇瑞创造了3条不同的国际合作路径,即:通过国际贸易,扩大出口,打开国际市场大门;通过在海外建厂,建立开拓国际市场的根据地;通过与国际一流企业的资本与技术合作,全面进入全球市场。
通过10年的大力建设,目前,奇瑞在海外已建成了一个由1000家销售服务网点组成的海外营销服务网络。目前,仅以巴西为例,奇瑞的服务区域几乎涵盖巴西全国,已拥有70多家授权销售服务网点,负责瑞虎、A1、A3等在售车型的销售咨询以及售后保养、维修等服务。
而伴随着市场局面的不断打开,对于奇瑞来说,单纯的整车出口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且销量的不断增加也面临着远洋运输能力的瓶颈,增加了奇瑞对海外市场供货的不稳定性,同时也增加了产品成本。这个时候,在海外建厂从而建立开拓国际市场的根据地,成为奇瑞的必然选择。
目前,奇瑞海外出口主要是有整车出口和KD组装的模式,通过10年来国际化战略的不断推进实施,奇瑞汽车已经走进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在海外建立了16个CKD工厂,其中13个已经建成投产(埃及、叙利亚、乌克兰、乌拉圭、伊朗等),3个计划在建(巴西、墨西哥、土耳其)。通过这些生产基地的市场辐射能力,实现了全面覆盖亚、欧、非、南美和北美五大洲的汽车市场。
曾经的播种让奇瑞收获到了意外的喜悦。2011年,受市场增速放缓的影响,自主品牌国内销量一片黯淡,海外市场成为奇瑞销量惟一的亮点,几乎每个月,类似“奇瑞汽车海外销量创历史新高”的新闻稿就会出现在互联网上。在顺利完成12万辆的海外销售目标后,尹同跃将2012年的海外出口愿景定在20万辆,这占据奇瑞全年销售目标的近30%。
毋庸置疑,曾经激进扩张的奇瑞,现在开始沉淀下来,虽然这注定也是一个阵痛的过程,但却是正确的方向。(作者:张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