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3 > 2013年第6期

飞出洼地

作者:
时间:
2013-06-20 13:28:38

 相比于自己的同门兄弟,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产销成绩、乃至产品种类,郑州日产远没有东风日产那样风光。尤其是东风日产SUV双雄——奇骏与逍客,从2010年开始至今,都是从郑州日产工厂的生产线驶出,大家似乎已经习惯这样定义,郑州日产更像是东风日产的“第三工厂”。至于其一直所倡导的“日产全球轻型商用车(LCV)生产基地”,似乎远没有八卦来得更加有趣。
事实上,东风有限这个中国最大合资企业成立的10年版图中,郑州日产的历史,不仅是比东风日产,甚至比母公司还要长。老大哥不如新小弟?而在与日产10年的合资过程中,业界公认,日产对于这块中原腹地的扶持,远没有东风日产那样多。
在10年的关键节点上,有媒体在沟通会上直接以“戴着镣铐跳舞”这句话,形容郑州日产过往的历史,甚至当着副总裁真锅雅文的面,毫不客气地指出,日产这些年,对于自己在华的第一家合资公司,完全是“打酱油”的状态。
如此对话场面,似乎有点尴尬。可郭振甫不以为然。作为郑州日产的总经理,面对这样的问题,也并非第一次了。同为子公司,资源共享,追求效益最大化,又有何不可?而郑州日产的定位与战略,也从来没有发生变化。
“所谓登高望远,有时候登高了未必能望远,这是角度的问题;如果角度不合适,那就是时间问题,实践会让我们把事物看得更清楚。我还是坚信另外一种观点,存在就是合理的。虽然说萨特的存在主义不一定可靠,但总体看来,是有历史的必然性。”
说这话时,郭振甫像极了一名哲学家。而这背后,则是郑州日产波折重生的现实。
1993年成立,中方股权并不多;1996年,亚洲金融危机来袭;2001年,股权开始变革;2004年,重组进入东风体系;2007年,股权结构最终清晰……
东风有限最高指挥官中村公泰,此次也少有地对媒体公开表态:“10年前,东风与日产合资的时候,已经相比同行晚了5年。我们当时决定,先把资源集中在乘用车品牌上。现在,东风日产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企业,我们今后的力度将会更多倾向于郑州日产。”
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如果说前20年,郑州日产从1做到了10,那么接下来,它必须要从10做到100。
有人说,郑州日产总是在洼地中生存。这片洼地,被太多的客观因素所困扰,就像皮卡被政策的禁令逼到没有阳光的角落,而皮卡又是郑州日产的起家之本,更是核心产品之一。
而除SUV外,PICKUP、CDV、LDT……这些产品在普通消费者眼里看来,相当陌生。
小众市场的坚守者,难度可想而知。“可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针对性。市场永远都需要细分,否则你就没有差异化。你的商品有没有新的代替者?对于市场的需求你有没有新的技术?”郭振甫淡然地说。
当舆论还将关注重心放在郑州日产与东风日产孰重孰轻的讨论中时,前者已经借助一双翅膀,在从洼地里飞起来。东风品牌与日产品牌的共同运作,注定它有自己新的江湖——可能市场份额并不是最大,关注程度并不是最高,但却最合适企业自身的发展。
在4月份上海车展前夜,东风以集团之力重磅发布“风度”品牌(原郑州日产东风自主产品),直接将郑州日产纳入到“大东风”体系之中,这又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新局面?
 
变了什么?
2011年,随着集团自主资源的整合,郑州日产被明确为东风风神和东风小康两个主战场之外的辅战场。与此同时,业界屡传郭振甫将调任东风集团总部任职的消息。一时间,郑州日产究竟何去何从,成为关注焦点。
直到郭振甫亮相东风有限在深圳召开的经销商年会,一切尘埃落定。其身份,已升任母公司东风股份副总经理之职,但同时担任郑州日产总经理职务,继续在郑州办公。
内部人士透露:“这么多年,他对郑州日产以及双品牌的贡献,集团非常肯定,也希望他过去。但他不愿意走,他对郑州日产的感情是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
若非性子刚烈,也不会坚持到现在。
2001年,郑州日产新的领导班子成立。郭振甫升任总经理,他自言是前所未有的压力。皮卡受限,资金缺乏,亏损严重……整个企业的悲观情绪太重。曾经的采访,他也曾透露:“自己作为总经理的工资,也只有8000元。”
为了给员工发过年的工资,他不得不骑着三轮车去借钱。而在最困难的时期,他坚持一定要满足经销商的利益,因为对经销商的不负责任,就是对用户的不负责任。
“任何的抱怨和哀叹,都不如直接的行动。”在某次讲话中,郭振甫亲自向企业上下传达这样明确的思想理念,“做企业的人,你更多要看到将来。精彩与否,不是按照企业大小作为判断标准。”
在很多人眼里,郭振甫是个英雄,可惜带有点悲情色彩。即使能够将郑州日产从破产的边缘拉扯回来,他依然无法解决产品导入的问题。作为合资公司,日产在华的车型投入,并没有太多地放在郑州日产身上。
1993-2005年,郭振甫能够打的牌,只有可怜的两款车型——D22皮卡和SUV帕拉丁,也是这两款车拯救了郑州日产。初期,D22在国内是“高端、舒适皮卡”的代名词,而帕拉丁更是开创了中国SUV市场的先河,可最终都是昙花一现。最好的时光错过,皮卡受限,帕拉丁一直无换代车型,4年之后,当中国SUV市场真正兴起之时,帕拉丁已是垂垂老矣。
备受苛责的日产,在这20年间,除了救命,还有没有什么帮助?尤其是2012年的产销数据显示,郑州日产自主品牌实现销量66812辆,同比增长4.1%,占郑州日产总销量的63.3%,日系车的冷遇,更凸显出了东风自有品牌在郑州日产中的重要地位。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明确一个前提,郑州日产并不是一个大公司。借用时任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曾经的“1358”法则来看——一个企业如果有一个好的产品,能保证红火1-3年;加上好的管理,可以有3-5年的好日子;如果建立了好的机制,可以成长5-8年。
复杂的股权沿革,中日合资属性,着力细分市场的郑州日产,不能以销量来论成败,但同样也需要一个强大的管理机制。
中村公泰在回应日产之于郑州日产的关系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以前郑州日产生产车间的通道里,都积满了多余的零部件,但现在干干净净很整齐,提高了生产效率。诸如这种现场管理,虽然不能够直接呈现在公众面前,但日产的管理方式已经融入到郑州日产的骨子里。正如东风日产的成功,也是得益于管理方式的优势。
郭振甫直言,合资这些年来,就连自己对于汽车产业的认知,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就像我们谈制造,是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好像制造已经司空见惯了,但真的不是我们想像得那样简单。”
人力资源部部长徐会鹏清楚地记得,当年日产在郑州日产的派驻员,仅为一人,而现在,郑州已有30多位日方代表,在生产经营管理以及研发方面,给予合资企业最大的支持。
郑州日产市场部副部长郭红军则用收入的变化,来形容合资前后的状态:“比如我们的主任工程师级别,第一次拿最多的是700,后来涨到1000,再到后来的3000,一直翻到现在年薪制,好几十万元。”
从管理到流程,从技术到资金,从组织到机制,在东风与日产全面合资的大框架下,郑州日产得到了极大提升。甚至是在与东风日产的关系之上,郭振甫认为,资源共享所带来的好处,远超业界的一些非议。“因为汽车行业投入太大,资源共享能够转化成竞争优势,比如说动力总成,这就是非常大程度的共享。”
备受业界关注的日产新产品导入,从中村公泰处得到的准确消息是,目前正在筹划阶段, “希望大家再等几年,郑州日产的发展速度一定会赶上东风日产。”
 
以小谋大
尽管只是作为东风的孙公司,但郑州日产能够给母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样的前提条件在于,如何更好地运作双品牌战略,尤其是在日产技术平台的支持下,东风风度,在有了明确的身份与定位后,又如何组建与之对应的管理体系,快速融入到东风大自主战略之中。
这个前提条件,最初正是是由郭振甫一手打造。
2004年重组进入东风有限之时,郭振甫与日方据理力争,双品牌战略由此而来。那时他还不到40岁,锋芒毕露,在日方眼里,他很强势,但他更愿意将那个阶段称作为“我年轻时……”
无论年轻与否,“以理服人”是郭振甫的特点。在“日产车型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还不冠以日产的品牌,这样的方式,日方表示难以接受。
日本人不同意在郑州日产做自主品牌,正如美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不愿意接受日本车一样,谁能知道,未来究竟会是谁的主场?中国品牌同样也会做到世界级别。
郭振甫摆出如下3个理由——
其一,汽车用户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尤其是在幅员辽阔的中国。而分层次的需求,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分品牌;其二,双品牌战略有利于在已有资源优势基础上发挥平台效应;其三,双品牌战略有助于企业实现消化-吸收-再创造的路径。
历时3个月,抵触的日方,终于点头同意。
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国汽车合资自主,首创者实则是在这块中原腹地诞生。彼时,它惟一所缺乏的,就是一件全新的衣服(品牌命名)。更为重要的是,它绝不是政策催生的产物,而是市场化抉择。这一意义,大家共知。
 “郑州日产做双品牌,既是一个训练的过程,一个沉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郭振强调,以前谈合资,更多是在消化与吸收的层次,这是“训练”,而只有“再创造”,才能达到“实践”的目的。
其实,这也是他一直不变的观点。当年,在中欧商学院读书的时候,他以《汽车双品牌》为题完成了自己的论文,可是导师并不认同,因为汽车产业的复杂程度,远高过于服装与快速消费品,汽车双品牌的运作,没有太多先例。为此,他的论文得了一个不太高的分数。
时隔多年,双品牌战略在郑州日产落地,导师也许应该再重新审视下当年那篇论文的成绩。虽然还不能用“绝对成功”来做评语,但郑州日产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了汽车双品牌的可行性。
2005年,基于日产皮卡术平台重新设计开发的东风品牌锐骐上市,结束了郑州日产依靠日产品牌单打独斗的局面;2007年,郑州日产推出东风品牌的御轩MPV和奥丁SUV,当年销量跃升至4万辆。也就是在这一年,事情出现更大赢面的转机,郑州日产被定位于“日产全球LCV基地”,10亿增资到位,更多的新车型也陆续导入。
 2009年,东风品牌多功能商用车帅克和日产品牌高端轻卡凯普斯达相继上市;2010年,被寄予厚望的LCV战略车型NV200上市;同年,郑州日产海外市场发力。截至目前,郑州日产已形成日产和东风两大品牌、五大序列、8款车型的产品矩阵。
当然,双品牌所有产品的技术基础,都来自于日产。这是郑州日产发展壮大的先决条件,即使东风品牌在总体销量中占据60%以上,也不可否认。
2010年,郑州日产顺利完成10万辆的挑战目标,这成为企业发展历程中的分水岭,尽管对于产销百万的乘用车企而言,这算不了什么,但作为一个专攻细分市场的小企业来讲,意味着其逐渐找到了“以小谋大”的正确路径。
 更为重要的是,自2009年CDV车型帅客上市起,郑州日产就开始从大宗的营销模式向“大众+大宗”的营销模式转变,也即是说,过去是以行业用户为主,现在已经向以私人为主的大众用户转变。
 
下一步
即便如此,疑惑的声音依然有——技术完全来源于日方,郑州日产是否会陷入被动局面?小众产品如何才能获得更多的市场销量,NV200与帅客如今还是亏损状态?在东风风度品牌发布之后,郑州日产又该以何种模式,融入到“大东风”的战略之中?
真锅雅文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从日产全球来看,只有郑州日产实现双品牌战略,从来都没有这样的先例。日产品牌在华的开发,中日双方是作为共同的团队,而在东风品牌的产品开发中,日方人员也要参与进去。从商品企划、研发、生产制造一直到销售,我们有着统一的研发模式与管理标准,不管是日产品牌,还是东风品牌,只要是满足各个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我们都要去做。而且这种趋势对于企业的经营促进也越来越明显。”
必须注意,真锅雅文与其前任冈崎晴美不同,后者彼时更多负责日产品牌轻型商用车项目的拓展,前者则是在中国产品布局基本完成的前提,将更多地作为日方代表,与中方管理层一同负责郑州日产销量提升的重任。而在2014年至2015年间,郑州日产将迎来产品的密集投放。
等到2013年,郑州日产将会拥有更重型的武器——新研发中心将正式投入使用,共同作为日产全球的LCV专业研发基地和东风汽车的研发基地,将由中方、日方共同组建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形成新的产品研发基地。建成后,这一研发中心将实现NISSAN品牌新车型与日产的共同开发,承担NISSAN车型在中国的适应性改进,并将其应用到日产的全球车型当中;新研发中心将同时承担东风品牌皮卡、SUV、MPV及CDV等车型的整车开发、改型任务。
至于NV200与帅客,什么时候才能够盈利,没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历史发展到今天的结果,郑州日产就是要以“创新者”的身份,切入到小众市场之中,寻找到可行的商业模式。因为,在中国,这没有可以借鉴的样本。
可以明确的是,之于日产全球,之于东风集团,郑州日产的地位级数正在倍增。
早在2012年,郭振甫就列出时间表,两年之内,郑州日产要成为日产全球轻型商用车的研发中心和重要出口基地。据悉,郑州中牟工厂的品质控制体系等全面的改造,正是在为今后产品适应出口标准做准备。这种模式,实则已与东风日产,相差无几。
2013年1月的郑州日产商务年会上,中村公泰亲赴厦门,对郑州日产2012年海外市场的表现,不吝赞美之词。要知道,在东风庞大的组织体系,除了东风小康外,郑州日产所提供的海外贡献度,位居第二。与此同时,根据东风集团海外事业中期计划,“2016年海外出口要达到自主品牌总销量的10%,同时努力建成10个海外战略性区域市场”。可以想像,海外基础稳实的郑州日产,在其中必须要发挥的战斗力。
其实,更能凸显郑州日产地位转变的,依然是被业界赋以最高关注度的东风风度。
可在郭振甫看来,从管理体系上说,这不存在改与不改的问题,只是东风在大自主体系中给了一个名分,是与东风风神、东风风行并存的三大子品牌之一,各有分工,各有侧重,各自的股权结构有所不同。至于有关风度的具体产品线,他只透露会在合适的时机发布,这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的事情。
“既能满足东风母品牌的属性,又能有自己发挥的独特空间,我觉得从理论上来讲,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到底品牌是多了好,还是少了好,到底什么样的共性才能相通?就像我们的双品牌一样,我们不但是创造者,我们自己还是一个实践者,这个事情本身就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虽然亮点频出。但还没有到唱赞歌的时候。郑州日产的商业模式还有待考证。因为,创新就像一剂美味的毒药。既是一个企业的生命源泉,但很多时候,创新的企业多半又会死去。社会必须要容忍创新的失败,而企业又必须把握住创新与市场之间的结合。
郭振甫则给出了这样的回应:“虽然郑州日产在CDV这样的市场里还不是非常成熟,但大家都看到了这个市场的存在,而且越来越大。我只想说,谁能够把握住未来,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当然,他也有很强的心理准备,因为改变不会来得那么快。
 
元素1:郑州日产股权结构沿革
 
 
元素2:郑州日产商品战略布局
 
 
元素3:郑州日产海外事业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