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3 > 2013年第6期

浮夸与危局——亲历者建言中国汽车业

作者:
时间:
2013-06-20 15:51:40

60年前,中国汽车工业从“敢想”变成了“敢做”:一汽的奠基,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正式起步。
30年前,这种“敢做”的摸索又注入了新的力量——“合作”:外资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第一辆上海桑塔纳牌轿车在沪组装成功。自此,中国汽车工业走上了“高速路”。
从汽车保有量在全球130个国家中叨陪末座,到蝉联世界汽车产销桂冠,这样的发展,不论从哪一时间节点来看,用“飞速”来形容,都仍觉得不到位。
回到今天。全球经济“后危机时代”阴云未散,“弱复苏”成为今年专家们口中的定调,但不论如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仍在,中国汽车品牌与别国品牌的交流、交融、交锋还将更加深化。
多年以来,中外品牌的“交流、交融”确实使中国汽车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但中国市场的开放与包容,并未使自主品牌实现与合资、进口品牌真正的“交锋”。
换句话说,自主品牌崛起的步伐,与中国市场的发展速度,远不成比例。
上海车展偶遇庞大汽贸董事长庞庆华时,本是形色匆忙地赶往活动的他,在《汽车人》做出“中国汽车工业存在的问题”这一提问时,停住了脚步。思考良久,他说:“最明显的就是时间与速度的问题。我们在进步的时候,别人也在进步,如果速度相同,我们永远都落在后面。现在咱们的发展速度,还是太慢了。”
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也曾表达他的观点——“中国汽车工业‘大而不强’的局面一时还难以改写,自主品牌的行进之路也注定艰难。我们要韬光养晦,更要卧薪尝胆。”
对企业老总来说,自主品牌的发展问题,已是老生常谈,然而,那些曾经为中国汽车工业开天辟地的前辈的声音,却已被渐渐淹没,他们关于中国汽车的梦想,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时逢中国汽车工业诞生60周年,在众多纪念活动中,《汽车人》采访到了数位开疆破土的亲历者。虽然曾在不同的岗位上有着不同的经历,但他们的感受却惊人地一致——新一代汽车人的崛起,让他们备感欣慰和自豪,但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历史的高度,他们也察觉到了中国汽车工业平稳发展背后渐渐出现的浮夸,以及随之而来的危局。
望这些亲历者的声音,能够给中国汽车工业以警醒。
 
声音一:技术危局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外车企合资,无疑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产销大国的最大助力,然而在合资的“好日子”背后,自主品牌的自我成长反而有些被“束之高阁”。合资当然是好事,也符合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大趋势,但是在外资“引进来”的同时,自主品牌还没有真正“走出去”,而走不出去的根本原因,还是质量、安全、市场契合度的问题,这些问题来源于同一个症结——技术。
而在其他行业,合资与技术似乎不矛盾——以三峡水电站为例,70万水电机组的建设,与外企的合作,与其说是合资,不如说是让其参与,在这种参与的同时,技术的转让几乎是上纲上线的。但同样形式的合作并未在汽车业出现,这才是问题所在。
技术的进步,是谋求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自主品牌已经在路上,但前进的脚步,却实在有些缓慢。
 
原机械工业部部长 何光远: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产销大国,这是最大的进步。所有人都在歌功颂德,也不需要我再多说什么了,不如谈谈存在的问题。我总感觉走向自主这个观念还是没有抓牢。虽然汽车产业政策经过两次修订也公布过,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整个行业,自主发展的思想还是不牢固,缺乏长远的战略,短期行为比较多,眼前能够盈利,小日子过得不错,就满足于现状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名誉会长 胡信民:
目前的中国汽车工业,对“自主”的概念比较模糊。什么叫做自主呢?很多人把直接买过来的东西就叫自主,但是这种“自主”并没有掌握应该掌握的技术,所以这种所谓“自主”是华而不实的。这也就导致了大家只看牌子,真正自主的成分占多少比重,却无人问津。
 
原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总经理 王荣钧:
合资固然使中国汽车工业走上了“快车道”,但在这种飞速发展的背后,是自主品牌对技术研发的搁浅。举个例子,十几年前,北京的一个老总有了一个关于制造自主品牌轻卡的意向,于是用了几年时间、斥资几亿元设计并制造出一款车,然而不久就因为质量问题夭折了。同一时间,有一个南方的汽车厂,根本没有任何自己的技术,只是把外国的零部件全部进口、组装了一下,套牌生产,马上就赚了大钱。如此一来,为了短期内的巨额利润,再没有车企想要做自主了。
 
原北京吉普总经理 赵乃林:
不得不说,多年来,自主车企一直有些“眼高手低”,虽然很多人把自主研发挂在嘴边,但设计一个车,如果没有好的零部件制造技术,没有好的总承配套,这个车能好吗?我的观点是,我们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把零部件的根基搭好。发展零部件应该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目前的重中之重。只有零部件起来了才能有中国自主开发。
 
声音二:人才之惑
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这个道理并不难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假,但现如今不管是车企的投入,还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鼓励,“米”都已经不成问题,问题是没有“巧妇”愿意来“为炊”。人才流失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议题,虽然现在的车企中不乏“海归”,但“不归”的,仍大有人在。当然,这是整个经济界的问题,并不只存于汽车领域。可是即便抛开“不归之人”的问题,自主车企的高管以及技术人员流向合资企业、甚至流向外企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退一万步讲,即便是自主流向自主,这种人才的流失也是非常可怕的。管理人员的离职,带给车企的是经营理念的中断、团队不稳甚至是管理层的瘫痪;销售人员的离职,带给企业的是商业机密的外泄和市场份额的流失;而技术人员的流失其实就是车企核心技术的流失和在研发项目的中断或夭折……因此,人才的培养与保持,也是中国汽车工业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原北汽集团副书记、副总经理 夏连生:
作为汽车工业本身来讲,我们的问题,我觉得主要还是人才的问题。我们还是要培养一些我们自己的人才队伍,有这么一些人能坚持不懈的为汽车工业操劳,才能够设计出我们具有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结合我们国情的品牌。
 
原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 冯云翔:
中国汽车业肯定能搞上去,但现在仍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之内,需要解决的有3个问题:一个是人,一个是技术,一个是钱。之所以把人放在第一位,是因为现在的人才对企业太缺乏责任和感恩之心。在我们的年代,国家和企业共同出资送我们出国留学之后,每个人都心存感激。为了报答这种栽培之恩,很多人为企业贡献了一生的心血与汗水。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对这种报答的愿望似乎越来越少,学到了知识和技术之后,很多人都在“过河拆桥”。我认为这种现象应该得到遏制。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原党委书记 高广智:
普及汽车知识、培养汽车人才,应该从娃娃抓起。专家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培养出汽车行业能生产、能设计的专家,能达到人口的5%就不简单。要给那些对汽车业有兴趣的孩子们从小接触汽车的机会,让他们很早就熟知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历史,待他们成才之日,方能更好地为中国汽车工业贡献力量。
 
声音三:精神的力量
接受《汽车人》采访时,几位老人共同回忆起饶斌同志的一席话:“我老了,无法投身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三次创业。但是,我愿意躺在地上,化作一座桥,让大家踩着我的身躯走过,齐心协力把轿车造出来,实现我们几代人的中国轿车梦。”
确实,几个月以来,这句话已经被无数媒体搬上了报纸和杂志的头条。之所以一提再提,是因为这句话确实值得千古传诵。饶斌同志去世之后,再没有这样的情景,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一席话。
斯人已逝,精神犹存。
 
原北汽公司总经理 郑焕明:
如果每个人都把个人利益摆得过重,把国家利益放得太轻,中国汽车工业是无法发展的,不管物质条件如何,都要有精神,尤其是对领导层而言,过去那种为了改革拿着乌纱帽说事儿的情况已经不存在了。大家都是各自安好几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现象已经在一些国企出现。每个人都在考虑个人利益的时候,哪里来的凝聚力呢?
 
南汽党群部长 刘宁生:
许多老同志也在讲,五六十年代,第一代的汽车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拼搏的热情,现在看来是比较缺乏。不过现在的经济体制不一样、企业制度也不一样,所以用什么方式弘扬老一辈的精神传统呢?我们现在只是口头上讲要发扬老一代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刻苦、忘我的精神,但现在好像也没有很好的载体,也很难找到劳动模范和学习的典型。
 
原解放汽车联营公司常务董事 刘经传:
比起当年,现在的条件好了太多。但在条件更好的当下,很多年轻人却懈怠了。当年一汽的同志们那种从零开始艰苦奋斗、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精神,现在也少了一些。要想永远要保持前进,就要博采众长,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来发展自主品牌。企业应该鼓励员工多学习,也应该安排一些除了工作以外的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只有这样,每个人每天的一点点进步,才能汇聚成促进汽车工业发展的巨大力量。
 
原解放汽车联营公司常务董事 国斌:
要说精神的缺失,不该光说群众。我看,一些企业领导层的问题更亟待解决。虽然我们不能一竿子打倒一片,但是很多企业都存在领导层逐渐脱离群众的趋势。以前我们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员工,在保持着良好的奋斗和学习精神的同时,还紧密团结在一起。现在哪位领导到车间视察还穿工作服了?当年的领导不仅穿工作服,还和工人一起工作。再看看现在,很多领导不管到了哪里都是西装革履,让员工望而生畏,又如何能拉近距离呢?因此我看,老一辈精神的回归,车企的领导层要做好表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有中国汽车业的蓬勃发展。
 
结语
老人们眼中,充满了对现今汽车业缺乏老一辈革命精神的忧思。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离开汽车业多年,但他们仍然心系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他们的内心仍然燃烧着关于汽车梦想的炽热火焰。
“只要拥有精神上的信仰和力量,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是所有接受采访的老人对《汽车人》所说的一句话。
当然,时代在进步,社会在改变,经济的发展让物欲横流、惟我独尊在一些群体里成风,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事情。但是曾经亲历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老人们,一直盼望着努力学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精神的回归,一直盼望着他们当初的愿望能够实现。仅凭这一点,我们也有理由去倾听、去思考,甚至去实践。因为他们不仅代表着过去,还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梦想。而梦想是否实现,还须后辈努力,矢志不渝。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